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何必谈舆色变?

 我的书海601 2023-04-21 发布于广西

很多人都害怕舆情,其实舆情本无好坏之分。舆情是人民群众的诉求在网上的反映,但因为舆情发展的不确定,使得大家谈舆色变。越是平息和压制舆情,最后很可能就会脱离群众,成为蒙在鼓里的孤家寡人。

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写到:“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是那个年代的自由撰稿人。他之所以写这篇文章,除了个人的感喟,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等候考察“人风”的人看到这篇文章。“人风”就是“民风”,为了避讳李世民。人就是民,民就是人,后才有“人民”一词。

古代考察“人风”有专门的机构,也有专门的人,考察民风叫“采风”。早在遥远的周朝,国家就非常重视并开展民意调查,而最早建立的调查制度,就是采风制度。周代曾设采诗官,官名叫“行人”或“遒人”,专门负责到各地民间去采集诗歌,上报给朝庭。

古代称民间歌谣为“风”,所以采集民歌的活动称为“采风”。为什么要采风?采风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观察了解民间风情和百姓的疾苦,调查政教得失。采风保留下了大量的民歌,经孔子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最优秀的部分大都是“风”,这些民间歌谣最能代表人间疾苦和生活百态。

汉武大帝也不遑多让,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乐府,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乐府机关所采风的诗歌叫汉乐府。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汉代叫做“歌诗”,魏晋时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白居易就是乐府诗的高手。

因为是民间百姓的真情流露,或是文人代为之思,表达的都是人民的不满和批判。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汉乐府基本都是负能量,但那时不删帖,反而鼓励民间创作,目的就是体察民情,引起疗救的注意。汉乐府大体分几类。

一是对阶级剥削的揭露与反抗。如《东门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道路。

《妇病行》中,妇病连年,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病妇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人间凄苦,莫过如此吧!

《孤儿行》则是写孤儿受到兄嫂虐待,尝尽人间辛酸。汉乐府处处是负能量,但处处是真实的生活,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听到民间疾苦,故而能够容忍。

二是对战争徭役的控诉与揭露。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战城南》借助战士之口描写战争的残酷,反对并诅咒战争,直截了当地指出人民是战争的牺牲品。“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城南、郭北,互文见义,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能视若无睹?谁不是惊心动魄?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的老兵归来。当白发苍苍的他问到自己的家,“乡里人”指着众多的高坟对他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全部的亲人都死光光了。揭露了黑暗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不平和痛苦。

三是对封建礼教婚姻的抗议和批判。如《上山采蘼芜》《上邪》等。前者全篇是弃妇和故夫重逢时的对话。新人虽没出场,但从故夫和弃妇的对话里,明显地看出两人久别重逢流露出的揪心痛苦。

《上邪》是一首情歌,女子连用五件绝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信念如磐石般坚定,激情如火焰般炽热,新颖泼辣,深情奇想,气势豪放。古往今来,再也难以看到这样热烈的爱情以及飞蛾扑火般的决绝。这就是民间生活,除了爱与生活,我们一无所有,也不必有。

为什么通过采风就可以看出民间疾苦呢?

一是文人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与元九书》中白乐天写到:“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为事而作”,继承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面对现实、讽谕时事,文章不写一句空。

二是普通人的不平则鸣。不平则鸣来自韩愈。语出《送孟东野序冬》:“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一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

韩愈以自然万物受外界激荡而发出声音为喻,说明文学也是“不平则鸣”的产物。“不平则鸣”突破了儒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模式。北宋欧阳修继承了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后人加以概括和发展,遂形成古文论中“穷而后工”论。

文人不平则鸣,普通人也是如此。《屈原列传》中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同样的道理,人生遭遇不公和不平,没有不抢天呼地的。正因为如此,不平则鸣,就成了民间采风的重要来源。

即便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也绝不敢忽视人民的呼声。他在一首小诗中写到: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睡在床上,听到衙斋外竹子的萧瑟之声,凄风苦雨,不由得想起了民间疾苦,恍然而起,惊坐凝视,何也?即便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老百姓的一枝一叶也要关心。否则何以为知识分子?何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唐代韦应物大概在滁州刺史任上,在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写道:“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尽管身体多病想要归园田居,但每每想起管辖地区还有流亡的灾民就深深自责,感觉对不起圣上给的俸禄。为官苏州,被称为“韦苏州”。

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担当精神,这就是为官的初心。区区小官,心系民众、严于律己。即使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但面对群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也感到负国负民,有愧于心,这就是他们了不起的地方。

封建时代的官吏都能做到体察民情,听取人民的呼声,今天很多时候,有些人把正常反映问题的群众,当成了刁民。把群众反映问题,当成了舆情来处理。这些人忘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最近中办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这就是新时代的考察民情,听取人民的呼声,真正为民办实事。国家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守党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但愿新时代的乐府诗能够“为观人风者得焉”,但愿观人风者,大刀阔斧,一枝一叶总关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