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自初步设计阶段开始确立BIM应用目标。公司领导精心谋划,迅速组建BIM设计团队,搭建工作平台,制定工作计划,不断完善工作方法。 基于公司《三维协同设计平台管理规定(V1.0)》《水利水电工程三维数字化设计模型技术标准(V1.0)》《三维数字化设计操作指南(V1.0)》等BIM标准,按照企业三维作业标准化流程,分步实现阶段目标,最终实现可用于施工的精细化模型、工程量、图纸的同步链接,实现项目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可视化展示,为数字孪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协同设计,效率优先 ![]() 创新协作:为确保各专业无缝实时协同设计,本项目基于ProjectWise平台进行设计,实现设计文件协同化、流程化管理。在工作过程中,合理提出模型创建、场地分析、碰撞检测、模型出图、工程量提取、可视化应用等应用目标,对照目标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各专业协同设计。以数据核心驱动,创新“内外业协同设计”模式,全面提升三维设计效率。 成效显著:采用三维协同设计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修改工作量,缩短调整时间,提升设计效率。 (一)场地分析:传统的场地分析利用CAD断面求开口线,绘制开挖平面图,再根据断面计算土石方工程量。受制于断面精度和数量,工程量计算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且费时繁琐,这一直是施工图设计阶段出图的难点。通过自主研发《PrpsdcBIM三维开挖辅助设计V1.0》系统,直观展示设计意图,实现从开挖面到任意断面的一键式出图及工程量计算,开挖设计效率可提高30%左右。本项目通航渡槽与升船机上游引航道的交界处为多个建筑物结构的交叉开挖,传统的二维纵横断面图纸,很难设计结构,通过开挖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快速出图:本工程设计周期短、设施设备种类多,出图任务重。设计团队通过构建三维模型,基于同一模型数据,进行动态剖切,自动生成平面、立面、剖面等二维断面图,再结合三维模型进行图纸成果校审,主体结构出图效率比传统二维出图提高10~25%的同时,还最大程度上避免图纸错误,保证设计成果质量。 针对水工混凝土结构钢筋图工作量大、设计繁琐等问题,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采用三维配筋RESTATION软件进行配筋。对于有共性的构件进行配筋定制开发,实现一键式的参数化建模和参数化配筋;对于没有共性的构件也可以实现模型更改,配筋、出图也联动更改。经比较,三维配筋软件在复杂结构配筋效率比传统出图可提高25%左右,且直观算量精准。 (三)精准算量:传统工程量计算根据图纸进行手算,耗时长、强度大、容易出错,BIM软件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本阶段大部分水工结构、开挖、钢筋工程量计算均采用软件实现,提高了准确率及效率,且工程量随模型实时更新。 三、技术创新,提升品质 (一)自主研发开挖软件:结合本项目设计特点,自主研发“PrpsdcBIM三维开挖辅助设计V1.0”设计工具,有效支撑设计方案优化,大大提升了设计产品质量。 (二)自主研发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结合BIM、物联网、互联网、3S等技术,自主研发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项目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可视化展示,实现项目参建各方的协同工作,为数字孪生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丰富可视化展示: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为业主提供多种展示手段,包括效果图、项目展示视频及模型,生动形象展示工程样貌,获得业主的广泛赞誉。 广西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三维协同设计是公司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工程数字化的缩影。实践表明,三维协同设计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能,提升了产品品质。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与传统业务的融合正深刻地改变着工程行业建设、管理和服务方式,数字化转型是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公司将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思路,以推进业务数字化、数字化业务为主线,开拓进取,总结经验,全面提升公司工程数字化水平,提升新的核心竞争力。 |
|
来自: DOICT观察者 > 《DICT工程技术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