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雄浑大气,北宗气派的山水!

 笑溜达 2023-04-21 发布于辽宁

李世银,1956年出生,河南信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信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大别山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鑫天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图片

 一个温暖澄明的世界
               ——李世银“山水”赏析

                        文|詹志峰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观赏李世银的“山水”。中国的山水画家千千万万,我要看到的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山水,我试图筛选出他的水墨世界有别于他人的艺术特质。我最终看到,他的作品,清澈澄明,有着一种琉璃般的质感,也深深地感觉到,一种秋阳般的宁静与温暖流畅弥漫在他的画面当中。所谓秋阳般宁静与温暖,是说,这种温暖的气质是内敛的,没有春阳般烂漫,也没有夏日般火热,它深刻而不肤浅。作为一代知名山水画家,他从不在画面上用暖色的夸张叠加来增加暖感,而是将自己温热的血液坚定而深沉地去浇灌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从而,其画作更具有直抵我们心灵的艺术感染力。

图片

评析一个画家以及其作品,大凡离不开“故土”、“师承”、“笔墨”三个构成要素。从这三个方面来评析李世银山水,我想,我们将能更好地读懂他与他的水墨世界,也将获得更深刻的艺术感悟。

图片

画有“南北宗”之说。此说出于明末董其昌。他认为:“南北二宗,唐时始分。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 董其昌在明代画派繁兴的时况下,提出这个观点的。他这观点,很大程度上是从地域的角度——画家所在地域及所表现的地域来给画家分类的。他认为,李思训父子、吴道子、荆浩、关仝等笔下的山水,“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以壮丽豪放为审美特质,为“北宗”;南唐董源、北宋巨然等,墨法丰富,笔下之景,“溪桥渔浦,洲渚掩映,岚气清润”,善画雅淡天真的江南风景,为“南宗”。从此后,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将中国山水画分成南北两派,给画家贴上地域标签。

图片

然而,读李世银的山水,你会发现,他的作品是很难予以地域分类的。李世银生长在豫南大别山地,从地理位置分,他是北方人。但他的画作,既有用笔刚硬拙辣、画面雄浑大气尽得北宗气派的一类,如《春晓绿野秀》等作品,更有《空山新雨后》等大量作品笔法细腻精到、画面柔和纯美。而且,后者更是主流。我琢磨,这种南北混搭式的艺风格的形成,李世银本人也许是不自觉的。他并没有怎么去刻意区分“南宗”“北宗”,他只是一直以一种强烈的对祖国河山、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去表达他的山水,去表达他所成长的那片土地。

图片

具体来说,李世银的山水,就是他的“大别山水”。这是他的地理空间,相当于山东高密是莫言的世界一样。艺术家们,不管他在画什么写什么,如何画如何写,他的笔总是连着故土,故土就是他的根他的魂,他的表达与创造,他的灵感,都离不开故土的滋养。大别山,位处南北之间,既具有北方山水的苍茫,亦有着南方山水的灵秀,李世银很准确地发现了这片山水的特质,也无比生动与本质地将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从而,让我们获得北域南疆风景相融、壮美秀丽风味相兼的丰富的视觉享受。

图片

任何一位艺术家——纵使他是独一无二的天才,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也都能读到师道的影子。对李世银的作品,我们也不妨从师承的角度去纵深阅读。中国山水源远流长,脱离人物画而自成风貌,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间,至隋唐而成一独立画种。远至于李思训父子、王维、荆浩、李成等一代代大家推进,近至于董其昌、石涛、黄宾虹、李可染等发扬更新,终成一条幽深古远、泱泱大观的山水长廊。李世银的山水,也时时在汲取他们的营养。他的部分作品,比如《情系故园》、《云山图》等,纯墨之间,或以天边的云彩或以山中之林木为载体,点缀上一抹金色,这让人不由不联想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此外,元代倪瓒作品的淡远、朱德润《秀野轩图》的清雅,他的作品中也若隐若现。北宋李成“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的气势,也能从他的作品中读出。

图片

李世银师承于李宝林先生。李宝林先生是李可染先生的门生,他的作品评论界誉为“李家山水又一峰”。他以金石入画,善骨法用笔,用钢筋一样的线条,深刻真切地表达山水的肌理与质感,又喜用积墨将画面塞得满满,表现大山大河的大蛮荒大静穆。“黑,厚,硬,拙,冷”五字,是他作品的基本美学特征。“洪荒感”、“苍桑味”、“悲凉气”、“铁青色”是他作品四味。作为李宝林先生的学生,李世银深得先生画艺之魂。他的《情系故里》、《云山深处》、《山无古今水自流》等作品,或用“平远”之法,或取仰视之角,画出了山的苍茫,云的浑厚,而其用笔用墨,虽不及先生老辣,但并不少“生死刚正”之倔硬雄强。而“生死刚正谓之骨”,正是李宝林先生所极为推崇的。

图片

李宝林先生的山水,曾有美评家称之为“冷山水”。他的“冷”的背后,其实是一腔对祖国河山的挚爱之情。李世银的山水安宁静穆,但一点也不“冷”,从外表形式看,与李宝林先生的山水是有别的,但本质上,两者一脉相承。“山水蕴含着人对大自然的深厚、宽广甚至悲怆的情怀。而我要追寻的,则是那几千年屹立不动的大山所展现的沉默与悲壮。”这是宝林先生的追求,而李世银所追求的,是山水温暖亲和的这一面,而要表达这种温暖亲和,他的内心深处,同样深怀着对祖国山川草木——特别是大别山山川草木的挚爱深情。

图片

 他眼中的山水,是人类的栖息之地,是人类最亲近的朋友与亲人,他用他的画笔,与山川草木作最具亲和力的对话。这种对话,没有距离感,讲的是家常话,从不装腔作势,更不张牙舞爪或者居高临下,真切质朴,内敛真诚,更没有杂质,清澈而明亮。几许山林,半间茅舍,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是他这种谈话常见的主题。空灵中实有,静穆中崇高,清幽之中热烈,平静中却自有笙鼓齐作的世界,他所追求的,是这个境界。而暖意调的渗入,更使它们具有了一种恒温,一种宁静中的抚慰,让我们能长久地感受到山水之暖,自然之亲,生命之适。

图片

我历来认为,以上,是李世银作品最具特色的地方。山川、名师,以及具有一颗温热之心,还不能因此就能成就一位画家特别一位有影响的画家。李世银的成就,显然还得助于他艺术的感悟力,他笔墨的深度与厚度。韩拙说:“笔以主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笔墨而成”。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李世银的山水,笔起了框架与灵魂的作用,对墨的运用则更显其精细功夫。他少用大笔,用粗线,勾,皴,擦,点,更多在表现山川的秀的一面。虽不乏李成范宽之山水意味,但也不少马远、夏珪之“深堂琴趣”、“柳溪归牧”之作。他的用墨,无论烘,染,破,积,其浓淡深浅粗细,把握极有分寸,让其自然润浸,从而画面更柔和谐美。正如郭熙《林泉高致》中讲,其画作“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图片

有人说,山水画,一是气韵,二是笔墨,三是丘壑,李世银以笔墨写丘壑,以丘壑生气韵。气韵生动是一种高境界。南朝谢赫“六法论”中曾提出。确实,水墨画论高低,意为上,神为上,其次才是形。石涛也说:“测山川之形势,度土地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识云烟之蒙昧……我有一画,贯山川之神”。我个人认为,李世银通过他的笔墨勾画出了他的丘壑,气韵生动,从而更真切呈现山魂与水魂。他的山水之魂,就是他一直在努力寻找山水的清澈与暖意。

图片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李世银深谙此理。他的艺术启蒙于胡雪樵老先生,他的画,能看出胡老先生《八十年代一枝春》、《红棉花》等笔法的老辣,但其水墨语言,比之胡老先生,又更见丰富细腻。他师承李宝林先生,构图、线条深得李老师之精髓,画面语言,又并不雷同于先生。先师而后之不师,李世银表现出一个有创造意识的画家的优秀气质。

图片

鉴于此,这位曾求学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协山水创作高研班,有着扎实传统功力,又富有悟性并且勤作不息的他,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事并屡获奖项,成为中国画坛颇具实力的中青年画家之一,是不会让人们意外的了。我们期待且相信,他将有更好的山水作品呈现中国画坛。

  (作者:著名篆刻家、山水画家、 中国河山画会副会长)

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