分享

不以论文“论英雄”才能禁绝金钱交易

 退休工程师 2017-09-22

惠铭生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科技工作者不准以任何形式抄袭盗用他人的论文等科研成果;不准利用中介机构代写或变相代写论文,或通过金钱交易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等。(1月13日中国网)

    “不准通过金钱交易在刊物上发表论文”——国办的这项“禁令”姗姗来迟,因为当今的论文刊发,早已是“一地鸡毛”。大大小小所谓权威的、核心的杂志几乎全部沦陷,你交钱,我刊文,并且还是明码标价。论文已与学术科研渐行渐远,与金钱却是亲密无间。

    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代写医学论文”,跳出的网站近70万个之多。买家、中介、卖版面的期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交易链”,买卖论文泛滥,论文产业兴盛……其实,何止是医学论文,在任何行业都是。在某种级别的杂志上刊发一定数量的论文是评职称的“硬杠杠”,否则就甭想轻松过关。而是否顺利评上职称,则“兹事体大”,因为许多单位把论文与毕业、报奖、评职称、评院士、发奖金、课题评审、引进人才等“定向捆绑”——论文成了学术评价的“金标准”,试想,哪个人还会不重视论文的刊发?在金钱的诱惑下,一篇论文收费几百、几千成为“标准价”,一期学术期刊“版面费”收入几十万元很寻常,期刊社自然就会赚个盆满钵满。

    近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绝对称得上“论文大国”。最新的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在中国还是凤毛麟角。

    可见,期刊的“见钱眼开”,让学术斯文扫地,节操碎了一地。其导致的显性恶果:一是“劣币驱逐良币”,让优质学术论文数去展现的平台,助长了抄袭剽窃之风,让中国成为被学术界讥讽的为“最大的垃圾产地”。隐形恶果是:它让整个学术领域变得浮躁和轻薄,无法形成求真务实的学术之风,面对学术研究,人们追逐的是投机取巧,是急功近利,而非科学和真理。

    遏制论文刊发的金钱交易,关键还在于,让学术论文回归本义,正本清源。而要抵达这一目的,恐怕还在于我们要完善制度设计,不再简单以论文“论英雄”,一味将论文的刊发与毕业、报奖、评职称、发奖金、课题评审等挂钩。因为失缺了庞大的论文刊发需求市场,期刊卖版面、搞金钱交易也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否则,“不准通过金钱交易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规定,便是一纸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