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量化研究方法介绍丨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

 计量经济圈 2023-04-20 发布于浙江

你是不是写论文时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不知道能用哪些研究方法

不知道哪些研究方法适合我的论文

这些研究方法怎样才能用到我的论文中

今天,小编将分享新闻传播学的一种经典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本文以上期推文中的学术论文《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电影混剪视频剪辑模式研究——以Bilibili视频网站为例》为研究案例,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梳理思路,助力你的学术研究!

Image

一、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方法中的定位是啥?

在丰富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一般我们认为,在我们新闻传播学范畴中,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存在三种范式,包括客观经验主义范式、诠释经验主义范式、批判理论范式,三种范式对应不同的核心研究方法、学术传统、目标和核心假设。

Image

上述图片资料参考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不同的研究范式包含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以研究范式为标准对研究方法进行划分,就可以得到下列表格:

Image
上述图片资料参考邓树明《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对180篇文章的观察》
注释:结构化,即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程度高,例如有编码环节。经验性,指从感性经验材料出发进行研究。

实证主义范式对应客观经验主义范式,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三种方法。实证主义相信社会科学也存在某种客观规律,因此可以通过对理论假设的证实或者证伪来获得科学结论。

一些伴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研究方法未列入表格之中,诸如社会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等等。它们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中非常实用的研究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内容分析法在整个新闻传播研究方法中的定位:内容分析法是客观经验主义范式(实证主义范式)下的量化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具备结构化特征,需要依托于直接经验和理论框架

二、内容分析法的含义是什么?用在什么地方?

提问:内容分析法的含义是什么?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研究人类传播的信息内容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关于内容分析法的定义,被广泛引用的是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1952年在他的著作《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中给出的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提问:如何理解“客观”“系统”“定量”三个词呢?

“客观”指的是研究者必须从现存的材料出发,原始材料说了什么就是什么,绝对避免主观的好恶倾向。“系统”是要求按照一个前后统一的计划,对全部有关材料进行研究,而不能为了证明某个观点专门去搜集有用的材料。“定量”是用绝对数、百分比、平均值、相关系数等数量概念,把分析结果精确地表述出来。

提问:内容分析法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

内容分析法可以用在对任何信息形式的研究中,比如书籍、诗歌、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歌曲、绘画、演说、信件、法律等等,涵盖了书面文献和音像影像资料

提问:内容分析法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第一,可以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性或者特征。描述传播内容在某些时间点上的特征;描述传播内容的变化趋势(需要多年的样本);比较不同媒体的报道特征;或者是借此来研究社会的变迁。该类研究十分常见。

第二,从信息内容推测信息传播者的态度。研究者的假定是,媒介的信息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体现信息传播者的态度。比如研究某报纸的女性议题文章,在总结报道特征、女性形象塑造的基础上,也可以推断出该报纸对女性议题的态度。

第三,研究传播内容的真实性。这里的意识是,通过内容分析来比较媒体报道内容与真实世界的一致性程度。比如有研究发现,电视对喝酒的描述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更夸大,但电视中展示的消极影响比现实生活中的小。

第四,从媒介内容推论传播效果。研究者假定人们如果长期接触某些媒介内容,就会受到某种媒介内容的影响。培养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对该假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五,建立媒介效果研究的起点。对媒体主要讯息和主题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进行受众调查,检验这些讯息是否会让经常暴露于该媒体的受众产生相似态度。由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实。研究者暗含的假设是传播内容的倾向与社会现实(或某种现代社会价值观)不符。

三、内容分析法的实施步骤有哪些?

第一:提出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假设

举例:上述研究在对视角与方法予以拓展、创新的同时,奠定了电影混剪视频研究得以展开的学理基础。然而,却鲜有对这一视频类型剪辑模式的直接聚焦,也缺乏对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融合运用。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实证研究的路径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对Bilibili网站的电影混剪视频的剪辑模式进行研究。

第二:确定研究范围

这里的意思是详细说明想要研究的内容,对所研究的总体做出明确的操作性定义,一是规定主题领域(topic area),二是规定时间间隔(time period)。

第三:抽样

大多数内容分析都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一般进行三级抽样:一,对内容所在的原始资料抽样;二,对研究的时间抽样;三,对研究的内容抽样。

举例:在Bilibili网站上,爬取以“影视剪辑”为类别标签、时长在90s—300s之间的混剪视频,剔除无效视频后,选取播放量最高的200条视频作为研究样本。

第四:定义要计算的概念,确定分析单位

确定分析单位指的是确定实际计算的对象,这也是内容分析中最小的元素。这需要对分析单位或者相关概念给出明确清晰的操作性定义或识别规则。整篇文章、段落、句子、动作、事件等都可以作为分析单位。

举例:以10s为单位切割每条视频,剔除前后10s的“打卡时段”后,将高弹幕量时段(高光段落)作为分析单元。

第五:建立分析内容的类别

类别是内容分析的基本单位,每一个最小分析单位都可以归入某一个类别之中。建立分类系统需要遵循“穷尽性”“互斥性”两大原则。对于无法处理的项,我们归入“其他”类别。如果太多的项可以被归类为“其他”,或者同一项目可以归入两个或多个类别,都说明分类系统有问题。类别太多,类别内项目数量太少,则容易使统计缺乏意义。类别太少,不同性质的项目归为一类,则会掩盖某些显著性差异。

举例:

一级指标:水平与垂直维度上各元素之间的10种组合关系(水平维度:画面+画面、人声+人声、音响+音响、音乐+音乐;垂直维度:画面+人声、画面+音响、画面+音乐、音响+音乐、人声+音乐、人声+音响)

二级指标:各组合关系下的具体匹配方式(如画面+画面可以分为同时空动作顺接、异时空动作顺接、相似匹配、硬性跳切、单一镜头5种具体匹配方式)

第六:制作编码表

该步骤极为关键。要清晰、细致、全面考虑你的研究要分析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所有的变量、变量测量的量表、变量的分类等等。

第七:训练编码员和试验性编码

将分析单位放入编码表之内的对应类别之中,这就是“编码(coding)”。编码员需要经过培训,掌握操作性定义和分类系统。在试验性编码后,需要检验几位编码员的归类和判断是否一致。如果差别较大,需要考虑误差来源:是随机误差吗?是系统误差吗?如果是系统误差,就要考虑是定义不精准还是编码员的理解有误。检验的最终目的是将分析单位正确归类,而非评估编码员的一致性。

第八:收集资料,也就是按照已确立的定义和编码表将分析内容编码

第九:测量编码者之间的可信度

编码员之间的信度,指的是每个独立编码员使用相同编码工具对相同内容进行编码,产生互相统一结果的程度。在信度高的研究中,任何一个编码员按同样方法对相同内容编码,结果都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即研究是可重复的。

如何测量信度呢?

举例:为了保证内容分析结果的科学性,需要对编码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在信度方面,本研究选取Cohen’s Kappa系数作为检验编码结果的信度指标,采用软件SPSS24对两位编码人员的编码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本研究编码结果的Cohen’s Kappa系数均高于0.8(如表1所示),说明编码结果具有较好的信度

效度方面,样本获取通过对视频平台、标签、时长等指标加以限定,保证了较好的外部效度;编码方案依据电影基本元素的分析框架形成了完整的视听组合关系,保证了对匹配方式归纳的全面性;编码工作启用两位编码人员,在经过培训后,统一相同的编码规则,独立完成编码任务,保证编码结果的有效性

第十:分析数据

内容分析最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是描述性统计方法,包括计算频数、百分比、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等。还可以采用交互分析、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等更为复杂的方法。

第十一:报告结果,即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

例如在混剪模式研究这篇论文中,研究结果报告了内容分析的结果(见下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电影混剪视频的具体匹配方式和特定类型电影混剪视频的剪辑模式(详见上期推文)。

Image
图片资料来自论文《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电影混剪视频剪辑模式研究——以Bilibili视频网站为例》

四、内容分析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在优点方面:第一,节约经费。该方法不需要大量的研究人员和设备。第二,保险系数大,如果出现错误很容易得到纠正。第三,可靠性高,可以反复编录。第四,可以研究长时期内发生的过程。第五,不必打扰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以人为主的研究对象),因此不会对研究对象造成影响而引起偏差。

在缺点方面:第一,只能在被记录下来的信息中寻找研究资料,很可能造成资料匮乏的情况。第二,内容分析法得到的资料不是作为推断传播效果的唯一基本资料,还需要结合受众研究才能下结论。第三,研究结果依赖于分类系统和定义。第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第五,编码员的工作费力而且烦闷。

内容分析法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对基础、容易学习的研究方法。现在你了解它了吗?

希望有机会可以将内容分析法应用到你的研究之中。只有进行过完整的方法应用过程,才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内容分析法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海龙著.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2.

[2]柯惠新,王锡苓,王宁编著. 传播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02.

[3]邓树明作. 传播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对180篇文章的观察[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06.

[4]祝建华.内容分析——传播学研究方法之二[J].新闻大学,1985(10):97-100.

[5]田亦洲,于孟利.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电影混剪视频剪辑模式研究——以Bilibili视频网站为例[J].当代电影.2021,(12):115-122.

说明:封面图来自于动画片《猫和老鼠》剧集:Dr. Jekyll and Mr. Mouse(强力牛乳)。

编辑 / 叶茜林 李姿璇

审核 / 于孟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