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商洛古文化院 2023-04-21 发布于广东
作者:王国伟(笔名:zenmax 浮凸)



秦汉雒史》选篇
史记“纪传体”是秦集体智慧结晶的关键例证
一、秦始皇本纪中所透露的《秦记》诞生背景
1、《秦记》“史文合一”的特征与管理划分
经过刘邦反秦后的朝廷,虽汉承秦制,多延续了秦的建制和管理制度,但从《秦始皇本纪》可以看出, 但凡出现对秦始皇的颂扬史料都进行了更改。 尤其是秦始皇焚烧《诗》《书》,把原来只是烧掉非“书同文”的周及周诸侯国的文字,全国流通以秦隶为主体(里耶秦简)的统一文字的读物,但却变成了秦始皇焚烧儒人及文化的暴行。不过其断章取义丑化李斯的一段话,却无意中却透漏出《秦记》是大秦新朝“史文合一”的重要特性信息,所涵盖的范围,正好是《史记》纪传体例中所涉及的本纪、世家、传等。
《秦始皇本纪》中李斯的奏折说: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文中首次出现了大秦的史书《秦记》。虽没有说大秦的新史书《秦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但所动用的秦的“史官”和“博士官”,是指朝廷中专职的史、文两大类管理机构,“史官”掌管和撰写史书类,仅面对皇上朝廷;而“博士官”掌管和撰写的书籍类,诸如《诗》《书》、文典面对“守、尉”及广大的老百姓群体。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取代史和文所有的书,不难看出,起码《秦记》具备了“史文合一”的性质。如果《秦记》不是“史文合一”的特点内容,那么李斯就不会动用“史官”和“博士官”这两个本互不相干的史、文两大类的管理机构。
2、秦始皇统一时有没有“史文合一”蓝本参照的先例
答案是有。虽然后世没有留下《春秋》,但从春秋《左传》(前文有论述《左传》在秦昭王至秦统一前诞生的秦新朝属性)可以知道,它是春秋战国唯一“史文合一”的史记。
已知魏史《竹书纪年》;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史记,均无像春秋《左传》一样,通过以人物的对话、活动的形式,丰富的感情表达,把历史通过人来活生生地记载下来,而是仅仅记载朝廷君王的单纯事件。
从晋、魏史书今本竹书纪年,或古本;楚简《系年》等 ,都没有像《左传》一样,把对话、诗、赋、典故、天文、地理、军事政治、五行易经等,通过人的“文”来表现“史”,而是由史官独立记载史的特性。可见,春秋《左传》的载录方式,由过去各诸侯国、周朝朝廷的史官所载录的史记,仅面对朝廷君王及专为朝廷收藏所表现的一重性,而转换为不仅专为朝廷收藏,且又面对天下百官、百姓共同分享的两重性,这种现象的出现,在过去文化处于十分匮缺的年代,是爆炸性的。如同最初“电影”的出现轰动效应,可以想象当时的文化人争先恐后争抢传抄先睹为快,茶余饭后百姓故事演讲津津乐道的故事流传时的场景。
又从《左传》的史文内容可以看出,要想使本为史记的记载成为流传百世的作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史官”必须会“史”的记载,又必须会以人为主体“文”的修饰,才能满足“史文两重性”这一特点要求。单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不仅春秋《左传》高出《竹书纪年》等的载录方式,而作为秦新朝下的史书(《秦记》)会仿照《左传》一样的方法记载,既可以作为史书让朝廷收藏保留,又可以在社会流通传颂,以“新”的面貌出现,让世人都知道秦新朝的丰功伟绩呢?从《史纪》“纪传体”的秦属性内容为《秦记》所留的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秦始皇本纪》出现的李斯说《秦记》有史官和博士官参与, 这与《左传》的“史文合一”的载录方式、所需要动用的资源和性质不谋而合。
当然,亦有学者会认为,《秦始皇本纪》动用史、文这两个部门,是为了全部烧毁涉及这两部门的非《秦记》的史书和其他《诗》《书》,独留《秦记》,这与《秦记》的“史文合一”内容无关,这是因为清华简《系年》《秦朝上雒县制的发现》之秦“雒”面世晚,未知《左传》所描述的东西秦人是一家,孔子是秦人的老师,唯秦是君臣父子的典范,没有“弑君”的发生......;《左传》《史记》凡涉“秦记”的内容必然“雒洛之改”,雒是秦改朝换代的标志的缘故。(拙文:《左传》《史记》“秦记”秦新朝属性的十二个提要)
3、《秦记》史文合一的性质动摇了“纪传体”是司马迁所发明的认知
从“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段对话对《秦记》涉及的史文管理部门和所参与的人,不仅为知晓《史记》到底摘录了《秦记》的哪一些主要内容、涵盖哪一些范围提供了依据,更重要的是,史学著名的“纪传体”体例所记载的内容涉及大秦新朝的属性,也符合司马迁追忆其父亲时,描述修史时手中所留的史料是“史文合一”;“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的特性。而《秦记》与《史记》纪传体体例的“史文合一”共性,动摇了“纪传体”是司马迁所发明的认知。
古今对《秦记》的研究成果及所涉及的范围,也仅仅局限在已知的“秦本纪”范围,假设:如果烧完了博士官部门管理的诗书,仅留下史官部门的《秦记》中的秦本纪,而把“秦本纪”推广到另一个部门,可以想象:其所管理的天下儒生、诸生,“黔首”(百姓),作为古时当朝的儒生、诸生、有多少人需要知道朝廷变化和君王的历史呢?而“黔首”就更不用说了,秦始皇认为老农为主的百姓才是国家之本,百姓是以农业为主,仅考虑收成、缴纳皇粮,都不识字,更不会关心秦本纪的历史,当然,能识字的百姓人就不会是“黔首”了。
但如果有把史籍典故、历史与《诗》《书》等合一,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语录故事编撰成书。它不仅可以流通,还可以世代流传,符合《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秦始皇到处树碑立传的特点与目的,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秦记》是一本可以替代天下“史”与“文”,可以与《左传》一样世代流传的书籍,所以李斯才申请和动用史官与博士官这两个的部门,及其撰写必须具备的条件所涉及的管理部门和范围,高度反映出《秦记》自身的“史文合一”特征。
4《秦记》的出现是秦最佳表功、要德流芳百世的载体
《秦始皇本纪》中关于秦始皇旧史文书的史实被后人扩大并丑化,但本纪所载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其心潮澎湃,到处走动刻碑宣传新朝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反映出秦始皇要将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流芳百世的目的和愿望。
注:《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于是乃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其辞曰:……”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隄防。其辞曰:……”
三十三年,……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丞相斯从,……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其文曰……
……
秦始皇到处立碑,“采上古'位号,号曰'皇帝’……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流露出秦新朝大力宣传新政,从三皇五帝夏商之后“帝”在周的消失,秦开始又驳接了被周中断的商“帝”传承;驳接了与商同“玄鸟、玄鸟卵”族氏、信仰;以及要从秦开始,把秦的丰功伟绩与三皇五帝一样流芳百世的一系列活动,如同今“促销”一样的亢奋心情,这新朝的大背景下确是可以理解的,而《秦记》史、文合一的属性,决定了他是为宣传秦、秦始皇功德而作;是具备与石碑相同功能,又可表达颂扬秦,为秦歌功颂德流芳百世的最佳载体。
二、《史记》记载的古“史文”描述应为今“纪传体”之列
史文,今人解注为“ 历史文献”。《史记》记载的“史文”有特定性。是指史记与简单的人物描述下,运用诗书文典,即史、文二合一的《春秋》(左氏春秋同)。这与《春秋》最早开辟史、文二合一的先河有关。
1、前文“十二提要”秦新朝、秦记属性的《孔子世家》载:孔子说:“乃因史记作春秋”。
2、《史记·三代世表》载:“孔子(人) 因(史记)(诗书、文典)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1
zenmx浮凸按:
1孔子依据史诗书编著《春秋》,鲁公的纪元年数,整合事件年月,已经很详尽了。
3、《史太公自序》载:“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1……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2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3'……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4
zenmax浮凸按
注【1《史太公自序》中司马谈“吾所欲论著”句,因不是暗语,所以是有所指,即已动手撰文和续接《秦记》《春秋》(此时应为《左氏春秋》,下同)的资料。
司马谈“吾所欲论著”该句所指的资料,应与司马迁所说的“
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即:“我于是根据《秦纪》的记载,接在《春秋》(左氏春秋、左传)之后……(编排六国年表)”手中的资料对接。请注意,此二者是以人为主体的史文合一蓝本。
也因为此时司马谈、司马迁可以见到的史料,不是民间史料(参考除外),而是宫廷所藏的史料。其史文合一所涉及秦、春秋的史料,只有《秦记》和《春秋》两本(类),所以司马谈临终所指的“所欲论著”与司马迁所完成的《史记》内容的资料相同。即包括汉前以秦为主,汉初汉承秦制对《秦记》载录方式的拆分断章;刘邦死后黄道盛行,直至《秦记》载录方式被拆分,之后处于停用状态,疑主要应是“史文”职能的交叉。如司马是谈太史令,却仅“专掌历法”,不遇到修史,史官似乎已不涉及撰写史书,取而代之的应是博士官。所以司马谈是太史却不能随汉武帝去泰山封禅被气死。死前才有司马谈对司马迁说:“我死后,你必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而出此恶气)。
注【2《史太公自序》中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即:孔子修复旧有的礼乐之“史”;用以人为主表述《诗经》《书经》之“文”论述、撰《春秋》即《春秋》是由所修“史”与以人运用诗书的“文”所组成示例的再一次阐明。
注【3《史太公自序》中史记放绝”,即:官记载类的史废弃。全句译文:“自孔子作春秋四百余年以来,诸侯相互兼并,六国记类籍废弃(唯有《秦记》因为他们不仅是不“书同文”,更重要的是仅单一记事)”。
亦是说之后的《史记》才是《春秋》之后作为史文合一的延续。而此处所说的《春秋》已实为《左氏春秋》,因为《春秋》原本应在秦时被销毁。之后出现的《春秋》与《左传》内容相同,或《左传》比《春秋》更全面,所以《左氏春秋》或《左传》才得以传世。
今所知《左传》与《秦本纪》《周本记》等的“秦记”烙印相同、其又是专为秦而修正、打造的“秦春秋历史课本”属性,所以,《秦记》是续写了《春秋》史文合一的特点。(拙文:《左传》《史记》“秦记”秦新朝属性的十二个提要,等)
注【4《史太公自序》中废天下之史文”,是指在秦后,尤其是“好道家之学”的文帝;用“晁错明于世务刑名的景帝,废弃了天下公认的“史文”经典《春秋》及秦记的文史合一的修史传统。不愿将朝廷秘史公开人人皆知。《史太公自序》此注1】【2】【3】【4全句译文即: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延续(《春秋》《秦记》)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史文合一的修史传统,对此我深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
三、今“纪传体”“编年体”的划分与古“史文二合一”的区别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体裁不同。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
1、《左传》是史文合一的著作
从今百科词条、再版的左氏春秋》《左传》的简介,均以“体例”划分称《左传》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同时《左传》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结合古意简单的归类,可以说《左传》就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虽是史、文二者合一的著作,但缺乏将更细化的分列。
2、《史记》“纪传体”虽细化分列,但总体亦史文合一
《史记》以“纪传体”的载录方式出现,其纲目分类线条格式化,为后世的历史续载提供了全新的载录延续方式,形式上亦超出了《左传》编年体的形式载录方式,凸显“新”颖、“新”秀的风格,但总体上仍属于古人归纳的史、文合一”著作。所以历来研究者常把《左传》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
3《秦记》史文合一性质的泄露
李斯作为被秦始皇青睐重用的文官,其《秦记》的完成,包含了李斯的心血,亦是李斯向秦始皇表功的最好表现,其文中李斯原话的内在目的,不仅流露出《秦记》、史官、博士官所处,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更是透漏出李斯代表朝廷的意志要求史官、博士官二者都要贯彻流通《秦记》,以大力宣传秦新朝、宣传秦始皇,并要求使其《秦记》超越《左氏春秋》,成为当代唯一具有史、文合一内容流传百世精品的秘密。
四、《史纪》纪传体中“本纪”“世家”“列传”的传抄例证
因篇幅过大,仅用史文合一在《史记》“史太公曰”;所涉及的“本纪”“世家”出现的主要次数为例,以此来分析对比“纪传体”格式是秦新朝固有格式,其内容被司马迁前的“史太公”所改,还是司马迁创造“纪传体”,新添加的修史内容分析列举如下:
1、本纪:通过秦“雒”的涵盖内容,以及清华简《系年》秦所要隐晦的内容;还要以“史太公曰”评语作为“吃瓜群众”的口吻,与秦属性的《左传》的共性,因此除过五帝本纪外,均为改动、拆分的《秦记》史料内容。
2、世家
“世家”中:吴太伯齐太公鲁周公燕召公宋微子越王勾践田敬仲完、孔子世家,亦从“史太公曰”的角度分析,文章内容多为固有。重点是司马迁评价多有“吃瓜群众”而非新撰写的意味。
吴太伯世家》中:“余读《春秋》古文,……”
【国伟按】吴太伯世家与今本《左传》多内容是相同的。尤其是“《秦风》”与预言五百年周秦的对应。伍子胥事件中亦包藏了申包胥哭秦哀公救楚的典故。其文“预料晋将被三国瓜分”等,未脱离秦记范畴。
重点是出现“余读《春秋》古文应为孔安国所谓孔府所留文本。司马迁用古文《春秋》(内容与《左传》大约一致)对照《秦记》文中《左氏春秋》内容,其他所涉秦的史料仍为《秦记》史料,这也与其他涉秦的“世家”一样,为《秦记》固有的“世家”所记载。
管蔡世家》:“伯邑考,其后不知所封。武王发,其后为周,有本纪言(国伟按:本纪应指以前固有)。管叔鲜作乱诛死,无后。周公旦,其后为鲁,有世家言(国伟按:《世家》应指以前固有)。蔡叔度,其后为蔡,有世家言(国伟按:《世家》应指以前固有)。曹叔振铎,而后为曹,有世家言(国伟按:应指以前固有)。成叔武,其后世无所见。霍叔处,其后晋献公时灭霍。康叔封,其后为卫,有世家言(国伟按:应指以前固有)。冉季载,其后世无所见。
【国伟按】:因有“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周室卑而东徙。秦始得列为诸侯。的秦记通用标准内容,文中“有本纪言”“有世家言”应指原遗留、固有的《本纪》《世家》文本。
“太史公曰:管蔡作乱,无足载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赖同母之弟成叔、冉季之属十人为辅拂,是以诸侯卒宗周,故附之世家言。”
  译文即:太史公说:管叔、蔡叔(三监之乱)造反的事情,当然不值得记载。但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天下的人都怀疑周公,全仗成叔、冉季等同母兄弟十人的辅助,才使天下诸侯共尊周室,所以把他们的事迹附记(应传颂的)《世家》内。
【国伟按】:此篇原文的最大关联是,管叔、蔡叔,是《系年》秦祖先飞廉患难之交(三监之乱)的人,秦歌颂与其委屈而抱打不平有关。因此为《秦记》原有内容。
(三)陈杞世家》所载:“舜之后,周武王封之陈,至楚惠王灭之,有世家言。禹之后,周武王封之杞,楚惠王灭之,有世家言。契之后为殷,殷有本纪言。殷破,周封其后于宋,齐愍王灭之,有世家言。后稷之后为周,秦昭王灭之,有本纪言。皋陶之后,或封英、六,楚穆王灭之,无谱。伯夷之后,至周武王复封于齐,曰太公望,陈氏灭之,有世家言。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国伟按:伯翳一作伯益,也称大费。嬴姓,一说姬姓大业之子。因协助治水有功,故受赐姓,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他为妻  出自《秦本纪》),项羽灭之,有本纪言国伟按:“有本纪言”指秦本纪,或亦有项羽本纪的蓝本)。垂、益、夔kuí、龙,其后不知所封,不见也。右十一人者,皆唐虞之际名有功德臣也;其五人之后皆至帝王,余乃为显诸侯。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
 译文:“舜的后代,周武王封于陈,到楚惠王时被灭掉,有《世家》记载。禹的后代,周武王封于杞,楚惠王灭掉它,有《世家》记载。契xiè的后代是殷商王族,有《(殷)本纪》记载。殷朝灭亡后,周朝封其后代于宋,齐湣王灭掉宋,有《世家》记载。后稷的后代是周朝王族,秦昭王灭掉周,有《(周、秦)本纪》记载。皋陶yáo的后代,有的被封在英、六之地,楚穆王灭掉它们,没有谱牒记载。伯夷的后代,在周武王时又被封于齐,叫做太公望,陈氏灭了它,有《世家》记载。伯翳的后代,至周平王时封为秦,项羽灭之,有本纪言(秦本纪、项羽本纪?)垂、益、夔kuí,奎、龙,他们的后代不知封于何地,没有听说过他们。以上十一个人,都是尧、舜时著名的功德之臣;其中五人的后代都当过帝王,其余的则是著名诸侯。滕、薛、驺,是夏、商、周三代时所封之国,很小,(因)不足挂齿,(所以)没有被论列了。
【国伟按】司马迁在评价陈杞篇中出现《世家》四次,《本纪》三次,结合秦记内容与下篇《卫康叔世家》,此“有世家言”“有本纪言”应为固有《秦记》的格式。
周武王时,侯伯尚千余人。及幽、厉之后,诸侯力攻相并。江、黄、胡、沈之属,不可胜数,故弗采着于云。
译文:周武王时,封侯封伯的还有一千多人。等到周幽王周厉王以后,诸侯以力相攻互相吞并。江、黄、胡、沈之类的小国,数不胜数,所以没有采录于史传之中。
【国伟按】:“故弗采着于传云”的评价,可理解为固有和新添加时出现的状态。此“传”,亦可理解为固有的格式“列传”。
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谓至矣!禅位于夏,而后世血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常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苗裔兹兹,有土者不乏焉。至禹,于周则杞,微甚,不足数也。楚惠王灭杞,其后越王勾践兴。
译文:太史公:舜的道德可谓达到点了!将帝位禅让给了夏禹,而后代经历了夏、商、周三代仍然能够享受祭祀。楚国灭掉陈国之后,田常又取得了齐国政权,终于还是一个封国,百代不绝,后代子孙著盛,被封赐土地的人很多。至于禹,在周时其后代就是杞国之君,很弱小,不值得一说。楚惠王灭掉杞以后,禹的后代越王勾践就振兴起来。
【国伟按】:此描述与秦新政《秦记》主张“禅让”不主张暴力“弑君”,《左传》唯秦无弑君的意义相同。
(四)卫康叔世家》:“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太史公说:我读世家的记载,读到卫宣公太子因妻被杀,弟弟子寿与太子互相推让,争着去死,这与晋太子申生不敢声明骊姬的过错相同,都害怕伤害父亲的情面。然而,终于死去了,这是多么悲哀呀!有的父子互相残杀,有的兄弟互相毁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国伟按】:此感言内容是典型的《左传》《秦记》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核心。重要的是,“余读世家言,至于……”,如果说上两篇出现“世家言”“本纪言”或为司马迁本人所用新名称,但此次出现的“余读世家言”,再次说明《世家》的载录方式是《秦记》已存在、汉初的史官,不排除有原来写《秦记》的旧人在《秦记》的基础上修正、延续所留。
《魏世家》:“无忌谓魏王曰: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
【国伟按】:魏世家,有秦记固定标签“孔子”“雒”“其后十四岁而孔子相鲁。後四岁,赵简子以晋阳之乱也,”“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以及“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後。”等《秦记》标签,但“无忌谓魏王曰……”的逻辑风格明显为后人添加。
3、纪传体中的“表”
(一)《十表·三代世表》为司马迁撰写、褚先生的增补内容。
(二)《十表·十二诸侯年表》为司马迁撰写。
(三):《十表·六国年表为司马迁撰写。此表主要以《秦记》对照年表,但文中南雒为洛,显然不是秦记原文,并且,文中“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应为后人修改。因与《史记·八书·乐书》所记载的秦二世时,仍遵循实施儒学治国纲领,崇尚“诗经”“尚书”有矛盾。(《史记·八书·乐书》: 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
 ……
4、纪传体中的“书”
(一)《八书·礼书》多是秦记固有的内容。司马迁评语叙述了刘邦汉兴始,从叔孙通将秦制礼乐简化,实为仅删减了涉秦、秦始皇、相关颂秦字眼,其余照抄照搬儒学思想的延续,到文帝、景帝、汉武帝开始的前几年“道家之学”的兴起,景帝时曾有“晁错明于世务刑名”,晁错深通刑名之学,实为丑化所谓的秦体系又到汉武帝,等窦太后死后,儒学治国体系的再次出现,反映了原《秦记》此部分内容在司马迁以前已有过改动。
(二)《八书·乐书虽章节先用了史太公评语,其后内容均为李斯老师《荀子》观点内容,因此应为“秦记”固有。
1)尚书“禹贡”为秦修正“雒”内容;
2)“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赵高曰:'五帝、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
【国伟按】:李斯与赵高的对话,李斯说音乐不能过度,赵高仅说音乐有无过度与施政的关系,但并没有说要废除《诗》《书》,可见秦始皇时没有焚烧《诗》《书》,所谓“焚书坑儒”是后人虚构的。 再次说明秦新朝的治国思想与《左传》《孔子世家》等李斯《荀子》思想的贯彻一致,是《秦记》“秦新朝”属性、内容的突出反映。
(3)删除了在春秋左传中的《秦风》等颂秦内容
(4)文中的音乐“六感”之“六”,应是秦所推崇的数字。
(5)秦二世的记载说明,历朝史官的记载工作从未停止过。
(三)《八书律书》文的“六律”在“史太公曰”正文以上,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议论,因秦律法有“六律”,以下应为固有原文。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定音器(竹管),有十二个,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该文“六”疑为秦崇尚的标记,因此是秦记所遗留。
(四)《八书历书》从“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於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
即:太史公说:神农以前年代太过久远黄帝考察星度,制定历法,建立了五行序列,……”与《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五行改历相关。
本篇文载汉武帝“转历,然後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乃改元,更官号,封泰山。”;《孝武本纪》“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为延续。所以从司马迁评价语可知此篇为固有文章。
5、纪传体中的“列传”
因列传涉秦的内容被汉后改动的幅度较大,但仍没有脱离是以《秦记》为主体,是以歌颂秦昭王、秦始皇为主的骨架。而秦始皇为了表彰这些为大秦统一做出贡献的文武相、将大臣的功德,专门为其做“传”,秦始皇的目的就是要后世永远记得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就没有大秦的统一, 所以要把他们同载史册而树碑立“传”,虽经汉的大幅改动,其骨架主体还在。
尤其是熟知的商君列传参考秦本纪、战国策、史太公曰既可以得出是被修改的《秦记》内容。吕不韦列传等亦同。战国策因不被列入正史而未被重视,从战国策中可了解诸多“传”被删改的内容,
……(因篇幅过大,文略。)
结论:
今定义的《史记》“纪传体”体例,实为古“史文合一”的《秦记》、秦新朝修史的新体例。是秦史官与博士官在李斯的领导下集体智慧的结晶。
秦在周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史,此与周史的最大不同是参照了《春秋左传》,更细化并超越了《春秋左传》作品的“文史合一”载录方式,亦是秦当代最时髦的选择,使《秦记》不仅成为面向朝廷又面向百姓,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天下共享并可以流传永不消失的历史与故事的作品,以此作为向秦献礼的产物。
由此可以推断:司马迁是在秦记的基础上修史而得《史记》。 而《秦记》是在周史的基础上修史。而周史是在殷商所载的史料基础上修史。夏朝的历史来源于商朝的记载,并非司马迁后记。

秦汉时少习山下的县都是几千人 (王帼聲配图)


编辑:校对:王  羿


  敦煌博物馆王国伟爨书展品(武关道发现记局部)

再次声明: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难堪。

温馨提示:如文中观点表述有混淆,请以《秦汉雒史》原著为准。欢迎转载、引用我院院士作品学术观点。但,请注明出处。以免侵权。               商洛市古文化研究院


往期回顾:
1.商洛商探源
2.少习武关地望新考
3.宰相“杨炎负义”典故
4.国博中的西周商洛人
5.周星教授带博士生考察商洛新发现的“故武关”
6.少习武关地望新发现
7.商洛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8.秦朝上雒丞印下迷失的商洛界河游记
9.商洛破译——士山盘“仲国”补义
10.秦“上雒丞印”的科学依据
11.二重证据浅论
12.商洛地方古史文化的若干问题
13.秦封泥与商洛古史
14.三伏天游上洛
15.古城墓葬文物“哄抢”及被盗的思考
16.西安近年封泥除土地调查
17.洛间论(上)
18.洛间论(中)
19.温庭筠笔下的“茅店”在哪里
20.旅游宝典:300年前商於古道是这样的)清.商州赋(之一)
21.旅游宝典:大清商於古道两城池五关隘是这个样   清.商州赋(之二)
22.(旅游宝典:大清商於古道吃的什么飞禽走兽)清.《商州赋》之三)
23.王子朝遗部笔下的两条神河 《洛 间 论》下
24.(旅游宝典:)商鞅敲的那扇门  清.《商州赋》(之四)
25.(旅游宝典:清.《商州赋》译注长序
26.七律:《重游六百里》 (藏头诗)
27.解读商洛五次微信的秘密
28.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一)
29.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二)
30.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三)
31.古丝绸之路内关与边关考游记 (之四)
32.青    烟
33.兰露序
34.兰 露  (商洛兰)
35.古商雒
36.皇城南门的泥印
37.夜村发现双龙古城碑
38.秦封泥“商丞之印”图论
39.《秦汉史少习山下拾遗》秦朝上雒县治的发现(书版)
40.疫间商洛考
41.封泥说
41、洛间口被抓的放牛老头
42、青铜器下的商与密
43、秦楚界河
44、《水经注.丹水》凸释  (上)
45|《水经注.丹水》凸释  (下)
46、朝秦暮楚
47、那条是王道
48、司马起丰(典故影视脚本)
49、楚水
50、秦岭之名论
51峣关葛牌乎?
52、南城子 北城子
53武关道(秦
54、丹鱼之名
55、丹水之名
56.可能是史学界2020一次伟大的发现(秦驰武关道今商於古道的发现)
57秦楚大道
58、少习之名
59、武关(秦汉)
60、商於(论)
61、为秦始皇修的一座高桥
62、为什么说少习武关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起点
63、焚书坑儒与《左传》中的上雒
64、浅论商洛敦煌文化交流书法巡展与历史考古
65、《岳麓秦简肆》中的襄武、上雒、商、函谷关
66、《观览岳麓秦简(四)上雒商》
67、《上雒县治史》

68、秦四关(秦简图秦前为什么没有“秦岭”的名字

69秦四关(秦简图)

70十二幅图解秦简上雒关与汉中

71、少习山

72、少习山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用文字与山形命名的地标

73、秦侨下寻秦

74、武关

75、蓝田商洛人都高兴的文旅发现(峣关)图

76、《岳麓秦简(肆)》上雒关外的“雒汉”路经

77。古秦岭

78、古秦岭考游时的党课 (实记小小说连载1)

79、古秦岭考游时的党课 (实记小小说连载2)

80、洛阳与雒阳之名

81、“浅谈上洛郡县”文中的秦前上洛

82、秦史记载的更改黄河之名

83、洛阳与商洛之雒

84、秦始皇被冤排儒两千年的史证

85、史记《左氏春秋》有周秦两版本的依据

86、康熙字典“雒”误注

87、《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几个问题(之一)

88、商鞅的封地与此商的出处探析

89.  今本左传不是秦禁书的依据(《浙大楚简》左传与《清华简》相关的  几个问题)(之二)

90.   王国伟著《秦汉雒史》概述

91.《系年》秦“守坟墓” 与秦获九鼎周守“冢岭”的报复

92. 商洛秘史的古石碑

93. 洛南秦宫  亦是全国唯一可考的轩辕帝斋宫

94.文物与《秦记》下的商鞅封地商(县)

95.为商於古道之”商於“的命名说一句话

96.《史记》中《秦记》属性解码的意义

97、《左传》《史记》纪传体秦新朝属性的发现,颠覆了秦史政治的核心性质

98、《左传》《史记》“秦记”秦新朝属性的十二个提要

99、《史记》纪传体应来自于《秦记》

100、颠覆历史的言论--纪传体中的《周本纪》是秦记的主要承接点

101、《史记》沿用汉初史记的秘密

102、秦始皇本纪、世家、列传秦新朝、秦记属性的举例

103、五尺“道”文化对爨体书法隶变起止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