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索尼大赛拒奖事件:人机竞争不公平,但它真的会来

 淡墨书香日子长 2023-04-21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原画册:以影像为媒介,拉近大众与艺术的距离
-


摄影圈的朋友都知道,索尼摄影大赛最近被「羞辱」了一番。

2023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SWPA),德国摄影师Boris Eldagsen获奖。在颁奖典礼上,它公开了自己投稿的图片为AI生成,因此拒绝接受奖项

图片

Boris Eldagsen自掏腰包参加2023索尼世界摄影大奖颁奖典礼,宣布拒绝领奖。



不过,好像很多人对此事关注的重点,主要在质疑比赛掩盖「人机竞争」的不公平性,却少有人真正讨论AI摄影时代,我们对如何面对摄影的定义,以及对AI对摄影生态产生的真的影响。这也是Boris Eldagsen呼吁我们讨论的。


图片

获得2023索尼世界摄影大奖(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公开赛创意类别优胜的作品《电工》©Boris Eldagsen


最近我看到的摄影师集体情绪是,终于有大佬出来大声质问:AI图片也配叫摄影?例如这样的评论——

AI图像,人都没有参与取景、构图和光线,这算是摄影吗?
我不在现场,没按快门,AI只能算是下载图片好吗!
AI图片都是机器生成,没有情感!


图片

图片


Boris Eldagsen希望此次时间能引发广泛的讨论,那么以下就是原画册的一些看法。



-

01.

什么算摄影?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摄影几乎等同于一套完整的程序,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对专业性有要求。如果AI直接生成图片就有「投机取巧」的嫌疑。换句话说,在数码摄影中就是必须要提供Raw格式的照片来验明正身,才能算摄影。

那么我们定义「什么是摄影」,是靠一定要检查程序的完整吗?比如我们常见的观点是:

摄影师在现场 → 按快门 → 胶片或cmos感光 → RAW格式或底片 → 后期 → 图像

我们不妨追问: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胶片感光和暗房冲印算不算必要程序呢?PS后期算不算投机取巧呢?深度后期又算不算作假呢?相机的自动图像优化算不算背离摄影初衷呢?

图片
通过复制和反复加工照片形成的项目《彩色照片》,图像不基于拍摄现实场景而生©横田大辅


其实艺术不关心这些,它关心的只有——

表达。

而「在现场」「按快门」「RAW格式」这些要素,有时候反而是有碍于表达的。例如,只用同相机的取景框取景,才算「正义」的构图方式吗?我们用挪用、截图再创作可以吗?如挪用的尺度太大了你接受不了,那么深度后期可以吗?我不用快门,直接利用胶片等材料生成的图像可以吗?

图片
利用谷歌街景截图创作的作品 ©Jacqui Kenny


当我们不断追问下去,你会发现,很多「必要程序」的边界,其实是很模糊的。我们也很容易对「什么是摄影」产生松动。甚至——

无中生有,也可以是摄影。

可能你会说:这些依然算不上摄影,只能算「数字绘画」「装置」「拼贴」「观念艺术」。如果我们讨论的语境是狭义的摄影,笔者也确实认可将摄影和它们分开来看。但是,我们要面对的,是AI对摄影行业的真实冲击,而不是通过不断强调「什么是摄影」的边界,继续建起摄影的护城河。

回到索尼摄影比赛,笔者的确认为这种规模的比赛应该提早明确的作品的范围,并且应该比大众更敏锐地捕捉到AI摄影作品所带来的问题。简单说,就是——

比赛应该确定语境

如果比赛还是在传统的摄影边界内行事,不妨设定一个明确的规则,比如是否需要校验Raw格式或底片。

而在非传统语境下的「摄影」,是否按下快门,是否无中生有,其实并不重要。

大赛获奖者Boris Eldagsen认为采访中指出,索尼比赛在这次评奖中混淆了两种不同语境中的图像——它误将AI语境下的图像,和传统语境下的摄影在一起评判。

图片



索尼大赛的「粗心」,其实也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需要分语境讨论作品。但我们既没有必要用「AI只是在下载图片」来嘲讽它,也不必担心传统摄影会完全被AI取代——但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被它影响的准备,它真的来了!


图片

AI生成获奖作品的一些步骤©Boris Eldagsen


其中一个值得被讨论的问题就是——


-

02.

摄影必须基于

真实吗?



很多人认为AI生成的图像都不是真实的,所以AI不算摄影,所以AI也取代不了摄影。

图片


关于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原因在于——

首先,它的隐藏观点是「摄影必须是真实的」,这点不敢苟同。其次,对「AI不能真实地拍照→AI不算是摄影→摄影就能高枕无忧」这个逻辑,也不敢苟同。

真实场景中拍照取景构图按快门,确实是很多摄影人的基本认知,也是绝大多数人摄影创作的过程。例如我们前面说到过很多次的挪用、拼贴、数字绘画等,很多就不基于真实,而来源于想象的构建和深度后期的呈现。(还可以参见→靠 “造假” 的摄影,凭什么被称为艺术?)如果你对观念摄影有一点了解,会发现这些和AI无关,其实早就有答案。

但我们也看到,现实中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搞艺术的人玩的「概念」,不会影响到传统的摄影。而事实上,传统摄影(特别是大家常见的实用摄影)受到的影响也很具体。我们暂且放下对真实的执念,来看看一些摄影的具体应用场景:

你拍摄产品,用户真的很在意你要把每个布景都真实搭建到位吗?它们要的是很好地展示产品,好卖。

图片
AI生成的产品摄影©Zen

你拍时尚人像,用户真的很在意你便要用真实的服装化妆道具,并且真实地打光吗?他们要的是一个可以用在橱窗、杂志和自媒体平台推送中展示的视觉形象。

图片
图片
AI生成的时尚摄影,它们足够达成品牌的视觉传播吗?©Zen

AI可以快速搭建产品摄影场景、打光、换装,切换视觉风格。

其实,除了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档案摄影等需要和现实发生必然联系的门类之外,其实很多摄影门类,并没有人想象地那么拘泥于需要「真实」。如果摄影自己将「真实」限定为必要条件,那么路也会越走越窄。

很多人一看:哦,AI嘛,假的!不怕!然后草率地呆在舒适区。认知不进行更新迭代,也许就会面对比较大的问题。



-

03.

摄影师

真正的危机



索尼摄影大赛,从比赛规则上有意混淆「人机竞争」,从摄影师的情感上来说,我们可以站在(拿相机的)摄影师的这一边;而在现实中,传统摄影师入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趋势——

人机竞争,真的开始了。

例如,有人说“AI取代不了摄影,难道有人真能取代新人来我这拍婚纱照么?是我结婚又不是AI结婚”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很多摄影需要真实地在现场创作,但我们更应该看到:AI也给我们提供了图像生成的新工具。它代替不了新娘的在场,但可以代替(或简化)服装、化妆、场景、灯光、后期等诸多环节。

类别取代不了,工作流却会被扰动。

图片
图片
AI生成“换装”©Zen

还有人还说,“我摄影记录的都是生活的真实感悟,是AI取代不了的”。当然,笔者也不能否认你摄影「在场」价值的重要性,或在某些情况下,人物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真实连接的重要。但AI是不是也提示了你摄影还可以虚构、也可以重构?虚构也可以产生真的情感,重构也能链接真实所不能及的地方。

而对「真实」的确定,只是其中一部分摄影和一部分表达所需要的。AI不能取代摄影师的在场,却能实实在在拓宽创作的语汇,那么「在场」就不可能成为必备条件。

图片

AI生成的“与逝去的亲人重逢”©Zen

可以预见,电商摄影师、修图师、制式化的商业摄影师等偏功能性的角色/环节,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图像是最终的目的,图像是拍出来的,还是生成的,不重要;而对于艺术摄影来说,影响较小,因为图像很有可能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方式,最底层的想法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而这种价值是由相机和Photoshop来实现,还是由AI来实现,并没有本质的影响。

在任何时候,不管是最早的古典工艺、胶片摄影,还是后来的数码摄影,以及未来有可能的AI普及,摄影师和图像创作者都在不断面对技术所产生的「角色变化」。你的工作重点,可能会在器材操控、暗房技术、数码后期技术、AI训练与指令间切换,而最终我们要面对的都是——

想法→媒介→图像

而不是

在现场→按快门→胶片或cmos感光→RAW格式或底片→后期→图像

这个路径,只是实现的媒介和工具的一种形式而已。通过确认环节按部就班,来确定摄影作品的「合理性」,是没有意义的。

媒介和工具可以变,图像风格也会变,摄影的内涵和外延都可能变。而底层的认知和想法却很难变,它决定了:我们需要什么,将成为什么。未来索尼等比赛的规则,是否也会慢慢放下用RAW的验明正身的执念,而走向更关注我们的想法与表达。那个时候,也许摄影比赛也会有新的规则呢!

最后再说一次观点:

我们要面对的,
是AI对摄影行业的真实冲击,
而不是靠再次巩固「什么是摄影」的定义,
就能建立护城河的。

AI影响摄影是必然的,而保存我们最独特的想法和创意,并且做好驾驭媒介和工具的准备,图像就只是工具和媒介而已。

摄影可能不是原来的摄影了,可我还是我。

-
the end

| 场所标本   摄影课堂  | 照片书 | 探物所 |

 | 原画册  | 韩松和他的朋友们 | 荐图 | 社群 | 

摄影和艺术干货。

图片

主理人 -  KKM

 策· 文 · 编 · 设-KK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