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新婚当晚,写下一首诗句描述场景,流传至今成千古名句

 倦鸟依林 2023-04-21 发布于山西
2023-04-19 11:47
来自新疆
原创

当我们谈论伟大的文学巨匠苏轼时,许多人对他早已如数家珍。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少有文人能够像他一样多才多艺,他的诗歌与文章堪称一绝,厨艺更是出类拔萃,对朝政也颇有见地。

关于苏轼的传奇经历,即使耗费三天三夜的时间也难以尽数。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苏轼的事迹,包括他在朝堂之上与王安石斗智斗勇的场面,以及苏轼与弟弟苏辙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还有苏轼在流放期间如何化苦为乐,研发出美味佳肴的故事。

有一段流传至今的佳话是,在苏轼与妻子新婚之夜,他曾挥毫泼墨为新婚妻子创作了一首美丽的洞房诗。这首诗已经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这首诗的风采。

苏轼

苏轼是一个充满天赋的少年,从小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苏洵深知这点,因此亲自为儿子开启文学之路。苏洵在苏轼年幼时,就开始教他诗词歌赋,循循善诱地引导他,让他在文学方面有所收获。看着儿子的才华日渐显现,苏洵心中倍感欣慰。

为了让苏轼更好地学习文学,苏洵决定寻找一位名师来指导他的儿子。他结识了一位老师王方,王方以其博学多才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而著名。苏洵请求王方亲自授课,王方也乐于接受这个任务。在王方的悉心教导下,苏轼的文学造诣不断提高。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王方还带着学生们到外面走走,去体验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王方带领着他的学生们来到了一个寺庙,这里的寺庙历史悠久,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时空之中。在主持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寺庙的建筑和文物,了解了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午餐时分,主持亲自为大家准备了一顿斋饭,素菜香气四溢,让人食指大动。大家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聊着人生哲理和心得体会,气氛十分融洽。

走出寺庙的后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潭水,水清澈见底,碧绿透亮,让人心旷神怡。大家纷纷跑到潭边,沐浴在阳光下,感受着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喜悦。

忽然,有学生问起主持:“这个潭水有没有名字呢?

主持微笑着回答:“这个潭水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但历代主持都未曾给它取名。你们这群读书人,或许能够为它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大家听了主持的话,都来到潭边,静静地欣赏着潭水的美丽,思考着一个好的名字。

几个年轻人很快就开始讨论这个湖泊的名字,其中一个建议叫碧水潭,另一个说叫清水湾,但是主持却没有立刻做出决定。

这时,一个看似平凡的年轻人——苏轼,开始仔细观察这个湖泊。他发现,湖水中的小鱼十分活泼,听到人的声音就会游到水面上来,十分可爱。苏轼想了一会儿,突然灵光一闪,建议把这个湖泊叫做“唤鱼池”,这样不仅能突出湖水中的小鱼,而且也很容易记忆。

主持听了苏轼的建议,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人的眼光十分独特,果然是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于是,主持欣然接受了苏轼的建议,决定将这个湖泊命名为“唤鱼池”。

王方一路思索着今天在寺庙遇到的那处潭水,觉得唤鱼池这个名字真是妙极了。回到家里,他决定和女儿分享这段经历,看看她有没有什么更好的点子来为这个潭水命名。

王方的女儿王弗也是一位才女,平日里喜欢独自读书写字,精通经史子集。当她听父亲提起唤鱼池这个名字时,她的眉头微微皱起,仿佛在思考什么重要的问题。突然,她用毛笔在纸上写下了三个大字:“红莲池”。

王方看着女儿写下的三个字,心里十分震惊。他没想到自己的女儿竟然有如此出色的想象力和文思敏捷。同时,他也突然想起了苏轼,那位才学兼优的文人。他想到了一个想法:自己的女儿已经到了婚嫁的年纪,而苏轼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为什么不考虑将他们撮合起来呢?

每逢闲暇之余,他们便相约到王方家中喝茶聊天。王方的女儿也常常在旁边偷偷听他们的谈话,暗自喜欢上了苏轼。她觉得苏轼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心地善良,是一个值得依靠的男人。

某日,王方邀请苏轼到家中喝酒品茶,他特意为苏轼准备了一壶上好的茶,热情地款待他。苏轼喝着茶,感觉舒服极了,不由得感慨:“好茶啊!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王方笑道:“这可不是我泡的,是我的女儿泡的。”苏轼心里一动,问道:“您的女儿在哪里?”王方便将女儿叫了过来。她走进屋子,眼神羞涩地望着苏轼,苏轼却已经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新婚夜写诗

从那天起,苏轼和王方的女儿越来越熟悉,他们相互倾诉,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越来越发现彼此的优点,心中滋生了深深的爱意。渐渐地,他们的关系从朋友升华为情人。王方看到女儿和苏轼之间的默契和感情,也感到欣慰不已。他鼓励他们,支持他们,最终苏轼决定向王方提亲。

王方很高兴地接受了苏轼的请求,他知道苏轼是一个善良、有才华、有魅力的男人,是一个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人。王方也知道,他们之间的姻缘早已注定,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于是,他满怀喜悦地答应了苏轼的请求,为他们的婚姻送上了祝福。

在婚礼上,苏轼心情格外激动。他望着新娘,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花海中,眼前的美景让他难以自持。当他正式成为新郎,他感到一股温暖的力量从心底涌起,他决定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回到新房,苏轼忍不住拿起笔,开始写下他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他写下了自己对新娘美貌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她的深深爱意。他觉得自己娶到了世间最美的女子,这让他心满意足。

苏轼不仅夸赞了新娘的容颜,他也描述了她优美的舞姿和婉转的歌声。在他眼中,新娘就像是一朵花儿,在风中轻轻舞动,令人陶醉。

他明白自己和新娘的婚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珍惜。他明白新婚之夜是一刻珍贵的时刻,他希望自己和新娘可以好好珍惜这一刻,让这段爱情可以持续到永远。

苏轼的笔锋渐渐变得激越,他深情地写下了自己的誓言,希望和新娘可以永远相伴相守。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爱情的热爱和珍视,令人感受到他对婚姻和家庭的责任感和承诺。

最终,苏轼写下了一首美丽的词,《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它充满了爱情和温暖的力量。这首词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成为了他们婚姻中最珍贵的回忆。

在与王弗成婚后,苏轼并没有让自己沉溺于家庭生活,而是继续专心于学习和写作。王弗始终陪伴在他身旁,给他提供支持和建议。当苏轼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王弗总是在他身旁,安慰他、鼓励他。当他背书卡壳时,王弗会耐心地和他一起慢慢复习,直到他掌握为止。

在政治生涯的起伏中,王弗也是苏轼最坚实的后盾。她会时常提醒苏轼注意言辞,避免得罪权贵。同时,她也会给苏轼提供关于政治策略的建议,帮助他在朝廷中得到更多的支持。

然而,命运却总是残酷的。王弗因病去世,让苏轼失去了他最爱的人。他感到无尽的悲伤和失落,他的心灵似乎被撕裂开来。虽然苏轼继续前行,但他内心深处永远都会怀念着他的妻子,她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温柔的微笑。他在他的作品中不时地表达对王弗的思念,这些作品成为了他和妻子之间深情厚谊的见证。

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苏轼 〔宋代〕

寒玉细凝肤。清歌一曲倒金壶。冶叶倡条遍相识,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
年少即须臾。芳时偷得醉工夫。罗帐细垂银烛背,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

译文

清俊的容貌柔润着洁白滋泽的皮肤。唱一曲《倒金壶》的清亮之歌。婀娜多姿的《杨柳枝》全都熟悉。怎么比得上二月初的豆蔻梢上的花呢!
年少时光即刻消逝。良辰暗暗地换得醉酒的工夫。丝罗帐子柔和地吊在白烛的背后。欢乐啊,如同舍弃掉平生的英俊气概!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以咏南中风物为题。有单调双调两体。
集句:辑前人或别人整个诗句以成篇什(诗、词、对联)。
“寒玉”句:此句出自吴融《即席十韵》。寒玉:比喻容貌清俊。细:柔润。凝肤:洁白滋泽的皮肤。
“清歌”句:此句出自郑谷《席上贻歌者》。清歌:清亮的歌声。《倒金壶》:曲调名。
“冶叶”句:此句出自李商隐《燕台春》。冶叶倡条:形容杨柳枝叶婀娜多姿,这里喻指《杨柳枝》舞。
“净如”二句:此句出自杜牧《赠别》。净如:怎么比得上。豆蔻:食用的豆类植物,名草果。此处喻少女。豆蔻花梢:喻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年少”句:此句出自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须臾:转瞬,一刻。
“芳时”句:此句非白居易诗,而为郑邀《招友人游春》。芳时:良辰,亦指花开时节。这里指夫妻性爱的黄金时间。醉工夫:喝酒的工夫。
“罗帐”句:此句出自韩僵《闻雨》。细垂:柔和吊下。银烛背:白蜡烛背后吊罗帐。
“欢娱”二句:此句出自杜牧《寄杜子》。欢娱:愉悦快乐。豁得:舍弃掉。俊气:英俊气概。▲

参考资料:

1、(宋)苏轼著;石声淮,唐玲玲笺注,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07,第431页

2、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3页

赏析

  词的上片,写妻子王弗的美貌。“寒玉细凝肤”,描绘王弗的体态。“寒玉”,突出她玉般容貌之清秀。“细”,刻画她皮肤的柔润。“凝肤”,细状她肌体之洁白。“清歌一曲《倒金壶》”,描叙王弗之歌声。“清歌”,衬托歌喉之美。“一曲”,言歌唱得极少,可就是能叫人倾倒。“《倒金壶》”渲染歌后的效应“如醉如痴”。“冶叶倡条遍相识”,比喻王弗的动人舞姿。“冶叶倡条”,突现她身段的婀娜多姿。“遍相识”,引起广泛的轰动效应,如同老友问的久别重逢,一见如故。将上述三方面集中到一点,就是获取与“寒玉细凝肤”句照应的动人印象:王弗整个精神的美就在于“净如,豆蔻花梢二月初”。它既点明王弗年龄,也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含意。“二月初”,新嫩、旺盛、活泼,宛如“二月春风似剪刀”。对于词人的婚姻观来说,他冲破了“父母包办”下的“安心顺从”的世俗,成全了笔下她那“美丽”、“亲密”、“融洽”的妻子形象。

  下片,写难忘新婚夜的欢乐生活。“年少即须臾”,意即珍惜少年时光。“年少”点明年龄,“须臾”点明青春易逝,突出了生命诚可贵的特点。 “芳时偷得醉功夫”,夫妻二人正处于情爱的“芳时”——黄金岁月,哪怕是喝酒时间也要抓住尽情欢乐,得闲“偷得醉工夫”,亲热,醉酒,行乐,词人突出了“芳时”宝贵的特点。“罗帐细垂银烛背”,描绘新婚之夜的邂逅情趣。“罗帐细垂”,为新婚夜的象征物,“银烛背”,表明不能露之于外的新婚隐私生活。邂逅是命运对情侣的巨大恩赐,是深恋的显示,无疑,词人在这里突出了性爱情爱以“互爱为前提”的特点。“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照应开头,写新婚之夜那种纵情的总感受。情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新婚之夜尽情倾泻,会获得“欢娱”的美感,以致“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是“豁得”,拿出平生之精力,但不英雄志短,儿女情长的话,那么,这种男女结合无异于动物的自然邂逅了。纵观整个下片,由年少——芳时——罗帐细垂——豁得,形象地组缀了一幅年轻夫妻新婚夜的璀璨夺目的情爱世界长卷。

  全词虽然是集句的形式,但从句子与句子的连缀、组合来看,仍然真实地反映了词人年少时的美满婚姻生活,赋予了新意,表明了词人对唐代诗词的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娴熟功夫。▲

参考资料:

1、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3页

创作背景

  此词约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二月或二月以后。东坡时年19岁,自称“年少”。当年娶王弗为妻,王时年16岁,正是“豆蔻”年华。此词为新婚时的纪念之作。也许是东坡填词的最早试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