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括痰丸——治一切停痰积饮,吞酸呕酸,胸胁胀闷疼痛

 火帝养生_WSH 2023-04-21 发布于云南
括痰丸,中医方剂名。出自《景岳全方》卷五十一。具有温肺化饮,燥湿祛痰之功效。

括痰丸:治一切停痰积饮,吞酸呕酸,胸胁胀闷疼痛等证。

半夏(制,二两) 、白芥子(二两)、 干姜(炒黄,一两)、 猪苓(二两)、 炙甘草(五钱) 、陈皮(四两,切碎,用盐二钱入水中拌浸一宿,晒干)。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许,滚白汤送下。如胸胁疼痛者,加台乌药二两。

现代用法用量:

歌诀 

括痰丸用半夏陈,白芥干姜草猪苓;为末汤浸先蒸饼,如绿豆丸一钱吞;若胸胁痛台乌加,治一切停痰积饮;出现吞酸呕酸及,胸胁胀闷疼痛证。

组成 

半夏(制)、白芥子、猪苓各(60g),干姜(30g),炙甘草(15g),陈皮(切碎,用盐二钱,入水中浸一宿,晒干)(120g)。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钱许,滚白汤送下。

现代用法:上药,共为极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6g,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功用 

温肺化饮,燥湿祛痰。

主治 

一切停痰积饮,吞酸呕酸,胸胁胀闷疼痛。

方义 

二陈汤具理气和中,燥湿化痰之功,去茯苓加猪苓后,因猪苓利水渗湿之力胜于茯苓,故其基本作用仍存,而消痰化饮之功则更胜一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加干姜辛热,不特温中散寒,振奋中阳,运脾除湿,以绝痰饮之源,且能温肺化饮,助消胸胁之停痰悬饮;白芥子辛温,能温肺祛痰,李时珍谓其能“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治喘嗽、反胃”。诸药相协,则共奏温肺散寒,化饮消痰之功,故于一切寒饮痰积作祟致患者甚为适宜。于此,景岳之善用古方、自出机杼者可见一斑。

加减化裁 

如胸胁疼痛者,加台乌药二两。

附方 

名称:贝母括痰丸

组成:川贝、天竺黄、硼砂、文蛤

用法:上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为丸,如芡实大。噙咽之

主治:久嗽伤金,肺痈肺痿

出处:《医级宝鉴》卷八

功用:宁肺治标

名称:导痰丸

组成:黑丑、枳实、橘红、朴消、生矾、枯矾、牙皂

用法:浓萝卜汁为丸,如芥子大。每服一钱,早空心以姜汤送下

主治:停痰积饮,隐僻难除,形神壮健、正气未衰者

出处:《活人方》卷二

功用:导利

名称:控涎丹

组成:黑丑、枳实、橘红、白芥子、朴消、生矾、熟矾、牙皂

用法:白萝卜汁为丸,如麻子大,空心姜汤吞服一钱

主治:男妇素有停痰积饮,隐伏于两胁之下,腰肾肠胃之间,远年则随气走注,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气犹旺者

出处:《活人方》卷六

功用:涤除痰癖伏饮

名称:一贯煎

组成: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杞子、川楝

主治:肝肾阴虚气郁,胸胁脘腹胀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及疝气瘕聚,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现用于慢性肝炎

出处:《续名医类案》卷十八

功用:滋阴舒肝

名称:五饮丸

组成:青皮、陈皮、半夏、南星、枳实、茯苓、白术、香附子、真苏子、山楂肉、神曲、白矾、皂角、生姜

用法:上以南星、半夏同皂角、白矾、生姜煮,南星无白点为度。以南星、半夏焙干,同前药为末,竹沥、姜汁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或临卧白汤送下

主治:一切停痰留饮

出处:《古今医统》卷四十三

功用:理脾顺气,消食宽胸

名称:加味二陈汤

组成:半夏、陈皮、白茯苓、甘草、砂仁、丁香、生姜

用法:水煎服

主治:停痰结气而呕

出处:《丹溪心法》卷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