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阎崇年:灵魂归处是书房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4-21 发布于陕西

.

灵魂归处是书房

北京晚报 | 2023年04月21日

  ▋李峥嵘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于九十高龄之际完成了两件大事:26卷《阎崇年文集》正式出版发行;向首都图书馆捐赠首批藏书,即日起对读者开放。

  “我爱书、买书、借书、读书、著书、评书、藏书、教书。书是我的第二生命,也是我的灵魂归处。”世界阅读日前夕,首都图书馆和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共同举办了“首都图书馆'四合书屋’揭幕暨《阎崇年文集》新书发布会”。即日起,读者朋友可以在北京地方文献阅览区内复建的阎崇年书房——“四合书屋”阅览首批藏书。这也是首都图书馆首次将名人藏书整体向读者开放阅览。再加上今年三月出版的《讲给孩子的故宫里的明清史》(全十册),阎崇年可谓为世界读书日献上了三份礼物。

  发布会前,本报专访了阎崇年。

首图四合书屋

      阎崇年 1934年生,山东蓬莱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研究清史、满学和北京史。

  ▌研究清史60载 今出文集26卷

  “我从1952年上中学时发表第一篇小文章,至今整70年;从1963年确定研究清史至今整60年。”集阎崇年60年研究、普及成果的《阎崇年文集》今日面世,共计26卷、1000余万字。阎崇年先生介绍说,这26卷分作三个板块:一是学术专著,二是学术论文,三是大众读物,还有附录两卷。

  回首学术之路,阎崇年谦逊地说自己只是中等智力,但勤能补拙,六十年来,无闲寒暑,心一力一,矢志如一,不敢旁骛,一以贯之。“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专业的历史学工作者,有今天,我要谢天谢地谢谢人!”

  阎崇年进一步解释说:“一谢天,天时,新中国结束了晚清、民国以来一个多世纪的内外战乱,70多年中原地区没有战争,又逢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难得的天时。我,幸遇了。

  二谢地,地利,我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职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这里独具丰富历史文献典籍、宫廷汉文满文档案、宫殿坛庙园林、著名高等学府、研究院所,以及学界名流、学术报刊、出版单位、传媒平台等,还是国际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从改革开放初的20世纪80年代,我多次应邀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学术视野,沟通学术信息,提升学术水平。这在中国大地上是极为难得的地利。我,也幸遇了。

  三谢人,人助,感谢在我学术旅程中,给我指导、帮助、交流和关怀的贵人、恩人、友人、亲人,当然,也有小人。我,都幸遇了。”阎先生说,一个人学了历史,心胸会更开阔。历史的尺度不是一天一年,而是动辄百年乃至千年,所以不会在意一时的得失和沉浮。

  他还说,学术研究要坐得冷板凳,下得笨功夫。他去过千余次故宫,看过许多要研究的原始材料,还走出书斋、实地考察,为了写作《森林帝国》,不知去了多少次皑皑雪国,80岁还登上青藏高原。这才有了《森林帝国》开创性地提出了“森林文化”“森林帝国”“中华文明五种形态”以及“文化统合”的概念。

  ▌历史普及:从大人讲到孩子

  今年三月出版的《讲给孩子的故宫里的明清史》(全十册)是他第一次给少年儿童讲历史。为什么年纪这么大了,还要给孩子写故事呢?这要从头说起:“我很小的时候,住在山东蓬莱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村子里。寒冬的夜晚,我常常躺在热炕头上,听奶奶给我讲故事。因为我的爷爷和爸爸都在北京工作,他们回家探亲时分享了很多北京和故宫的故事,所以奶奶很喜欢给我讲北京的故事、故宫的故事。后来,我到北京上学,爸爸特意带我去参观了故宫。我在北京的家离故宫很近,南北仅有一街之隔;我的母校北京第六中学与故宫仅有一街之隔,就在清代皇家剧院昇平署的旧址。读中学的6年里,我曾在天安门广场上过体育课,更是经常穿梭在故宫、景山公园、北海公园、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之间。也许在冥冥之中,奶奶讲的故宫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大学时,我选择了就读历史系。毕业以后,我选择了学术道路,着重研究明朝和清朝的历史。于是,故宫又变成了我的研究对象。从15岁第一次走进故宫,到现在须发皆白,这辈子进故宫已经不下千次。”

  从2004年始,阎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不同传播平台分享研究成果,在全国各地,甚至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都讲过历史,出版了《正说清朝十二帝》《康熙大帝》《大故宫》等畅销书。这些年的历史普及都是面对成年人,唯独没有给小朋友讲过故宫。3年前,他应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之邀给小朋友写一套“故宫里的明清史”。他说:“给孩子讲故事和给大人讲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我回想着我奶奶给我讲故事的语气,用三年时间写出了我这辈子第一套给小朋友看的书,也把我学习历史的方法、领悟到的道理告诉小读者。”

  ▌书房:从无到有 从私到公

  21日,阎崇年先生与首都图书馆签订捐赠协议,捐赠毕生藏书万余册;并与超星公司董事长史超共同向首都图书馆四合书屋捐赠了《百衲本廿四史》。

  本报记者作为第一批读者参观了首都图书馆于北京地方文献阅览区内复建的“四合书屋”。“四合书屋”的匾额是阎崇年自己家书房的复制品,阎先生说:“研究历史使我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在读书的同时,需要努力趋向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因此我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合书屋’。”书屋门两侧的对联是阎崇年亲笔撰书:“文章不怕百遍改,经典耐得千年读”,体现了写作的态度和阅读的追求。一整面朝南的落地窗,阳光明媚;三面落地书柜,大方典雅;书房面积70平方米,简朴舒适。书房内还挂着一幅马振声先生赠阎先生的画,画中老而弥坚的杜甫站在秋风中远眺长江,题诗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合书屋”首批开架阅览文献近4000册,以清史、北京史研究文献、友人签名赠书、个人著作等为主,读者可以从中一窥阎崇年藏书特点和治学理念。“四合书屋”内的部分书架和书桌、椅子、地毯,亦是阎崇年先生提供。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藏书都捐献出来?阎先生说:“我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有一个美好的书房。书房既是我学术研究的基地,也是我学术灵魂的依托,但我很长时间没有书房。我的书房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私到公三个时期。”

  阎崇年直到50岁才第一次拥有了小书房。后来有了大些的房子,家里采光最好、最宽敞的客厅做了书房。后来书不断增多,干脆挤出一间房子做书库,摆满两面放书的专用书架。

  藏书是为了学术研究,阎先生的每一本书都是精心选择的专业书,质量很高,也相对比较系统和完整。因此,他不希望这些书散佚或者成为藏家的摆设。正巧,首都图书馆要打造“名人书屋”特色阅览空间,邀请阎先生在首图设一处“四合书屋”,并对所藏图书实行专藏管理。于是阎先生决定将自己所有的藏书无偿、分批地捐赠。21日,首都图书馆“四合书屋”作为主题研修性阅览室,正式向社会开放,从而开始了书房由私到公的时期。

  ■九旬阎崇年答问

  生命不息 读书不止

  有朋友问我:您六十年学术历程最主要的体会是什么?回答是:矢志不移,百折不挠。

  一个人在前进途中,会遇到各种障碍,怎么办?回答是:冲破、跨越、绕行、前进;会遇到各种诱惑——地位、权力、光环、金钱,怎么办?回答是:不为所动,不忘初心。

  有朋友问我:您前进的动力是什么?我心中有一个目标,在我研究的专业领域里,既要在国内同行里是一流的,还要在国际同行里是一流的。

  有朋友问我:您治学的主要经验是什么?回答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战胜苦难,不断创新。

  有朋友问我:您还有什么打算?回答是:虽然治学的脚步不得不放慢一些,但学无止境,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我还会有新的史学成果奉献给社会。

  有朋友问我:您有什么遗憾?回答是:学既无涯,生却有涯!我们携手,惜时如金,不断求新,将读书视作自己的第二生命。

  ●《阎崇年文集》

  《阎崇年文集》是阎崇年先生六十年治学成果的集中呈现,内容涵盖清史、满学和北京史等领域。包括专著《森林帝国》《清朝开国史》《努尔哈赤传》等,论文《清史论文集》《满学论文集》《燕史论文集》《袁崇焕研究集》等,北京史《古都北京》《北京文化史》等,大众史学《正说清朝十二帝》《大故宫》《演讲集》《序跋集》等,共二十六卷,一千余万字。书文收入本文集时作者均做了修订和增补。

  ●《讲给孩子的故宫里的明清史》

  这是阎先生专门为儿童写的一本明清正史读物,以朝代为纲、人物为引,讲述了明清两朝重大的历史事件、故宫建筑、珍贵文物等故事,小读者可通过独特、鲜活的故宫文化了解明清史,并溯源古代史、了解近代史、对比世界史。这套书还介绍了5大历史学习方法。全书配以精美的手绘插图,带给读者丰富的视觉体验,并设有多个趣味小栏目:“阎爷爷大讲堂”解读故事背后的趣味典故、文化艺术、建筑特色、政治制度等,拓展知识面;思维导图帮助小读者梳理逻辑,加深记忆点;“本册大事记”方便小读者回顾全书知识点;“故宫平面示意图”帮助小读者建立记忆宫殿。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