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前宜昌有家响当当的银楼'同震'

 宜昌石头书屋 2023-04-22 发布于湖北

望世毅 \ 文(三峡影像特约撰稿人)

在如今宜昌二马路与自立路(原乐善堂街)交汇处,有一座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三层洋楼,它历经战火的烽烟得以幸存,后又数次易主,开过酒楼,保险公司,影楼,酒吧,书吧不等,至今仍大致保留着当年的原型,这栋楼就是宜昌二三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同震银楼。

图片

民国时期宜昌城内街道

抗战前的宜昌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曾经相对繁华的时期,金融业及金银首饰业更处于鼎盛。宜昌金银首饰业始见于清光绪元年,即1875年。头脑灵活,具有强烈商业意识,敢于打拼,先知先觉的浙江人最早来到宜昌经营金银业,由浙江李姓商人率先在宜昌通惠路(今解放路)开设了“老天宝”金店,有员工10余人,经营金银饰品业务,生意颇为兴隆。此后,更多的浙江帮看到了地处沿江码头,川鄂咽喉宜昌的商机,他们纷纷来宜投资经商,同震银楼便是诞生于那时。

图片

宜昌同震银楼开张送给客人的纪念品肥皂盒

图片

1911年左右,上海同震银楼派员来到宜昌,他们在二马路和通惠路分别开设了“同震”,“丹凤”两家银楼分店,以前店后坊(作坊)的方式,经营金银饰品,由于款式新颖,工艺精细,深得顾客喜爱,一时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至那以后,宜昌的金银首饰业不断发展壮大,截止到1936年左右,宜昌金银首饰店就达到30多家,每天的黄金销售额,达到数百两之多,处于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宜昌金银首饰业之所以如此兴盛,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购买金银首饰者多为军阀权贵,豪门贵妇小姐,另一方面,由于时局动荡,货币贬值,老百姓把金银作为硬通货购买用于保值,如宜昌沦陷之前,为以防万一,宜昌老丹凤,老万年等几家大金店的存货,几乎销售一空。

图片

民国时期,位于二马路的浙江同震银楼(二马路与自立路交汇处

宜昌同震银楼,是当年宜昌最大的银楼之一,即使当今宜昌的金银店铺,也没有哪家能与之比肩。同震银楼当年的注册资金达到黄金8000两,白银2100两,而同期宜昌另一家规模较大的金店老万年的注册资金也只有6000两。在同震银楼的三层楼里,一楼用来作营业的店铺,二楼,三楼都是用于金银首饰加工制作的工场。据统计,在民国28年时,同震银楼就有员工16人,是宜昌银楼员工最多的店铺,而同期宜昌较大的金店“丹凤”,“老天宝”,“老万年”分别只有员工12人和10人。

图片

罗伯炎

研究过宜昌金融历史的人或许会知道,提到宜昌同震银楼,就绕不开一个叫罗伯炎的人,宜昌同震银楼股东,副经理。罗伯炎虽不是同震银楼的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但它却是一位知名的金银鉴定行家。罗伯炎生于1910年,浙江上虞人,他出生的地方,介于宁波和绍兴之间,历史上曾归宁波管辖,现属浙江绍兴。罗伯炎老家,并非富贵之人,家中田地产全无,只有祖上留下的几间房屋。但浙江由于地少人多,加之浙江人地处沿海,具有商业头脑,敢闯敢试,罗氏家族的人很早就离开故土,投身商海,罗伯炎的上辈们,是属于开埠以后,很早就来到内陆从商或在外国人商行做事的人。

图片

民国初年,罗伯炎的一位堂伯父,是宜昌怡和洋行的买办,由于这层关系,罗伯炎的父亲,叔叔等先后被堂伯父介绍进入洋行。罗伯炎的父亲罗守和先在沙市怡和洋行做账房,1922年后,又进入宜昌三北轮船公司堆栈做会计,罗伯炎的叔叔则在宜昌怡和洋行做账房。罗伯炎15岁之前,一直在家乡读小学,1925年,由其叔父带领来到宜昌,由于叔父同时也是宜昌丹凤银楼的股东,因此便把罗伯炎介绍进入丹凤银楼当学徒,三年学徒满期后,罗伯炎就正式当上了丹凤银楼的店员。从1925年进入丹凤银楼当学徒,罗伯炎在丹凤银楼一直干到了1937年。后来由于丹凤银楼为经营问题,股东们意见不合,难以继续经营下去,便把丹凤银楼卖给了同震银楼,罗伯炎则进入同震银楼继续当店员,此时,罗伯炎在金银首饰行业已从商了10几年,他不仅对金银首饰行业的经营管理具有了一定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一套金银鉴定的技术,这成为他以后进入银行系统的绝活。

图片

民国时期,年轻的罗伯炎在宜昌留影

1937年,时任同震银楼经理应仕峰病逝,由陈良卿接任经理。由于此时罗伯炎已经是同震银楼的重要业务骨干,经宜昌宜顺泰五金号老板刘声远举荐,陈良卿同意提升罗伯炎担任同震银楼副经理,并成为同震银楼股东之一,至此,罗伯炎登上了他金银人生的巅峰。作为副经理,罗伯炎主要负责银楼的工坊内部管理和质量把关工作,他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严格把关,使银楼出品的金银首饰质量上乘,为银楼赢得了良好的声誉。那时的宜昌,百姓就业机会不多,能在洋行,金店等部门做事,实属上等职业,因此当时罗氏家族在宜昌颇为风光。

图片

1940年6月,日军攻打宜昌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底,国民政府为了抗战提升军力,宣布对黄金买卖实行封锁,禁止私人流通,宜昌随之行动,除老万年金店以官方名义收购黄金,提炼成十足金条后,送交到宜昌的中央银行,其余金店银楼库房一律查封,账目一律查存,同震银楼自然也难逃此劫,不得不关门。同震银楼经理陈良卿随即宣布银楼停业,并对股东们分发了经营红利及遣散费,对员工则发放了遣散费,随后,陈良卿携资金离开宜昌前往重庆另谋业务,同震银楼善后未尽事宜,交由副经理罗伯炎处理。

图片

同震银楼金银饰品

但此时员工们则向罗伯炎提出异议,员工们表示,银楼这么多年盈利颇丰,员工都非常辛苦,还开有夜班,加班加点更是经常之事,因此员工不应只发放遣散费,也应享受相应比例的分红待遇。然此时经理已走,罗伯炎已无力解决这一问题,而员工们反响强烈,矛盾突出,一度甚至惊动了报界,将此事作新闻报道。随着日军已逼近宜昌,沦陷在即,人们逃命要紧,同震银楼的劳资纠纷才不了了之。罗伯炎在拿到红利和遣散费3000元后,离开了同震银楼,从此走上了另一条坎坷的从商之路。

图片

由于金银行业政府禁止私人经营,罗伯炎暂时无法进入金银首饰行业,于是他用补偿他的3000元钱,做起了五金生意,他进了约2000多元的货,存放在三北轮船公司堆栈仓库里。1938年日本飞机首次轰炸了宜昌,接下来更是密集轰炸,宜昌成为抗战以来,遭遇日机轰炸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给宜昌的城市建筑和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破坏。

图片

1940年,宜昌沦陷。罗伯炎一家来不及随逃难的人群逃出宜昌,他们被日军驱赶到城内集中的所谓难民区居住,他那存放在三北轮船公司仓库的2000多元货物,自然也都打了水漂。那时的难民区,生活十分困苦,老百姓更不敢得病,因为日军害怕传染病,看见谁要是病了,不问青红皂白都扔进火里烧死,所以老百姓看见日军来了,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装成没病的样子。在难民区,罗伯炎曾被日军抓去做苦工,后来有人知道他有金银鉴定的技术,便推荐他到日伪的金融机构做事,但遭到罗伯炎一口拒绝,罗伯炎私下对家人说,就是再穷再苦,也绝不给日本人做事,绝不当遗臭万年的汉奸,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骨气。罗伯炎一家在难民区呆了一年多时间,1941年二月的一个夜晚,罗伯炎一家冒着生命危险由黄家河偷偷渡江到江南,那时,江南尚属国军防守,在经过军人严格盘查后,通过多处国军关卡,一路冒雨步行,用10余天时间到达了三斗坪,逃离了沦陷区。在三斗坪,罗伯炎靠朋友资助,一家人乘船来到了重庆。

图片

在重庆,罗伯炎与他人合伙,在四川泸州开了家五金电料商店,但由于正处战难时期,加之本金不足,客商又托欠货款,五金商店也很难正常经营下去,于是,罗伯炎干脆单干,自己跑起了行商。他从重庆进香烟百货等货物,运往湖北老河口,赚点差价,这样往返跑了两三趟行商,小有获利。1943年,罗伯炎经朋友介绍,再次进入金银行业,他来到位于重庆林森路的宝丰银楼当店员,再次干起了老本行,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图片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来逃离宜昌的金银首饰商人,纷纷返回宜昌。此时的宜昌,经历战火的摧残,昔日繁华的码头城市已是到处断壁残垣,一片破败。当年经营金银首饰的宜昌本帮中小商人,逃难时很多都在宜昌的三茅两坪,他们最先返回宜昌,也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先重新开起了金店银楼。那时没有商标保护之说,更没有商标法,谁过去的牌子响,就挂什么牌子,于是同震,老万年等过去浙江帮创立的品牌商号被重新竖起,然此同震已非彼同震,此老万年已非彼老万年,等浙江帮返回宜昌,才发现今非昔比,过去由浙江帮一统天下的金银首饰业,很多已由宜昌本帮取代。

图片

1946年3月,罗伯炎由重庆返回宜昌,随即与吕炳章等人合伙,开起了宜昌老凤祥银楼,罗伯炎以10两黄金入股,并兼任银楼会计,准备在老本行上大干一场。然宜昌的金银市场已时过境迁,时局动荡,法币贬值,银楼经营出现亏损,只好关门,于是,罗伯炎再次单干跑起了行商。他向人借了高利贷,上跑重庆做土产生意,又南下广州,甚至香港进服装,手表,钢笔等货物,但由于本金不足,加之借来的高利贷的盘剥,生意却盈利甚微,从1947年到1949年,罗伯炎跑行商很是不顺,手中的一点小本钱,经几次亏损,已折损过半,有一时间,罗伯炎甚至变卖了家中原来的两套西装和家人的一个小戒指,筹钱和人合伙在宜昌伍家岗炒花生,做起了花生批发生意。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宜昌解放。战争和动荡不安的时局,使得曾经踌躇满志,曾在金银商海中小有成就的罗伯炎,竟然完全失业在家,靠变卖家物渡日。

图片

1949年7月宜昌解放

宜昌解放后, 新生的人民政权组建了自己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但建国伊始,严重缺乏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能进行金银鉴定的技术人员。这时,有人想起了失业在家的罗伯炎,一位曾在同震银楼干过名叫虞和道的人很了解罗伯炎金银鉴定的能力,他向宜昌人民银行介绍推荐了罗伯炎,而这正是当时银行迫切需要的技术人员。1951年,罗伯炎顺利的进入了人民银行,完成了他从旧时代的一名坎坷商人,向新中国银行干部的华丽转身。至此,罗伯炎结束了旧中国战乱,动荡不安和颠沛流离的经商生涯,走上了新中国稳定的新生活之路。

图片

1951年为抗美援朝送衣物

建国初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库空虚,1950年的抗美援朝,以及1953年开始的大规模国内经济建设,都需要大笔的资金。为充实国库,当时没收官僚,地主阶级以及从民间收兑的大批金银,需要专业的技术鉴定。宜昌人民银行分管着九县一市的银行业务,各县银行收兑的金银都要汇总到中心支行进行检验鉴定,因而工作任务极其繁重。当时的金银鉴定,不像现在,有专业的仪器检测,金银鉴定完全靠人工,凭经验。罗伯炎通过眼看,耳听,用试金石磨砺,用硝强水腐蚀等土法,进行金银成色,含量的鉴定,工作非常辛苦。在用试金石磨试黄金时,会散落一些金粉,少量黄金不足为计,但大批量的磨损,散落的金粉将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为节约黄金,罗伯炎把这些散落的金粉都小心的收集起来,然后制作成金条,为银行增加了一笔不小的黄金收入。

图片

位于二马路的浙江同震金铺(2018年悠游天下摄

罗伯炎是当时银行唯一能进行金银准确鉴定的技术人员,因而受到银行领导的特别重视。罗伯炎虽然从15岁就来到宜昌,但几十年来却乡音未改,他那一口浓郁的浙江话,让很多内陆人难以听懂,这严重影响到他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银行领导专门引进了一名能听懂浙江话的上海人进入银行工作,让他成为罗伯炎的助手。对罗伯炎的家庭生活,银行也给与了格外关照,他的薪水收入和科长差不多,组织上并安排人事部门介绍他待业在家的妻子到幼儿园工作,以减轻他的生活负担。他一家住的房子,都是和行长一样大。1961年,罗伯炎因病离世,走完了他51年的商业跌宕人生。

图片

宜昌二马路(2019年悠游天下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