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都是什么?一文带你熟悉科举制!

 文化龙乡 2023-04-21 发布于河南

引言:一说到科举制度,相信学没学过历史的都对其有所耳闻,有些人甚至能对其以及其衍生出的中国教育滔滔不绝,但如果再深究一下科举制度的细节,或许那些高谈阔论的人就开始吞吞吐吐语焉不详了。毕竟科举制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历史实在悠久,因此很多细节便越来越不为人所知了。比如同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您也不知道,那就动动手指多划两下,看完这篇保证你对这些知识了如指掌。

内容图片

一、科举制: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在了解进士的分类之前,让我们将眼光锁定在文化发展欣欣向荣的宋代,为什么是宋代呢?隋朝是开端,明清是主流也是结束,而在处于中间的宋朝,科举制度正在逐渐发展壮大。当时的科举制分为四个阶段:童试、乡试、会试、殿试。顾名思义其难度是由浅入深的。童试在州县举办,考中即为秀才;乡试在省会举办,考中即为举人;会试在京举办,进京赶考的举人若能中选便成贡士;只有贡士中德才兼备的佼佼者才能够通过最难的殿试,成为最高等级的进士。

二、北宋时期:从择优到全录

北宋时期为何要将所有贡士全部录用呢?据说是因为当时的皇帝目光严苛,勤恳备考的贡士们很难顺利通过殿试,其中就有一个叫张元的人,他连考几次,每次都是止步会试,无论怎么努力就是无法中举,忿忿不平的他一气之下便投靠了西夏,西夏可是北宋的宿敌啊!但无论如何,造化弄人,在北宋勤恳科举的他不受重用,到了西夏却很受重视,他在西夏一路平步青云做到了相国的位置。

内容图片

由于对北宋朝廷的不满,张元也在“使坏”路上不遗余力,专门针对宋朝想出了一系列阴谋诡计,也给宋廷制造了一系列麻烦,很是难受的宋仁宗这才开始反思殿试的漏洞,为了避免“科举不成便报复”的现象再次发生,也为了留住人才、招贤纳士,宋廷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从此,只要是殿试就成为了全员录取,也不知道后来的考生有没有暗戳戳感谢过这位促成改革的张元呢?

三、虽然全员录取,但仍是“等级分明”

既然皇帝下旨决定将贡士们全员录用了,那朝廷也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完善其他的部分,比如全员录用后的等级划分问题。封建制度等级的森严程度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况且进士每年那么多,可要职就那么几个,僧多粥少,必须要有一套可靠的等级政策来划分才行,因此就说到了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进士的分类。

内容图片

如果直接说进士及第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那说到“状元”“榜眼”“探花”大家就一定不陌生了,没错,进士及第就是指殿试的前三名,也叫一甲。若能高中状元,则以后可以就职翰林院,做些编撰工作,官居从六品;榜眼和探花则是在翰林院做编修工作,官居从七品。要知道翰林院在古代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可是很高的,翰林院的官员们可不是简单的做些修史书写文章的文书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参与政务的处理,帮皇帝出谋划策,在皇帝眼皮底下工作,升官的机会自然也多,因此进士及第完全就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大家都知道前三名叫什么,第四名的别称“传胪”或许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从第四名往后的几十名就被称为进士出身,也就是二甲,别称老虎班。第四名还算幸运,也可以进入翰林院,官居七品,但二甲的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换算到现代来说他们呢相当于是“翰林院实习生”,有考核期还有考试,通过这些才能担任编修职位或是其他地方的职位。虽然肯定是没办法和一甲的三位相比,但不得不说其还是有一定的就业优势的。

内容图片

再往后就是“同进士出身”,也就是三甲,这些人几乎没有进入翰林院的机会,也只能去一些偏僻地方就职,其处境可见一斑。

四、本末倒置的清朝科举

科举制度本该是为朝廷选拔堪当大任的人才,明朝科举尚且还注重文章本身的内容,可到了清朝,却成为了“花拳绣腿”的形式主义,谁能把当时朝廷的官方字体写得端正美观,考官就会对其多加照拂,科举制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历史上不乏因不擅书法未能高中的举人,蔡元培之所以能中二甲也是因为苦练了两年书法。

内容图片

结语:科举制是封建阶级统治的衍生物,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其正如一把双刃剑,遇到明君,则能遍揽天下贤才,如遇庸君,不仅不能发挥其选拔人才的作用,甚至还会酿成怀才不遇的遗憾收场。俯瞰历史长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史为鉴,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不断找寻新的机会,不断朝着自己向往的道路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