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和谁相处,都要懂得“闭嘴”

 专家视点 2023-04-20 发布于浙江

文 | 有书米元 · 主播 | 云湾

图片

《欲望山庄》里面有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别人的选择,毕竟有失偏颇。

轻易评判别人的行为,到头来只会打扰到别人的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里,管好自己的事,莫论别人的闲,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原则。

图片

你看到的事实,未必就是真相

罗翔老师在自己的视频中说:

“不要随意评价别人,我们很难获得随意道德评价所拥有的全部信息。”

这里的观点,和心理学上的冰山理论“不谋而合”。

在冰山理论中,我们每个人所了解到的事实,不过占据全部真相的八分之一;

其余尚有八分之七的背后原因,我们看不到,更不得而知。

无法否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局限性。

特别是作为旁观者,随意评判别人的行为,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苹果公司曾推出过一部打动很多人的广告片。

故事发生在平安夜前夕,男孩与父母驱车前往长辈家团聚。

与家中喜悦、热闹的节日氛围相比,男孩看起来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火朝天地享用美食,他在低着头刷手机;

孩子们笑闹着堆雪人,他在飞快地敲击着键盘;

所有人都在忙着布置圣诞树,他却一刻不停地盯着屏幕。

爷爷似乎对此有些不满,拿手套砸了他一下,不过男孩也仅仅是换了一个位置、继续摆弄手机。

家里人都看到了男孩的漫不经心,以为他是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相处。

紧接着傍晚来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

这个时候,“不合群”的男孩却突然走上前去,关掉了电视。

但很快,屏幕便再次亮起,他开始为家人们播放手机中拍摄的温馨画面。

原来,男孩一直拿着手机,是为了记录与家人相聚在一起的珍贵瞬间。

他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含蓄的爱意。

只是大家都把羞涩当作为了冷漠而已。

生活中,类似的情况时常发生。

我们看待事情时,总是带着自己的固有认知,无形中便为真相加上一层滤镜。

正是因为眼见未必为实,所以才不能轻易评判别人的对错。

苏格拉底说:“无知是一种恶。”

与人交往,未知全貌而以偏概全,到头来只会伤害别人,甚至反噬自己。

不随意评判,是对别人最起码的尊重,也是我们能够赠予别人最大的善意。

图片
图片

尊重别人,才会被别人尊重

有人说:

“别人怎么对待你,都是你教的。”

的确,世间所有的善意都是流动的,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是相互的。

将善意赠予别人,温暖才会回流向自己。

网友@唯一小必,分享了身边一件真实发生的故事。

小必单位有一位女同事,工作之余,喜欢对人对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上到领导,下到同事、下属,她都能以点到线,全方位对别人进行评头论足。

一次,她看到同事穿了鲜艳衣服。

立马拽着身边其他同事,从衣服是否适合本人开始,逐渐延伸到别人的人品、家庭、为人处事等。

可以说,只要你愿意听,她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讲下去。

但实际上,很多人在听过这位女同事的“分享”后,反而会对她敬而远之。

因为大家都清楚,自己今天是旁听者,明天说不定就会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渐渐的,单位中越来越多同事,开始对她的行为表现出反感,并且有意疏远她,避免和她产生交集。

在单位最新一次的优秀干部评选中,听说只有她一人得到了零票“支持”。

曾在播客中听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没有人有资格站在'小土丘’的角度,去评判别人人生中遭遇的'大山’。”


如果身边同事穿了鲜艳衣裳,或许这是今天早上,她的孩子特意为妈妈精心挑选的;

如果电话中的朋友说话有点难听,或许是几个小时前,她刚刚经历一场无法言说的委屈。

我们不是当事人,又怎能轻易对别人的行为揣以遐想,并随意定调呢?

时常评判他人的对错,总是揪着细节不放,只会让人看到自己格局的有限与心胸的狭隘。

不仅改变不了任何事实,反倒将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慎言慎语,是为了尊重他人,亦是为了替自己赢得尊重。

对他人的挑剔少一点,他人对你的理解就会多一些。

当一个人学会用欣赏与接纳的眼光看待世界时,也终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图片
图片

真正有修养的人,都明白沉默自有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