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三章 祛痰剂1

 差点气死 2018-10-01

第十三章 祛痰剂

痰与饮有什么不同?稠者为痰,稀者为饮。从痰的本性来说,是寒的,水湿所聚而生痰,所以古人认为液有余便是痰,水湿也好,痰饮也好,都是人体正常的东西所变。津液,水谷之精微,都是营养人体、化生气血的物质,当它不能正常的输布,不能作为正常的营养的时候就变成痰。概括地说,液有余便是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但是不是所有的痰都由脾所生呢?脾只是主要的一个方面,用现在的话来说。痰是病理性产物,它不是一个病因,可是当它成了痰以后,又能变成许多病的病因,所以祛痰剂就是治疗一些由痰所致疾病的方剂,包括祛痰、化痰的方子。痰去后,因痰而生的病也就减轻或者消除了。

所谓痰生怪病。就是一些症状奇怪的病,如情志引起的病,或者是很难说明原因的病,一般都从痰治。古人又说:见痰休治痰,就是说见到痰不要只考虑如何除痰,而要考虑痰的成因来进行治疗,所以有治痰当治气之说。因为津液的输布不正常必然跟气有关,无论是因气的不顺而导致的痰,或者是痰已成以后,它是有形的。它必然影响气,所以治气是一个主要的方法。痰祛了以后,健脾是主要的方法,因为脾气健旺,能运化水湿,输布水湿,所以健脾是杜绝生痰原因的一个好的方法。另外,由于痰不属于六淫,没有阴邪、阳邪之分,但它是水湿所生,痰的本质是寒的。水湿可以因阳气不足而生,也可以因外感病邪引起,燥邪所伤也可以有痰,邪热也能生痰,内生之火也能生痰,饮食消化不行也能生痰。因为饮食就是水谷,水谷能够归于正化就是津液,不能归于正化就变成湿、水,湿还可转化为痰,所以从本身来说,痰是寒性的。但是痰为病的时候可以没有寒而有热,没有虚而有实。治疗的方法有多种,不仅仅是祛痰剂治痰。习惯上把痰分为六种,或者七种,即湿痰、寒痰、热痰、风痰、燥痰、食痰、郁痰。例如风痰。可以是因风寒生痰,可以是有痰夹风寒;郁痰,也可以叫气痰,气不顺,治痰先治气,气郁不顺,津液就不能正常输布而生痰。

燥湿兼理气是治痰的主要方法。治痰用治水湿的药,与治湿的药分不开,与行气的药分不开,其他散风、祛寒、清热、温阳,都是因为痰的具体性质不同而分别来配伍,既要注意治标,又要注意治本,有痰除痰,同时在化痰的时候不忘治本,这就是治痰的总原则,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运用。还要特别提一点。现在有人一见咳嗽有痰就止咳,止咳以后痰反不出,这不对。有时候吐痰必然要咳,是排除痰的动作,是必然的东西,是祛邪的一种反应。现在首先讲一讲燥湿化痰。

 

燥湿化痰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各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5g

【用法】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3g、乌梅1个,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附方】

1)导痰汤(《妇人大全良方》)半夏二钱(6g 南星 枳实麸炒 茯苓 橘红各一钱(各3g 甘草五分(2g 生姜十片(3g)。水煎。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饮食少思,以及肝风夹痰,呕不能食,头痛眩晕,甚或痰厥者。

2)涤痰汤(《严氏济生方》)半夏姜制 胆星各二钱二分(各8 橘红 枳实 茯苓各二钱(各6g 人参 菖蒲各一钱(各3g 竹茹七分(2g 甘草五分(2g),加姜枣,水煎服。功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方解】

中药原有六陈之说,就是当用存过一年的药,本方中的半夏、橘红便是,所以方名二陈汤。因为这些药比较燥烈,只有陈了以后。才能行气祛病而不伤正。顺便说一下,六陈当中,还有经常用到的麻黄,都要先煎去沫,因为这种沫能令人烦,在《伤寒论》麻黄汤、葛根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煎服法中都注明: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而现在为什么不去沫?因为现在的麻黄已经是陈的,陈了以后就不令人烦。在发汗之际要烦,是由于它的暴烈之性,而现在用的麻黄本身就是陈的。再如陈皮、枳实,既要用它理气,又要防止它香燥伤气。由于现在的手段不断发展,有些问题已经被逐渐认识,如麝香为什么能镇痛呢?现在发现天然麝香里有神经肽,作用于神经。因为脑里有内啡肽作用于神经止痛,麝香也有神经肽,天然的,有特殊的作用。麝香能开窍,行气,破血,止痛,消肿,过去认为麝香主要成分就是麝香酮,现在对它成分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我们用六陈,用芳香药,既要取其芳香行气,又防止它的香燥。陈久一些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好的办法。

顺便介绍外科用的升药,是汞制剂,有黄的、有白的,祛腐生肌,这种药越陈越好而且在陈的时候,要放入瓦罐中,埋在小便池周边的地下,去火气去毒,过有什么好处呢?它能祛腐生肌而不觉得疼,凡是新的药使用后疼得很厉害,有时候病人忍耐不住。但祛腐生肌,提脓拔毒是好药。我们在了解药的时候,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必须要了解,心中有数,这是主要的,做到主观与客观的一致。主观原因就是我们知道不知道应该陈时药有何特点,在具体用时知道不知道该药是否陈过?客观的就是药是不是像你所说的那样按规矩而来。然后在配伍当中加以变化。在遣药组方中,要特别注意寓防于治,治病当做到不产生后遗症,也是特别注意的一点。

另外,二陈汤用的是半夏、橘红(实际除薄橘红外,都是柚子一类的皮,这里实际都用陈皮,即存过一定时间的橘皮)这两个药。陈久者,至少是一年为好,因为半夏是燥的,橘红也是燥的,陈了以后燥性子就减了,但不影响燥湿化痰的作用,而是缓和,就像方剂中君臣佐使的佐药一样,不是抵消了它的作用,而是通过缓和而加强它的作用。现在还没有办法用现代手段来证实它,只能说在临床上的结果确实如此。由于二陈汤所治是水湿所生之痰,所以这两个药在治痰当中是主要的药,既能燥湿,又能行气,一个向上,一个向下,陈皮理气是向上而散,半夏行气是向下而行,半夏还能散结,水湿聚而成痰,一个是脾肺的药,一个是胃的药,所以这两个药对于痰之所生,痰之为病,从行气这一方面也有好处。在此基础上加了茯苓,通过渗利水湿,减轻了生痰之源,已成之痰需要化,未成之痰需要去,未成之痰就是湿,祛湿等同于祛痰,这里所以选了茯苓、甘草,主要是通过益气。因为茯苓不仅渗湿利水,它具有先升后降的特点,还可补益心脾之气,与其他的利水药不同,它有益气的作用,通过益气增强运化水湿的作用。弼有个特点,就是加乌梅的问题,在煎服法里有生姜、乌梅。很少一点乌梅,每次服药为四钱,乌梅把核去了肉就很少,肉不会有五分重,况且同时还有生姜,用这一点的好处是乌梅可以生津,乌梅可以敛气。在二陈汤的前提之下用一点乌梅,燥湿化痰而不伤津,就使正常的津液不伤,它不能敛肺气,而是助长肺气,因为里面还有甘草,那么要祛痰外出,必须要有气,它起了一个帮助的作用,把用量控制的很少,所以这个方子的特点就在这于此。

二陈汤是治疗痰的一个主要方剂、基本方剂,与四君子汤、四物汤作为补气、补血的基本方一样。由于是湿痰,寒性的,痰多了以后而产生的一些症状,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甚至头眩心悸,说明中焦的气不升,由于有痰,所以清浊也就难分了。本方所治是以舌苔白腻为主,脉滑而不数。

刚才分析强调了乌梅,因为往往在说二陈汤的时候把乌梅忽略了,而后世许多二陈汤的加减汤都没有乌梅,这是因证而异。

我们既要知道这个方子配伍原来的意义。又要知道在具体运用当中是怎么用的。另外,乌梅这样的药,咳嗽用9g,而痰祛得差不多了。加在祛痰止咳药里能保津液、益肺气,更好地止咳。在这里如果把本方和四君子汤、六君子混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肯定会有更深的领会。

两个附方都是治疗痰的。导痰汤,主要是根据情况取其平。还有涤痰汤,需要注意,用了党参,原来用的是人参,一般来说,祛痰药不能用补药,补药容易留痰,确实正气虚才用它,用好了可以更好地帮助祛痰,用过了就能留痰。它所治的证就是因为突然病了,中风,痰谜心窍,不能说话,心为舌之苗,痰迷心窍不能讲话了,神志也不清楚了,加上一些开窍的药,同时加上扶正的药。因为没有明显的痰热的症状,突然犯病。说明素来有痰,正气不足,这里配多少参,都是可以参考的,但不能用大了。这里没有说明舌苔,脉象,这种情况可以看到舌一定还是白的,脉是滑而无力的。下面所有的方子都离不开二陈汤的精神,除了个别情况,通过这些内容再看看后面的方子就可以很好地理解。

温胆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 竹茹 枳实麸炒,各二两(各6g 陈皮三两(9g 甘草一两,炙(3g)茯苓一两半(5g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附方】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半夏汤洗 枳实麸炒 陈皮去白,各二钱(各6g)白茯苓去皮,钱半(4.5g 酸枣仁炒 远志去心,甘草汁煮 五味子 熟地黄酒洗,焙 人参去芦,各一钱(各3g 粉草炙,半钱(1.5g 生姜五片 红枣一枚。水煎服。功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

【方解】温胆汤过去作为附方,现在把它单列出来,因为这个方子,确实有意思。另外,这个方子在二陈汤之前,二陈汤是从温胆汤来的,而不是温胆汤由二陈汤加味而成的。温胆汤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与现在讲义上所讲的温胆汤不同,讲义上介绍的温胆汤多一个茯苓,生姜的用量小,还多枣子,就是姜枣为引,五片姜,加一个枣,而《备急千金要方》上的方子没有茯苓,生姜是作为主药,而且用量特大,其他的药都是用二两、三两、一两,唯独生姜用的是四两,所以温胆汤在后世提出了好多的解释,各持已见。不管加不加茯苓,温胆汤完全说它是寒的也不差。怎么理解?简单来说,中医不认为胆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也不知道胆开口于十二指肠、胆汁帮助消化,但是中医认为腐熟水谷与少阳之气有关,由于胆气温化的问题,胆内藏相火,是少阳生发之气,有帮助脾胃腐熟水谷的功能。

对胆的第二个认识。胆是奇恒之腑,清净之腑,中藏清汁,或者叫津汁,区别于其他腑,其他腑都是传化物而不藏,唯独胆与脏一样藏精,因此胆的特点是既不宜热,也不宜寒,只有保持常温。少阳之气才能正常地升发,才能帮助脾、胃消化,关键就在这里。所谓温胆汤就是通过治疗使胆的本身能恢复到正常,这样少阳之气得舒,自然运化,痰也就去了。从《备急千金要方》上来讲,是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实际上是胆虚,胆虚少阳之气就虚、就寒,胆气就不得升,相火郁在里面,消化也就不好了,胃功能也就差了。胆部与肝郁相近,郁而不舒产生虚热,又是寒,又产生虚热。就因为郁而不升。相火郁而变成热,它必然也及于肝,影响于胃,影响于肝则魂不安舍,影响于胃则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虚烦不得眠。在这样的情况下,更主要的是因为少阳之气不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不行,产生了痰饮,才用温胆汤治,两个温胆汤,主要的药是橘红、半夏、枳实、生姜、甘草,一个有茯苓,一个没有茯苓。另外两方都有竹茹,是治虚烦不得眠很好的药。它的特点就是清而不寒,除虚烦,止呕逆,祛痰和胃,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都有用竹茹一味治疗虚烦不得眠的方子,说明古人已经发现这个用处。它是清虚热的药,但它不是寒性,同时能和胃祛痰,止呕逆,这个药加在里面,主要是通过它下气、破坚积、宽中,合起来就能更好地除痰,除痰以后,胆气就升了。这个方子的特点就在于枳实和竹茹这两个药。生姜量的大小,由胃偏寒或胃不偏寒来决定,但它能止呕。这是必用的。

例如我在开门办学期间曾治过一位妇女,是痰为病,吃了不少苓桂术甘汤之类的药,三个月都不见效,所谓怪病,病人心里又害怕又烦,没人陪着害怕。有两个人说话嫌烦,人疲倦之极,时间长了就是睡不着,自己有人没人也烦,时常想哭,很像个精神病,胸膈痞闷很厉害。能吃点东西,但吃多了就吐,吃了不合适的就吐,后来就用温胆汤。因为病的时间长了,加养心补肝安神的药,适用了点降逆止呕的药。由于病的时间长了就用了党参。这个方子难在怎么来平衡它的寒热,本质是虚寒,但是又表现为虚热,所以在用方子时候,也要双方顾到,而基本使它平衡,这样你对药性又必须要掌握住。病人服药后吐粘痰,我们叫痰涎,它不是痰饮,痰饮相比来说此较稠,比痰涎稠,与蛋清一样,这个比痰饮还要透明,但是也是很粘,吐得很不痛快,吐在脸盆里,大部分浮在水上面,吐了以后病人就能睡了,也能吃饭了。病人难受的时候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所以叫怪病。检查神经没病,器质没病,但是病人就是难受,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是有的,

在临床上二陈汤是一个主要的方子。温胆汤是一个常用的方子。治疗这一类病,有的时候用平肝药来治,有痰,有肝阳上亢,有热,肝强脾弱,所谓肝强就是肝阴不足,脾弱就是运化不足,这种情况我经常用十味温胆汤,可以作为参考。这里有个特点,用五味子,不能绝对认为收涩,就像刚才讲乌梅,燥湿祛痰怎么用收涩的药,用味涩而收敛的药,主要是在祛病的前提之下配伍一些很有好处,它是处于佐使的地位,用量是很小的,而且是以祛病的药为基础。

茯苓丸

(《百一选方》引《指进方》)

【组成】半夏二两(60g 茯苓一两(30g 枳壳麸炒,半两(15g 风化朴硝一分(7.5g

【用法】上为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姜汤或温开水进下)。

【功用】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主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两手酸软,舌苔白腻,脉弦细滑等。

【方解】指迷茯苓丸出自《指迷方》,是指导人不要迷路的意思。同名异方的比较多,它有一个特点,症状是两个胳膊疼痛,两手酸软。指迷茯苓丸本来是治臂痛,由于有痰在中脘,气不得升,《内经》上讲过四肢禀气于胃脾主四肢。由于脾胃气虚,水液停滞不化成为痰,所以痛,同时两手没那么有劲,与《金匮要略》上讲的溢饮差不多,严重的还可以用发汗,和小便来治疗。但主要是因为中焦有伏饮,有痰饮停留,影响四肢气血的流通,主要是上肢,这里的两臂疼痛不是风湿,而是同时可以见到胸膈满闷,也可以见到一些痰的症状,如呕吐,恶心。但必须脉弦细滑,舌苔白腻,还说明有痰饮。因此,这种情况就用半夏与茯苓,半夏、茯苓、枳壳,不仅是化痰,而且下气散结,更加上风化硝了使痰从大便而出。所谓风化硝,就是朴硝制成芒硝后用纸包好,挂在通风处而成,这样制了以后,硝的性子就缓和了,就像有时候我们用玄明粉不用芒硝一样,作用更缓和。茯苓丸,主要是胸中有痰饮,长期的,伏饮也好,留饮也好,必然在发生这个病以前,可以有前面的症状。不是突然发病。由于有痰,脾胃与四肢的关系以及留于经络之间痰的问题,具体表现是痛有定处。也可上下移动,但按之如有结块,所以用治痰的办法来治疗。由于痰在肠胃,除了治痰雌外,还可以用风化硝,比玄明粉更缓和而通大便的药,使痰去而不伤脾胃。

清热化痰

滚痰丸

(《丹溪心法附余》引王隐君方)

【组成】大黄酒蒸 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 (各240g 礞石一两(30g),捶碎。用焰硝一两(30g),放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侯冷取出 沉香半两(15g

【用法】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5~9g,日l~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泻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眩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噎息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方解】滚痰丸是清热化痰的丸剂,这个方子药味很简单,有礞石、黄芩,大黄、沉香,治实热老痰胶结不去。因素来有痰有热,热与痰互结起来,胶结在体内,因此就要用下痰破结清热的药来治疗。礞石治热痰,坠热痰,要煅制到金黄色以后用才行,而且礞石需要煅后研成细粉后服才有效,煎服没有作用。药有宜汤者,有宜散者,例如麝香,就不能熬汤喝,并不是因为它贵重,这是它的一个特点。黄芩与大黄,既帮助清热又可以泻下,而且气血两清,黄芩清气分之热,大黄祛血分之热,更主要的是用大黄的泻下与礞石合起来,更好地使结痰下行而出。不仅如此,还加了沉香。引气下行,使它不至于上窜。在临床中可以治疗好多病,凡是痰的怪病都治,凡是实热性的都治,服量大有不同。作为其他治疗,除了精神病、癫痫以外,都宜小量,例如痰喘祛痰,每次只能吃小丸药三二十粒。但是,癫狂惊悸,精神病,都是下法,不是长期用,舌苔可以见到黄厚腻,可以见到白腻而干,脉是滑数有力的,用下法效果极快极好,但是用量要注意,必须大量。个人经验,一般一次一两,最多用过一两五钱,八钱到两二钱,用于治这种病,是常用量。用后第二天,有大便,大便可以三次、五次,第一次是大便,第二次就是好多黏液,中医叫做痰,神志可以恢复,有的一次就行了,最多用二次。这个药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吃,一般都在早晨起床的时候排便,快的时候一上午能有三次大便,神志顿然就清楚了,这很有意义。如果先用三钱,三钱不行再来五钱,五钱不行再来一两,这样没用。特别介绍一下,中医里面这是个优势,因为那些西学中的人最难理解的就是湿与痰。痰的问题,学西医的人认为气管分泌物才叫痰,殊不知中医还有心,痰闭心窍,心里也有痰,实际是体液的病理变化所成,不好理解,所以中医认为全身都有痰,只要是液有余便是痰。

有两个病例,是我在1971年带西学中班上临床时诊治的,一个是从外地来的黑户口,一个是退休老工入,人家怀疑他偷东西。都是情志受了刺激,产生了五志之火,五志之火炼液成痰,痰蒙心窍,神志不清楚,用礞石滚痰丸一两,一次撮,服用后,行大便二三次后神志就清楚了。其中一个,人家冤枉他偷东西,打了一顿。心里不服,一着急,神志就乱了,吃药以后醒过来,反误认为自己出去几天别人就把家里弄成这样,把房间里全给弄乱了,还有的被砸坏了,有的被撕碎了。

清气化痰丸

(录自《医方考》)

【组成】

瓜蒌仁去油 陈皮去白 黄芩酒炒 杏仁去皮尖 枳实麸炒 茯苓各一两(各30g 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45g

【用法】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进下。

【功用】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略痰不爽,胸膈痞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解】清气化痰丸虽然也有二陈,但去掉了甘草,还有较多的清热祛痰的药,所以使燥湿化痰的药能在一起变成治热痰的药。热痰是黄稠的,成块而粘,略痰不大爽利,但要区别于感冒后期,快好的时候,肺气已畅,也吐黄痰,那个黄痰与这个黄痰在黄粘上有区别,这里所讲的热痰是稠厚而粘,而感冒后期的痰虽然是黄的,甚至是发绿的,但它是肺气宣畅向好的表示,所以感冒咳嗽,不能用收敛、镇咳的药,要祛痰止咳,也不能用大寒的药,与清化热痰不一样。另外,从舌苔、脉象上有区别,热痰的脉是精数,苔黄腻,所以清气化痰丸除二陈之外,用了瓜蒌仁、胆星、黄芩。瓜蒌仁还能润肠,黄芩清肺热,清气分热,胆南星就是把南星研成粉,同牛胆汁拌匀,还装入胆中,挂在透风处,过一个冬季就成了,南星本来是燥化温痰,也用于寒痰和风痰,原是辛燥温的药,用牛胆拌了以后,由于牛胆的苦寒。就把南星的温燥变成苦寒,治热痰,越陈越好。因为南星性燥,经过陈久之后燥烈之性就缓解了,但也有人用牛胆汁同南星粉拌。但有时候牛胆本身不新鲜,所以胆星吃起来是臭的,在临床上经常遇到,有痰的人咳嗽,恶心,呕吐,因为胆星味腥,一吃就吐,吐了以后没有吐出痰来,反而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胆星由温燥之性变成苦寒之品以治热。二陈汤去掉甘草,与胆星、黄芩、瓜蒌等配伍,就由燥湿化痰变成了清化热痰。

从这些配伍里面看看药物的配伍与用量的配此。痰是水湿所化,本性是寒的,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枳实,杏仁,降气润肺,黄稠的粘痰通过润才能出来。产生咳嗽是痰阻于内,肺气不畅,痰随气逆,要止咳,必然要顺气,通过降气才能止咳。

有痰,除痰是第一的,降气是第二的,除痰降气才能治有痰的咳嗽。茯苓、橘红、半夏,本身是二陈汤。杏仁、瓜蒌仁,这两味药在做成丸药的时候,时间长了可能有味,有油性。姜汁是防止痰多恶心,既保护胃,又有矫味的作用。这样的丸药经常用来干什么呢?滚痰丸可以治痰喘,治热痰。但方子太猛烈。清气化痰丸治疗热痰的咳喘,常服效果比较好。是缓治,因为它的产生都是由于平常的饮食所致,喜欢吃辛辣的东西,喜欢喝酒,加上肥腻食品,甚至油煎的东西,这样脏腑生热;还有一些是相火旺而致。尽管相火旺,但是脾的运化也不行。这些因素都可以产生热痰。这个热癀也是长时间产生的,不可能一下子去了,得缓治,用丸药常服。小孩也容易得这种病,因为小孩是纯阳之体,更容易吃得多,用丸药常服,效果很好。另外,前人在解释这个方子的时候说了两句话;液有余便是痰,气有余便是火。由于痰阻气郁,气郁本身就可以生火,清气化痰丸所治的痰,除上面讲的饮食这一原因外,还有的就是因为气郁而成。

小陷胸汤

(《伤寒论》)

【组成】黄连一两(6g 半夏洗,半升(12g 瓜蒌实大者一枚(30g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报)。

【功用】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主治】结胸证。由痰热互缩于心下,致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附方】柴胡陷胸汤(《通俗伤寒论》)柴胡一钱(3g 姜半夏三钱(9g 小川连八分(2.5g 苦桔梗一钱(3g 黄芩钱半(4.5g)瓜蒌仁杵五钱(15g 小枳实钱半(4.5g)生姜汁四滴,分冲。水煎服。功用:清热化痰,宽胸开膈,和解少阳。主治: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口苦苔黄,脉弦而数。

【方解】这里先讲一讲结胸。《伤寒论》说: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如何?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病发于阳。因而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这就是说表证误下,可致结胸。由于病人的体质和下法的不同,造成的结胸也有轻重。

既有大、小陷胸汤。还有大陷胸丸。这里讲的小陷胸汤,方中药味也很简单,治小结胸证,黄连、半夏、瓜蒌,主要是因为痰热结于心下。大陷胸汤,治水热互结,用大黄、芒硝、甘遂。这里是痰,用的是半夏、瓜蒌。因为是热,所以用黄连。

瓜蒌不同于瓜蒌仁。因为瓜蒌实连皮带仁。全瓜蒌有散结的作用,凡是瓜蒌皮、全瓜蒌,包括天花粉,就是瓜蒌根,都有散结的作用。甘寒,生津,润燥,祛痰,散结,作为平常来用还是可以的。我建议大家作为热病来用时,以黄芩为主,因为黄连有个特点,黄连苦寒主要入心经,泻心气,清心热,为苦寒降泄之品,对于心的阳气有影响。这种情况在外感病、痰病、湿病中要特别注意,如果邪还没有入心,过早地用它,容易泄心气以致引邪入心,痰湿蒙蔽心窍,例如湿温病。或者是夹痰湿的热病,更要注意。

例如,有个渔民,在水上作业,夏天感暑热和水湿之邪颇重,在痰湿互结还没有化的时候过用了黄连,神志不清,因为心阳、心气大弱,而邪陷得大深,造成痰湿因为过早地用苦寒化不开了,因为化痰用药,主要还是通过自己本身的阳气起作用,所以与临证治疗这一点有关系。药与人相合起作用,也就是借助和加强人体本身的机能才能起作用。再提一提小陷胸汤,这个方子又简单又有效。后来的清气化痰丸实际与这些方子很有关系,就是从这些方剂里面发展而来的。

柴胡陷胸汤的黄连用量也是很小。只有八分,半夏是三钱,瓜蒌仁是五钱,柴胡是一钱。还有枳、桔和生姜汁,清热、宣中、和胃,可以看出来药的用量比例,可见在治这个病的时候用黄连是比较谨慎的,有更多的时候还用生姜汁炒黄连,姜汁炒黄连,是通过炮制来制它。关干结胸、脏结、痞的问题,以后讲《伤寒论》时再注意与今天讲的联系,加深对本方的理解。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 甘草三两(6g 干姜三两(9g 细辛二两(6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肺化饮。

【主治】寒饮内蓄。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不快,舌苔白滑,脉弦滑等。

【附方】冷哮丸(《张氏医通》)麻黄泡  川乌生 细辛 蜀椒 白矾 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 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 甘草生,各一两(各30g 紫菀茸 款冬花各二两(各6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泡服二钱,羸者一钱,更以三建膏(天雄、附子、川乌各一枚,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二两,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复发如前再服。(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发作时服之,每服6g,早晚各一次,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同时以三建膏贴肺俞穴尤良)。功用:散寒涤痰。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嗽,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方解】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治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药后出现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而所谓支饮四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一,实际是治疗寒饮的方子。即所谓寒痰。小青龙汤着重的不是在脾,它是素有痰饮,痰饮重的时候才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痰饮。关键一点,在于方中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青龙汤里,用麻、桂解散风寒,用姜、辛、五味去除寒饮,互相相配,有散有收,五味配干姜是温胃祛痰止咳,加上细辛,祛水寒之痰、寒饮,作用就更好。甚至被誉为去寒饮之要药

而现在这个方子所治的证,是《金匮要略》痰饮病里面用小青龙汤以后一系列的变证,病比较重。用小青龙汤以后并没有治好,还出现各种情况,就要改方子。这个方子作为寒饮的一个治法,也就是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没有外寒,可以取法于这样的方子来治疗,特别强调的是,取法于这样的方子,不是必定用这个方子,特别是如此大量细辛。

还有冷哮丸也是治疗痰饮导致的喘病。但这个方剂中有些药如麻黄、川乌、细辛、蜀椒性味辛烈,张璐自己也说:此少变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法,而合稀涎散以涌泄其痰,开发肺气之刚剂。但气虚食少及痰中带血,营气受伤者禁用。以其专司疏泄,而无温养之功也。可见不宜忽视此丸,更不能用于痰多而喘的老年人和身体不强的病人。冷哮还有个涂法,叫三建膏,其中药物如天雄、附子、川乌、细辛,蜀椒和桂心等都是辛热燥烈之品,虽是外用,也要慎用。现在在夏天贴膏药治寒喘,就是从这个方子来的,要在伏天用。

三子养亲汤

(《韩氏医通》)

【组成】

白芥子(6g)苏子(9g)莱菔子(9g)(原方未著分量)

【用法】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

【功用】障气畅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方解】三于养亲汤是一个很小的方子,有现成的丸药。

方中自芥子、苏子、莱菔子这三个子,苏子降气化痰,莱菔子下气祛痰,还能导滞,白芥子促痰外出。三个药都是温性的,治疗一些饮食不归正化所生的、不夹杂寒热的痰。之所以养亲,就是治疗老年人消化不好,又吃多了,容易生痰,用来养老人,所以叫三子养亲。

作为治痰的基本方子有两个用处。一是不管是否是热痰,但不容易出来,可以用它加味作为汤剂来治疗;二是白芥子去胸膜之水,控涎丹就用了白芥子,有的时候不一定用控涎丹这个猛药,在祛痰的时候加白芥子,必要的时候加苏子,这两个药经常用。而莱菔子这个药比较破气,辛辣之味比较重,而且要炒,炒了以后才能降,生的容易作吐,但不是把痰吐出来,而是恶心,呕吐食物,所以老人用的时候要用炒的,而一般的祛痰不大用它,就因为它蔽气,所以这个方子在临床上可以看到,更多是用苏子、芥子。凡是在临床上看来有胸腔积液,一般都是结核性的,用此方确实能使水出来,可以加祛痰药吐出来。可以加利尿药排出来。白芥子善去皮里膜外之痰,但不能反过来理解去胸水的就只有白芥子。心脏手术以后,有的病人胸腔积液很多,就没用白芥子,是不能用的,所以不要把所讲的东西都看成惟一的。例如,结核病往往容易发热,结核病热轻的时候白芥子能用,长期慢性和有阴虚的时候,白芥子就不能用,必须用时也要考虑与清热的药、养阴的药配合起来,而且注意用量,还可以炒一炒用,因为白芥子是辛辣之品,一刺激就咳嗽更厉害了,病人就更难受。

治风化痰

定痫丸

(《医学心悟》)

【组成】明天麻 川贝母 半夏姜汁炒 茯苓蒸 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g 胆南星九制者 石菖蒲杵碎,取粉 全蝎去尾,甘草水冼 僵蚕甘草水冼,去嘴,炒 真琥珀(豆)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g 陈皮洗,去白  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各20g

丹参酒蒸 麦冬去心,各二两(各60g 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g

【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什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掘弹子大,晨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g熬膏,加竹沥100ml、姜汁50ml,和匀调药为小丸,每服6g,早晚各一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涤痰熄风。

【主治】痰热内扰致男女小儿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瘈疭抽掣,目斜口喎,痰涎直流,叫喊作声。亦可用于癫狂。

【方解】定痫丸用于治疗各种癫痫,讲义上主要有两个地方错了。全蝎后的甘草不是一味药,全竭同方中远志、僵蚕一样要用甘草水洗。琥珀腐煮后同灯草研,灯草也不是单独用药。全蝎把尾巴去了,而它的功能全在尾。这里祛风镇惊,跟我们用法有点不同。琥珀这样的制法也不大容易理解,琥珀在豆腐里面煮,是将豆腐挖开以后,把琥珀施进去,上面盖个盖,放在永里煮,煮后琥珀自然就更松了,之所以要与灯草研,因为这样制了以后很松,研了以后才容易飞,琥珀和灯草能互相吸引,在这里不是用它作为一个药,而是制琥珀的一种方法。治癫痫,是治疗痰热内扰,不仅是癫痫,小孩容易抽风,容易受惊发病,凡是内有痰热所致都可以用。

现在癫痫有好多类型,竹沥是用鲜淡竹经火炙竹节处沥出的汁,味甘性大寒,去热痰力量特别强,清热祛痰,镇惊开窍,主要是清热祛痰,虚寒性的不适宜用。过去竹沥是用鲜竹子现烧滴下来的油才是竹沥,而现在有的所谓竹沥水,用的是枯竹子、干竹子,时间长了就放在水里泡,取出来放在火上烧出来水就是竹沥,服后贼胃气。现在癫痫有的可以治好,有的治不好,有的时候往往是脑子本身有占位性病变,必须先诊断明确。癫痫并不可怕,但是还有一些因脑内其他病变引起的癫痫就难治了。

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各3g 白术三钱(9g 甘草五分(2g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用】化痰熄风,和胃健脾。

【主治】风痰上扰,眩晕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附方】

1)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卷三》):即上方,白术改为一钱,加蔓荆子一钱。用法与上方同。功用:化痰熄风,止痛定眩。主治,痰厥头痛,或动辄眩晕,恶心欲吐,或泛吐痰涎,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2)半夏白术天麻汤(《脾胃论》):黄柏 干姜各二分(1g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芪泽泻 人参以上各五分(各2.5g 白术 炒曲以上各一钱(各5g 半夏汤洗七次 大麦芽 橘皮以上各一钱五分(各7.5g)。上药咀,每服半两(25g),水两盏,煎至一盏,去滓,带热服,食前。功用:化痰熄风,益气和胃。主治:痰厥头痛,或风痰上扰,头痛胀闷,或眩晕眼黑,温温欲吐,烦闷不欲言,四肢不温,不得安卧,舌淡苔白腻,脉弦

【方解】本方即二陈汤加天麻、白术而成。主治所说的风痰。不是外感所致。而是平素脾胃虚。水谷精微不能化生为气血,变生为痰,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加上情志不遂,或猝然受到刺激,或因过度疲劳,气乱而痰浊中阻,清阳不得上养头目,肝气失其条达,正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于是肝风夹痰浊之气上扰头目,或发眩晕呕恶,甚则头痛胀闷,温温欲吐,这就是痰厥之故。

因此。本方以治痰的基础方二陈汤为主体,加天麻、白术而成。天麻味甘微温入肝经,功能熄风镇痉,古有定风草之称,是治内风引起眩晕、头痛的佳品。《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非天麻不能除。白术健脾益气,助运化而去水湿,在此可增强化痰的作用。《本经疏正》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如此相配,与所治病证丝丝入扣。又方加蔓荆子,是取其味苦辛而性平,李时珍称它体轻而浮,上升而散,故所主皆头面风虚之证。可知与治痰厥头痛正相合。但内风既动,上犯清窍,天麻,蔓荆子皆不宜大器,以免升提太过而反助病势。

附方之二,药味更多,既有二陈汤加天麻,又有参、芪、白术、苍术;既有干姜、神曲、麦芽,又有黄柏、泽泻。看似杂乱,其实有序可循。对于虚人尤为相宜。但苍术、干姜性温且燥,用以去湿固宜,但不可过量,以防伤阴。黄柏与泽泻合而使湿从小便去,但毕竟苦寒也不宜多用,况且所治并无明显的下焦湿热,须考虑虚伤中焦用气。《医学心悟》方就是从《脾胃论》中脱胎而来,一般风痰上扰的头痛、眩晕,皆可适用。另外,根据个人经验,天麻与蔓荆子的用量都不可大,总以三五分(1~2g)为宜,免过量反助虚风上扰,特提出供参考。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各1kg 甘草炒,十二两(375g 陈皮去白,一斤(500g

【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方解】止嗽散治疗感冒以后咳嗽,主治前提是风邪犯肺。风是风寒,但是寒不盛。由于风邪犯肺,肺受邪以后肺气不宣,津液不得输布,聚而成痰,随气上下,痰随气上逆就产生了咳嗽,所以治疗的时候既要治痰,又要宣肺。祛痰止咳有许多是下气的药,可是,不用宣肺的药,有降无升,这样不好,感冒的外邪不得出,所以第一个药用桔梗,看起来很平常。实际上是治疗这一类病的前提,应立足于宣肺,在宜肺的同时再加下气除痰止咳的药,如紫菀、百部、白前,这都是温性,下气,祛痰止咳的药,再加甘草、陈皮。另外加荆芥散风,帮助桔梗宣畅肺气。表证不明显就是习惯所讲的伤风咳嗽,以咳嗽为主。有许多加减方法,特别是初起的时候,止嗽散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痰不易咳出。质粘色白,还可以加半夏,助茯苓、陈皮祛痰。

这是治疗外感风寒,咳嗽而不恶寒发热,也无头痛身疼的基本方剂,或外邪解决以后,咳仍不止,特别是原有咳嗽、痰喘病的,仍可用本方去荆芥。加杏仁、苏子、旋覆花等祛痰利气。如是肺结核病,当另行治疗。此外,根据肺为娇脏,主一身之气的特点和病的主要情况。气逆则用降多,气郁不畅则用升多,不可能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在中医方剂配伍临床应用里,都是升降并用,但是主攻分明。中医目前治疗内科病,气、血、痰是主要的,抓住了这些环节,对当前的一些内科杂病大有好处,这是从祛邪讲的。这里讲的气不是补气,血也不是补血,痰当然更谈不上补了,当前内伤杂病在祛邪方面经常用到,而在这方面的配伍离不开气药。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所有的方子,基本上99%有辛散或芳香的气分药。病了以后总是影响气血,而首先是影响气,气受了影响以后血适行也就不正常。而作为痰和瘀血来说,即作为有形之结的时候,更需要理气,所以气、血、痰当中,气最重要。而气的配伍必须是升降并用,随着主题的不同以升为主,或者是以降为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