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仓颉先生

 金古传奇 2023-04-20 发布于广东
雨生百谷,杨花落尽子规啼,又一个谷雨节气如期而至。我突然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谷雨。

谷老师个子不高但大腹便便,头尖腿细,立正之时活脱脱像一颗饱满的谷粒。他讲起课来天马行空幽默风趣,兴致一高,唾沫星子飞成雨,坐前排的同学虽饱受“水涝”之苦,却也享尽窗笼之欢。

谷老师除了教课本上的内容,还会顺带把知识点扩展开来讲,我们都戏称为“中央扩大会议”。记得有堂课学的是《高大的背影》,谷老师突然联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来,还特别讲了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场景,他把讲台当月台,给我们模仿文中的父亲翻过月台时的动作,那表演不亚于国家一级演员。只是在他“现场直播”之时,不明真相的校长在窗外看得目瞪口呆,怎么也想不通为何谷老师要跟一张讲台过不去。

记得有次上课学诗词,讲到“二十四桥明月夜”这句时,谷老师不知不觉就扯到了《二十四节气》,还教我们唱起了《节气歌》,弄得班主任老师还以为我们在上音乐课。有个调皮的同学故意把“春雨惊春清谷天”改成了“春天惊春清谷雨”,而且还唱得特别响亮,惹得哄堂大笑。谷老师也笑了,他说他的名字是他爷爷取的,因为他出生那天正好是谷雨节气,所以也就“名正言顺”了。
“你们知道谷雨节气的来历吗?”谷老师看到我们一脸疑惑的样子,打趣道:“不知道去问我爷爷!”

同学们都大笑起来,等大家止住笑,谷老师才一本正经地说道:“谷雨节气是有来头的。四千多年前,黄帝成为华夏部落首领,仓颉是其手下官员,负责管理饲养的畜生和仓里的粮食。仓颉聪明能干,他用绳结和增减贝壳等的方法来记住畜生和粮食的数量。但是随着黄帝交给仓颉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之前的方法都不够用了。后来仓颉根据动物脚印、山形地貌、日月星象等发明了文字,用字符来表述事物,这就是仓颉造字。”

有些同学问:“造字就造字呗,跟谷雨有啥关系啊?”

“关系可大了,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下课!”谷雨老师合上课本,教室立即外响起了急促的铃声。

我与李小胖都是急性子,平日里最讨厌别人卖关子了,要不弄出个子丑寅卯,那是不会罢休的。我俩尾随谷老师回到他房间,央求他讲讲谷雨的来历。

谷老师跟我们说,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个日子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在《淮南子·本经训》中也有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他说现在的陕西白水史官乡每年谷雨节气都要举办仓颉庙会,并于谷雨这天公祭或民祭仓颉。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于佑任先生在民国九年谷雨节参加仓颉祭祀活动时,曾挥毫题下了“文化之祖”的牌匾;国民党将军朱庆澜于民国22年在参加谷雨祭祀并视察黄龙山垦荒后,捐资修缮了仓颉墓并亲书“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的名联。
听了谷老师的一番讲述,我与李小胖都觉得很过瘾。我们心中都有了各自的崇拜对象。李小胖觉得才干超群聪明智慧的仓颉是他的偶像,我觉得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谷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李小胖暗地里给谷老师取了个外号叫“仓颉先生”,许是李小胖洗脑宣传做得好,很快大家就忘了谷老师的真名,齐刷刷地叫他“仓颉先生”。谷老师知道后,貌似也不生气,给家长作自我介绍时毫不隐晦地说:“我是教语文的谷雨,班里的同学都叫我仓颉先生!”

校长觉得“仓颉先生”的教学方法很离谱,但看他教的语文成绩却总是能位列全乡前茅,也就不好予以“指正批评”了。说“仓颉老师”离谱也很正常,因为他讲话用词很奇怪,比如他管“接生婆”叫“稳婆”,把“上厕所”叫“出恭”,一般人听不太懂。

“仓颉先生”能把简单的俗话弄复杂,也可以把复杂的成语解释得通俗易懂。记得他讲解“三长两短”这个成语时是这样说的,他说“三长两短”和以前的人死亡入棺木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有同学提问,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呢?仓颉先生解释道,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意思就是要表达有人亡故或是出了意外。后来“三长两短”作为死亡的别称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广,到今天主要指意外的灾祸或不幸事故,特指死亡。经“仓颉先生”这么一讲解,我们对这个成语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暑假的时候,我们去找“仓颉先生”,师母告诉我们,老师去广东打工了,说是进了一家印刷厂。哦,原来“仓颉先生”又去造字了!知道这个消息后,同学们这才安了心。

后来听班主任老师说“仓颉先生”与人合伙开了个小印刷厂。再后来,我们就再也没有听闻“仓颉先生”的消息。

      今天又是谷雨,码字一篇回忆过往,待到落笔之时,耳边忽又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我是教语文的谷雨,班里的同学都叫我仓颉先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