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遥远的救世主》系列11 | 深刻反思,我们为什么生而为弱者?

 百花A彩虹 2023-04-21 发布于江苏
文章图片1

——接上期文章——

( 本文5282字,预计阅读31分钟)

尼采有个让人感到“恐怖和不适”的观点:

“有人生而为弱者,有人生而为强者,弱者构成极大多数,强者构成极少数。强者是主人,弱者是奴隶。强者永远依靠牺牲弱者而生存,他必然要征服、压迫弱者。”

“弱势文化”属性造就弱者,这个世界上,当然没有人想做弱者,想被他人压迫着,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生而就是弱者,我们如果要避免这种命运的结果,就得先探讨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生而为弱者——也就是“弱势文化”属性形成的深层原因。

上篇文章说到,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决定着行为习惯,“弱势文化”属性的人思维中习惯“靠别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思维习惯在一个人身上的形成,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尽量深入,把问题说清楚。


先科普一个知识点:一个人的诸多“思维习惯”是他的“解释系统”“环境教育”两方面的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

文章图片2

01 解释系统

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系统,这套系统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用某种专属逻辑来来解释一个人遇到的所有问题,以便让整个人的精神世界快速恢复平静。

解释系统对每个人来说非常重要。

解释系统高级,这个人对人和事情的看法就“高级且宽阔”,内心的精神秩序就能长期保持稳定有序状态。

解释系统低级,这个人对所有的人和事的看法就“低级且狭隘”。

一旦遇到问题,解释系统低级的人内心的精神秩序就很容易被打乱,内耗就比较严重,就会表现出容易情绪化、焦虑、抑郁,这些负面的能量如果积聚太久,无法通过合理方式去释放,就有可能会导致精神崩溃,最严重的就会产生自杀念头。

“弱势文化”的人解释系统中,有个占据主导地位的底层逻辑就是: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

文章图片3

在“弱势文化”属性的人心里,既然“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那么,只需要“抱怨”,就可以让自己内心快速恢复平静,内心恢复平静,问题就“解决”了。

去抱怨谁呢?

天下万物都可以抱怨。

可以抱怨老天爷不给面子,可以抱怨社会不公、可以抱怨公司不好、可以抱怨同事不好、可以抱怨父母不好、可以抱怨朋友不好……,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实在找不到谁可以抱怨的时候,连自己都可以成为抱怨的对象。

够“狠”吧?只要能抱怨,自己都可以“抱怨”自己。

抱怨自己什么呢?

抱怨自己就是这个“命”,抱怨自己就是这个“水平”。

仔细想想,其实,这还是在抱怨“别人”,而不是自己。

但是,理性的人都很清楚,抱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那么,为什么“弱势文化”属性的人还要“乐此不疲”地用这招呢?

那是因为,通过抱怨,就可以让自己的内心迅速恢复“平静”,让自己精神世界的熵值降低,而自己却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从某个角度说,这,的确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所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怨天、怨地、怨社会、怨他人,就是不能怨自己。

这是“弱势文化”属性的人内在解释系统的核心逻辑链。

02 环境教育

人是环境的产物。

每个人都在不停地被自己所处的环境影响、改变,塑造,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环境教育”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总是多种多样,无法逐个阐述,在这篇文章中,我挑其中两个大部分人都会有,而且对一个人命运影响较大的环境来探讨一个是传统文化环境,一个是家庭环境。

——先说传统文化环境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外在遇到危险、麻烦或其他紧急情况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说:“Oh, My God!”。

但中国人,一着急就会喊——“我的妈呀”。

老外喊出的那句话是宗教信仰,就像在祈福的时候要在胸口划个十字,那是在向耶稣祈福。

中国人很聪明,也很实际,喊出的那句话是“实用主义”,而不是信仰,因为,当你遇到危险或麻烦的时候,“耶稣”不一定来救你,但“我的妈”是完全有可能来“救”你的。

有人说,中国人不也有拜佛拜神的吗,那不是信仰是什么?

但我要说的是,大部分人去拜佛拜神,真不是因为那是他的信仰,而是他要求“佛”、“神”去帮他办事,如果拜了一百次、一千次,这个“佛”或“神”就是不显灵,你看他还去不去拜,他肯定会立马换一个“佛”或“神”去拜,一边换,一边还要在心里咒骂两句。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一个可以去拜或求的角色不是难事,但原则就是,谁能“显灵”我拜谁,谁能“帮助”我,我就“求”谁,这就是实用主义。

文章图片4

所以,现实中,大部分人遇到事情的时候,脑子里第一反应,基本都是——“找个人帮忙”。

而且,大部分人在“找人帮忙”之前,会很“精明”地预估要找的这个人帮这个忙的可能性能力大小。

找朋友,朋友帮不了,就求父母;

父母解决不了,就找“父母官”;

“父母官”也解决不了,那就求祖先保佑;

祖先不保佑,那就求“皇上”开恩;

“皇上”也不帮忙,那就求“老天爷”;

“老天爷”还不显灵,那没办法了,我的命就是这样的。

看,这样的逻辑多么“完美“、多么”自洽”,

从古至今,为什么很多老百姓潜意识里都有“向上求助”的思想?

这是因为,几千年来,受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老百姓已经完全接受了孔子的“正名”社会秩序理念

什么是“正名”社会秩序理念?

就是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专属的位置,“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这种社会层次制度,主张“君、臣、父、子”等向下延伸的社会层次关系,要求每个人都负有这个“名”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拥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

在儒家重要经典《左传·昭公七年》中有一句话:“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从“王”到“台”,是一条社会政治、利益的等级链条,它把人分为十等,每一层统治下一层,下一层在心理上依赖上一层。

有人会说,那最底层的那个“台”怎么办?他就没人可以“统治”了?

有的,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

“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

您看,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总是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上,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心理上又依赖上一层,那么,遇到麻烦事,第一反应必然就是“向上求助”,也就可以理解了,就算是最弱的“台”,他也可以成为他那些更弱的家庭成员的求助对象。

我们深深浸染在这种传统文化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一代一代,它就被植入了我们的基因里,成为我们行事的底层意识。

为什么我们很难改变这一点?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以上探讨,仅从客观角度去分析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意否定儒家文化的正向影响与价值,请勿轻易为某种文化贴上“好或坏”的标签。)

——再说家庭环境

每个人自打出生开始,都会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家庭中,自然会受到这个家庭环境无孔不入地深远影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把这个叫做“原生家庭”效应

“弱势文化”环境家庭大概率会造就“弱势文化”属性的人,“强势文化”环境家庭大概率会造就“强势文化”属性的人。

同样,先科普两个知识点,再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弱势文化”属性形成的影响。

一个家庭环境中,对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质条件。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主动教育”和“被动教育”两方面。

我对第二个知识点做个简单解释:

第一、主动教育

“主动教育”指的是父母或其他长辈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的行为。

比方说主动给孩子讲个道理,或者教孩子某个技能等等,新时代的父母普遍受过教育,所以在这方面普遍都比上一代人做得要好。

但也有一些父母,虽然受过教育,甚至文化程度不低,但碍于心性,某些价值观是错误的,甚至是扭曲的,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把错的东西教给孩子,进而给孩子带来坏的影响。

第二、被动教育

“被动教育”指的是不知不觉中,父母或其他长辈在自然状态下流露的言行习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被孩子“悄悄”模仿的过程。

大部分父母都比较注重“主动教育”环节,但会无意识地忽视“被动教育”环节,甚至意识不到有“被动教育”这个环节,而“被动教育”环节,恰恰是导致很多父母“教育失败”的“主阵地”。

有了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加持,我们再来分析“家庭环境”对“弱势文化”属性形成的影响,就很容易了。

为什么“弱势文化”环境家庭大概率会造就“弱势文化”属性的人,有三个原因

文章图片5

“解释系统”的代际传递

文章前面说到,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系统,这套系统可以用某种专属逻辑来解释一个人遇到的所有问题。

“弱势文化”属性的父母习惯的“解释系统”会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埋在孩子心底,换句话说,父母的“解释系统”怎么样,孩子的“解释系统”大概率就是什么样。

比方说:

——父母喜欢抱怨,孩子就会学着抱怨;

——父母没有自省意识,孩子也就不会有自省意识;

——父母喜欢认命,孩子就会学着“认命”。

行为有样学样

没有一对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主动教育”环节,每一对父母都会关注、制止孩子坏习惯,但是,在“被动教育”环节,“弱势文化”属性的父母往往会“不小心”用不好的习惯为人处事,这时候,孩子就会悄悄模仿你。

比方说:

——父母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却在不停地刷手机,从不学习,也管不好自己。

——父母要求孩子凡事要靠自己,但是,父母却事事靠别人,求别人。

——父母要求孩子不能乱发脾气,不能打人骂人,但是,父母的脾气更坏,家里经常上演夫妻之间“吵架打人”的剧情。

包容“弱势文化”属性肆意生长

父母为孩子包办过多,过分的呵护溺爱,是滋生“弱势文化”属性的温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罗在他的《理解人性》这本书中对“儿童与社会”这个话题做了比较深入地探讨,原文太多,我把他的这部分观点总结一下:

“被溺爱娇惯的孩子,会养成更多向父母索要关爱的习惯,逐渐会形成对父母关爱的依赖性。父母必须警惕孩子的这种倾向,如果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对他的未来是很不利的,很容易导向“为了获得别人的关爱而不择手段”的程度。”

“这样长大的孩子对生活完全缺乏准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试着克服困难。一旦他们踏出温室,不再是自己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时,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遭受辛酸的失败和沮丧,再也没人给予过度的“理所当然”的照顾、关心或保护。”

话说回来,我们得尊重一个客观事实:孩子再小,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性,人性和人性总是相互博弈的。

文章图片6

父母为孩子包办过多,过分呵护溺爱,就会让孩子越来越习惯通过依赖父母,来满足自己的任何欲望,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弱势文化”的种子就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以后就很难祛除。

比方说:

——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时,父母帮忙去做,而不是他去做,下次,孩子会慢慢习惯让父母包办

——当孩子不认真做事情的时候,父母总会催促提醒,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依赖父母催促和提醒,等长大成人,没人催促提醒的时候,就会吃大亏。

父母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会做的就越少

当孩子会做的越多,父母为孩子包办的事情就应该逐渐变少,这样,孩子才有可能慢慢变得强大且自立。

父母的责任是教会孩子需要学会的东西,而不是成为孩子的“代办工具”

但需要说明的是,孩子毕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必须要依赖父母的关爱和照顾才能成长,“缺乏关爱”和“过度关爱”都无法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孩子在已经具备相对独立能力基础的前提下,养成了一些“等、靠、要”这些“弱势文化”的习惯,某一次要求一旦被父母拒绝,孩子就会上演“哭、闹、骂、打”这些行为来逼迫父母“妥协就犯”,父母一旦“妥协就犯”,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深渊里,无法脱身。

所以,具备“弱势文化”属性的孩子,“自驱力”以及 “自我管理”能力普遍都比较差,凡事都依赖外部管理和约束,就像老式蒸汽火车的车厢那样,是没有自带动力的,完全依赖作为“火车头”的父母,这样的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车头一旦停下来或“脱钩”,车厢自然也就停下来了。

具备“强势文化”属性的孩子,“自驱力”以及 “自我管理”能力普遍都强,他们是不太需要外部约束的,就像动车,每节车厢都是自带动力的,而父母这个“车头”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导方向,所以,动车的速度和老式蒸汽火车的奔跑速度完全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03总结

文章最后,值得一说的是:

“强势文化”属性与“弱势文化”属性存在彼此转化的可能性,只不过是难易程度的区别。

文化属性在一个人身上还未固化定型的时候,二者转化相对容易;固化定型后,转化相对难。

一个孩子,从“弱势文化”属性蜕变成“强势文化属性”,有没有办法?

当然有。

如果是一个孩子,这得靠父母强力的引导,以及良好家庭环境的营造。

如果是成年人,仅仅靠个人相对就难一些,如果得到他人帮助就会容易一点。

反过来说,一个孩子,从“强势文化”属性变成“弱势文化”属性,有没有可能?

也有可能。

所以,各位父母更得在营造家庭环境方面保持足够的警惕和耐心了。

“文化属性”的形成,不仅仅只受本文提及的因素影响。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技等宏观环境,以及某个人所处的微观环境,甚至人性本身,都会影响一个人“文化属性”的形成。碍于写作篇幅,其他因素按下不表。

与您共勉!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