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托斯·杜蒙的“14bis”飞行器与人类早期飞行探索

 胡侃杂史 2023-04-21 发布于黑龙江

讲了三期海湾,中间插播一段其他故事。换换内容,让大家耳目一新。

人类早期飞行探索者有很多,但是能走正确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因为走错了方向导致最终没能成功。即使你选择了正确路线,距离成功依然很遥远。桑托斯·杜蒙就是一位,徘徊于成功大门前的飞行先驱。

1906年9月13日,即丹麦人雅各布·埃勒哈默(Jacob Ellehammer),所制造的飞机第一次跳跃的第二天,由居住在法国的巴西发明家桑托斯·杜蒙(Alberto Santos-Dumont)建造并亲自测试“14 bis”第一次在巴黎起飞。乍一看,似乎两人有着惊人的巧合。但正如他们所说,建造一架比空气重的飞机的想法已经成熟。

在测试的第一天,“14 bis”进行了只有7米长和70厘米高的短跳。但是,正如他们所说,冲破麻烦是开始。两个月后,桑托斯-杜蒙在同一台仪器上跑了220米的距离,上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2米高度,远超艾勒哈默的成绩。

真实的“14bis”飞机图纸,带有桑托斯·杜蒙特(Santos Dumont)的母语葡萄牙语的说明文字。

这架飞机是按照“鸭式”的方案制造的,也就是说,尾翼放在机翼前面,推进式螺旋桨与发动机安装在后面。尾翼类似于箱形风筝,同时是一个双翼稳定器,一个双龙骨,高度和方向舵。它是由一个杠杆和一个类似于自行车车轮的方向盘驱动的。操纵杆上下转动“盒子”,舵手向右向左转动。

第一次跳跃后的“14 bis”,让在场的观众欣喜若狂。

有趣的是,在第一次独立跳跃之前,这架飞机进行了几次“飞行”,被悬挂在一根长长的电缆上,并被一头驴拖着。在这些“飞行”中,桑托斯·杜蒙检查了控件的结构。然后他又飞了几次,这是挂在气球下完成。

分解状态下的 14bis(机身前部鸭翼已经被拆掉,这样缩短了长度,方便于运输。)14bis当时正被一辆手推车上从车间运到机场。当时,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家伙”吸引了很多好奇的人。他们在飞机左右围观或是跟随。

14bis直到11 月初,发明者最终确定了这一结构,并在世界上首次为其配备了副翼。这些控制表面铰接在上下机翼之间,并随着杠杆的移动而旋转。

1906 年 10 月 23 日起飞前,桑托斯·杜蒙在飞机驾驶舱内。但当时尚未安装副翼。

11月12日,等待好天气出现,桑托斯·杜蒙四次升空,每次升空逐渐增加距离,直至超过200米。由于场地的大小的限制,不允许飞得更远。同时,飞行员不敢180度转弯,生怕方向舵的效能不足,导致飞机坠毁。

根据11月飞行的结果,桑托斯-杜蒙得出结论,“14 bis”没有前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进它。很快,他着手开发一种完全不同的飞行器,它更轻、更紧凑,并且根据带有牵引螺旋桨的单翼飞机方案制造。这架名为"豆娘"(Demoiselle)单翼新飞机于 1907 年 11 月 17 日首次起飞,并展示了更高的飞行性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