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为明朝倭寇修建墓园惹争议!明朝的“倭寇之患”从何而来?

 昵称vUWeivtn 2023-04-20 发布于陕西

如今一旦说起海盗,相信大家肯定都会觉得(海盗)应该离我们挺遥远的,唯一可以想到的大概就是早年间的一部电影——《加勒比海盗》,尤其是剧中那位画着烟熏妆,疯疯癫癫、亦正亦邪的杰克船长。

虽说,《加勒比海盗》属于一部奇幻电影,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有现实背景的:杰克船长生活的公元十七世纪,正是世界历史上海盗横行的黄金年代。

实际上,海盗并非只是外国的产物,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海盗(倭寇)也曾经相当猖獗,而明朝时期的海盗问题则尤为突出。

只不过,明朝时期的海盗却不像电影当中的杰克船长那样惹人爱,他们横行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成为了明朝最大的边患之一。

日本人为明朝倭寇修建墓园惹争议

2006年初,互联网的很多媒体都从不同角度报道了一个非娱乐性的消息:安徽歙县有日本人愿意出资,为明朝时期的一个倭寇头子王直修建墓园。

坟墓建好之后,浙江丽水学院与南京师大的两名爱国青年教师,愤然来到当地把刚刚建好的墓碑给砸了。

原本,这个墓园是当地某个单位想以所谓的历史搭台、经济唱戏,把王直墓园搞成旅游景点,因此就跟所谓的日本友人协商,邀请身在日本的明朝大倭寇王直的后代来歙县立碑修墓。

消息传出之后,一时间舆论哗然,老百姓议论纷纷……

无论如何,日本人要在中国的地盘上为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个民族败类修建墓园,不但得到了当地一些商人的支持,而且还想趁此机会赚中国人的钱,这件事情确实非常不妥。

当然了,当时也有几位律师从法律以及历史的角度,指责这两位青年爱国教师砸碑的行为很不对,几位律师在口辩的时候言辞还很犀利,认为两位教师行动不理智,程序不合法,属于故意损坏公私财物。

但说句实话,你(日本人)在中国给一个倭寇头子修墓,本身就更不合法!

还有一些学者更加可笑,想法也足够偏颇,他们居然认为早期倭寇为中国带来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

实际上,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王直这个名字是非常陌生的,至于“倭寇”这个词又太过宽泛,而且说王直是明朝的倭寇头子,很多人就会觉得更加茫然。

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头脑当中,日本人怎么可能起个王直这样的中国名字呢?他们不是应该叫什么犬养**、野尻**、山本**一类的日本名字吗?为何会出来这样一个彻彻底底的中国名字“王直”呢?也太中国化了吧?

再者说,如果这个王直是个中国人的话,那么依据我们今天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思维,他顶多也就算个伪军头目或者维持会长之类的人物,怎么会成为当时明朝的倭寇头子呢?

关于这件事情,那可就说来话长了……

贯穿整个明朝的“倭寇之乱”

提起明朝倭寇,很多人一般都会以为那是中后期的事情,实际上倭寇由来已久。

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倭寇就已经多次攻掠苏州、崇明等地,烧杀抢掠、猖狂一时。

明朝倭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洪武至正德年间;第二阶段:嘉靖年间,也是倭寇最猖獗的时期;第三阶段:万历年间。

那么,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于明朝倭寇性质的定义有何不同?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有很多学者认为:明朝倭寇属于日本武装侵略集团对于中国沿海一种破坏性的掠夺战争。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学界研究的方向相对宽松了一些,而近年来有一些中国学者更是忽然间增长了一些所谓的国际视野。

但实际上,他们所谓的“国际视野”只不过是以一些日本学者的研究作为准绳,大讲特讲地表示:明朝倭寇是当时明朝东南沿海各阶层人民反封建、反海禁的一种正义斗争,甚至表示这是(明朝)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标志。

实际上,以我们今天客观来看,上述两类观点都是有些矫枉过正,前者把倭寇完全说成是一种日本强盗的侵略,而后者则更加耸人听闻,居然还美化起海盗的侵略了。

其实,明朝的“倭寇之患”,最早是以葡萄牙的殖民者佛朗机为诱因,再以中国沿海的商业海盗为头目,然后以日本浪人集团为辅助的一个沿海海盗集团,而且这些倭寇对于明朝时期中国老百姓的烧杀抢掠,绝对属于非正义性的一种战争。

明朝倭寇从何而来?

早在元朝时期,也就是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已经有日本海盗抢掠庆元(今宁波)一带了,但那时的倭寇基本上都是真倭,绝对是日本土生土长的海盗,而参与其中的中国海盗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少的。

元朝末年的时候,赶上了日本的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当时日本南朝的征西府,以及各地分裂割据的地方大名势力(两种势力,两个天皇),谁也不服谁,你杀我伐。

因此,使得战乱当中大批的日本武士、浪人、海盗商人,以及流民们,如潮水一般全部涌到了中国沿海各地。

同时,这些日本海盗又和当初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一众残部相互勾结,于是就在大明的沿海地区不时地烧杀抢掠。

虽说,当时的海盗比较猖獗,但朱元璋却认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不是这些人,而是北方的残元势力。

因此,对于当时沿海的海盗入侵,朱元璋也只是下令加强海防力量,禁止军民人等私通海外,做好防御而已。

但这个时候,明朝还没有完全实施海禁,依旧允许贡舶贸易相互之间的往来。

实际上,朱元璋初建明朝的时候,对于日本的情况并不了解……

洪武二年,倭寇侵犯山东,朱元璋当时依旧以天朝的思维来想:他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诏谕日本奉表来朝!

而且,朱元璋在诏书当中的语气也充满了恫吓:快来上贡!

当时,负责接待明朝使者的是日本南朝的怀良亲王,此人乃日本后醍醐天皇的儿子,一看使者带来的诏书语气非常强硬,他心里很不舒服,竟然杀掉了几位明朝使者,而且还把正使杨载等人全部扣了下来。

转年,又来了一批明朝使者,而此时怀良亲王的态度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不但对明朝来使进行了一番热情接待,而且还上贡给明朝不少的马匹、衣物,以及一些日本绸缎,同时还向明朝放还了倭寇先前在明州、台州等地抢掠的平民男女七十多人。

见此情景,朱元璋的心里非常高兴,自以为大明天威所至,才终于使得小小的倭国向大明臣服了。

实际上,日本南朝怀良亲王当时所谓的服软,恰恰就是因为日本北朝那时候正咄咄逼人,而南朝的地方越来越小,因此他不想也不敢再树立明朝这样一个大敌。

过了很长时间,朱元璋才知道,所谓的“日本国王”怀良只不过就是一个亲王而已,其实日本还有一大半的地方都归属于当时的北朝统治。

于是,朱元璋又派遣使臣前往日本,想和日本的北朝进行联系。

得知此消息,怀良亲王就开始想办法从中阻挠,因此明朝使者也一直无法北行。

又过了将近两年时间,明朝才和当时实际主持北朝政事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联系上,而在明朝的诏书当中,足利义满则被称为“源道义”。

由此,明朝使者就进入了日本的王京,与其商议两国之间所谓的友好关系。

不得不说,足利义满这个人还是很具有长远思虑的,他马上派遣日本使者携带贡物而来,但朱元璋却认定:日本来使没有出具正式称臣称藩的官方表疏,因此他拒绝接受这些贡品。

虽然如此,对于日本的使者们,朱元璋也是加以厚赏,然后就把他们打发回国了。

在日本方面,他们的南北朝与中国的南北朝完全不是一个时代,也完全不是一码事。

那么,日本的南北朝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1318年,也就是日本的文保二年,后醍醐天皇即位,他属于大觉寺的天皇系统,借着将军幕府内部当时发生内讧,就想要推动倒幕,而后醍醐天皇之所以要倒幕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天皇位置由虚变实。

结果,幕府将军那一派却先下手为强,把后醍醐天皇流放到了隐岐(今日本岛根县),而后又拥立持明院一系的皇室后代,也就是光严天皇即位。

于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怀良亲王就和大阪的武士楠木正成一帮人即刻起兵,发起了倒幕战争。

刚开始的时候,怀良亲王一派还算顺利,甚至把他的父亲后醍醐天皇也从隐岐救了出来,而幕府一派的大将足利尊氏原本是奉命前来镇压的,但中途却倒戈了,转而支持起了后醍醐天皇,回军就把镰仓幕府的北条氏给灭掉了。

如此一来,先前拥立的那位光严天皇退位了,而后醍醐天皇又复辟了,实行天皇亲政。

和手下的臣子相处久了,后醍醐天皇就想下手把他之前的恩人足利尊氏也给干掉,但足利尊氏也不是吃素长大的,他见势不妙就先下手了,于是再次把后醍醐天皇抓了起来,然后就扶立了持明院系统的光明天皇继位。

趁着看管松懈,后醍醐天皇就逃到了吉野,此时的他就与光明天皇并立了,因此日本就一分为二,出现了南北朝的局面,后醍醐天皇一系就属于南朝,光明天皇一系则属于北朝,而这样的对峙,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

当然了,对于大明朝来讲,日本天皇之类的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蕞尔小邦,根本就不值一提。

而他们之所以号称天皇,不过是在模仿昔日大唐高宗皇帝的“天皇”称号,自娱自乐而已。

明初倭寇多为真倭

明初时期的倭寇,真倭居大多数,他们多数来自日本列岛萨摩、长门、博多、鹿儿岛等地,入侵道路和以往日本的入贡道路是一样的,由当时的朝鲜半岛直奔山东,在四五月间趁着沿海的东南风扬帆而至。

因此,当时山东、辽东半岛的倭患在明朝初年是最为严重的,其次就是浙江。

实际上,那时候不仅是明朝,受倭患困扰最大的其实还是明朝的藩属国朝鲜,但自从李氏王朝建立之后,朝鲜国内的政治局势却忽然之间好转了。

因此,倭寇在侵略朝鲜的战争中连连受挫,于是他们就把入侵的重点转向了中国沿海。

至于明朝方面,自从胡惟庸一案发生之后,朱元璋就认为:胡惟庸一案涉及到日本人,参与了所谓的政变。

所以说,朱元璋龙颜大怒,自此对这些日本倭寇也是深恶痛绝,而后就派遣使者对日本加以痛责。

岂料,南朝的怀良亲王却觉得山高皇帝远,甚至还派人送来表文,其中的语意也尽显傲诞无礼。

朱元璋看过表文之后,更是气得哇哇大叫,但最终还是以先前元朝征倭失败为前车之鉴,因此也没有立刻发兵前去征讨这个海外的狂妄小国。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本人是个偏狭之人,对这些倭寇也是满心痛恨。

在洪武二十七年之后,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此时已经统一日本了(天皇只是一个虚位,他才是日本真正的主人),于是他就以太政大臣的身份主动向明朝示好,岂料每次都被朱元璋给拒绝了。

当然了,朱元璋这时候也是不敢轻视海防的,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洪武一朝在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一下子设立了五十八个卫,以及八十九个所,然后还在这些地方置兵数十万,又放了千余艘兵舰,严防倭寇入侵。

明成祖朱棣上位,日本称臣纳贡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他的孙子朱允炆(建文帝)继位,日本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满赶忙趁机派遣使者再次向明朝示好。

在正式的表文当中,足利义满称自己为“日本国王臣源”,表示他此刻是以大明天朝自居,而自己则是以藩国国王的身份向大明称臣,看了这封表文,朱允炆喜不自禁,立刻厚报日本来使,还对他们予以热情款待。

可是,后来日本使者再来明朝的时候,大明朝的皇帝又换人了,换成了明成祖朱棣。

朱棣虽然把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给篡了,但对日本的态度却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他对于这些矮矬子也十分热情,特别是足利义满的称臣纳贡,使得这位野心家皇帝的心里非常舒坦。

为此,明朝和日本两国的友好关系就这样建立了,同时约定:日本十年一贡,每次贡使人数不得超过二百人,而且还给日本人永乐勘合。

【注】:勘合——用于边戌调遣的符契。

如今,我们现在的人一听中国古代四周的小国纷纷入贡,肯定都会觉得非常自豪,自尊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实际上,在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周边那些蛮夷小国所谓的入贡,其实就是在变相地打秋风,捞便宜而已。

【注】:打秋风——俗语。利用各种关系,假借名义向有钱的人索取财物。

事实上,真正的外交,应该称为“贡舶贸易”或者“勘合贸易”。

我们以日本当时的这个倭国为例——

他们所派遣的使臣携带所谓的贡品上贡之后,我们中国的皇帝肯定就得按照贡品的价值回赐给他们金银。

实际上,他们往往是用一根萝卜的价钱,换回了一根人参的价钱。

但在皇帝看来,只要你们这些蕞尔小国能以我大明为天朝,拿我们当爹当爷,让我有面子,我就可以给你厚赏金钱。

而这些小国使者,除了携带所谓的贡品之外,还会搭载不少他们国家的官方货物,拿到中国来贩卖。

当时,为了体现天朝的宽仁,明朝政府基本上也会对这些货物免关税,也就是不对这些货物抽分,以此来达到怀柔远人的目的。

到后来,这些小国来使们就开始贪便宜,个个夹带私货,上至正使、下至日本来的船夫、仆人,全都揣着私活来贩卖,比如他们本国的碟子、破布、木屐……

因此,当时的各个小国都特别喜欢和中原王朝打交道。

虽然明朝政府规定日本十年一贡,每次以二百人为限,但日本的贡舶船一年却要来好几次,非要给大明进贡,为了向大明表示忠心,足利义满还在国内搜捕倭寇。

大家要知道,日本人当时对于那些自己国家的海盗也称之为“倭寇”。

在此期间,足利义满还派兵到对马等岛屿,全歼了先前经常在中国沿海抢劫的海盗数百人之多,并且逮捕了贼头二十多人。

而后,趁着永乐三年入贡的时候,足利义满就把这些倭寇头子全部交给了大明,任由大明处理。

对于足利义满的举动,明成祖朱棣自然非常高兴,因此还对他予以重赏,金银财宝、锦帛绸缎赐了很多给他。

但是,朱棣对于这些交来的倭寇头子却坚决不收,而是让日本使节自行处置。

不得不说,这些日本使节还挺懂事,他们从大明首都回国途经宁波的时候,便指挥手下把二十多个倭寇头子全部押到海边,然后架起一口大铁锅,将他们统统地小火蒸熟,而后再抛入海中喂鱼。

毫无疑问,日本使节们的举动,自然又受到了明朝政府的赏赐。

明成祖永乐六年,足利义满病死了,由其子足利义持继任幕府将军,但足利义持的脑子不知道转了哪根筋,他坚决反对大明,因此就断绝了两国的正常关系。

自此之后,倭寇对于明朝的入侵也越来越频繁了。

后来,足利义教又继任了幕府将军,日本再次恢复了与明朝的友好关系。

所以说,从永乐到正德将近一个世纪之内,实际上中国和日本的官方关系从表面上(大局上)看,还算友好。

可即便如此,明朝当时的沿海地区,依旧经常有倭患发生,因为当时日本各地的大名(大名主、诸侯),或者武士、浪人集团,他们经常会冒充贡使、贡船,在中国沿海一带骚扰抢掠。

直到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明朝的辽东总兵刘江在望海埚一战中,斩首一千多,活抓数百名,大败倭寇。

一时间,才终于使得中国沿海一带的倭寇活动大有收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