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指尖轻触,点亮陶器发展史!(下)

 860277 2023-04-20 发布于河南

在夏商周春秋时期,陶器以灰陶器白陶印纹硬质陶为主,使用泥条盘制、慢轮修整和快轮拉坯成型,陶器向建筑业发展,最终从下水管、烟囱发展到“秦砖汉瓦”。至汉代,出现制陶窑场,釉陶普遍出现。

让我们一起来轻点图片,点亮中国古时候的陶器,看看都有哪些不同的种类及特点吧!

(戳图⬇️一起点亮文物吧)
图片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特别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灰陶和夹砂陶占据主要位置

 灰陶舍利塔 


元代灰陶舍利塔

高:81cm |底座:36.5cm |重:18.38kg

现藏于陇西县博物馆,泥质灰陶,1974年出土于陇西县巩昌镇东郊,国家二级文物。该舍利塔由三层组成,顶部为葫芦伞盖状,盖沿下垂为滴水状,承十四周平行相轮。塔身敞口鼓腹,口沿呈莲瓣状,瓣面交饰模印释迦佛与菩萨,腹部饰狮首啣璎珞,底部为束腹钵式圆座。上饰承托力士、大象、莲花等纹饰。

 灰陶三耳杯


灰陶三耳杯

高:12cm |口径:9.4cm |底座:5.3cm

1982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双庵遗址,此杯为陕西龙山文化遗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泥质灰陶,直口长颈、腹微鼓、平底。

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

图片

白陶

白陶主要分布在以洞庭湖区为中轴的南方地区。在商代中期原始瓷出现以前,白陶是最高级的陶器,它对胎土的质量要求高,烧制温度要求也高,产量稀少主要出土于大型遗址的高规格墓葬或者史前大型祭祀场所中,多为礼制意义的酒器或者祭祀用的礼器。

白陶在商代为鼎盛时期。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不再烧造。

 白陶鬶


白陶鬶

高:33.43cm |宽:14.43cm |厚:12.86cm

现藏于高密博物馆。长颈,三锥形足,口如鸟喙,朝天上扬,索状把手,腹径分界线明显,腹部有凸弦纹,胎壁较薄,质地坚硬。

图片

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

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表里和胎质颜色多呈紫褐色、红褐色、灰褐色和黄褐色,其中以紫褐色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最高。

少数印纹硬陶的器表还显有在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好像施有一层薄釉似的。敲击时还会发出和原始瓷器类同的金石声。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

 印纹硬陶布纹双复系罐



战国印纹硬陶布纹双复系罐

高:11.2.cm |口径:9.8cm 

2009年出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五担岗遗址水井中。质地为硬陶,呈深灰色,胎质坚硬,器壁较薄。口沿竖直低矮,肩部对称竖置管状双复系,管状系均薄较小。上下腹匀称,平底。器表手工满拍布纹,造型端正似墩体。从内部仔细观察可见制作痕迹,应为泥条盘筑工艺的产物。

图片

釉陶

釉陶又称铅釉陶。釉陶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绿釉陶壶 


绿釉陶壶

·汉代

此器呈盘形口、束颈、鼓腹之状,器表绿釉受到入埋环境影响,析出大面积的银斑,胎体为红褐色,表面装饰多道弦纹,腹部塑贴兽面铺首衔环,并且罩上以铜为着色剂的绿色铅釉。汉代陶壶用来盛酒或储藏粮食,器身有方形、圆形及茧形等变化,表面以彩绘或低温釉为饰,在低温釉的品类中,以圆身陶壶较多见。

 褐釉陶壶


褐釉陶壶

·汉代

壶口微敞,颈部略为收束,肩部圆缓向下倾斜,腹部圆阔,腰部以下收窄,底下具有圈足,表面以模印法制作弦纹和狩猎纹等纹饰,并罩上以铁为着色剂的釉料,低温烧成褐色。汉褐釉的制作方式与汉绿釉相同,以陶土为胎,表面施低温铅釉,因为釉料里的着色剂为铁,所以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褐色。

图片
杭州书画社

欢迎扫码进入杭州书画社·艺术交流分享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