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浪漫之魂 卢梭传(上)

 书虫小记 2023-04-22 发布于北京

一个出身贫寒,从未见过自己的母亲,不久又被父亲遗弃的人,身染一种痛苦的不可告人疾病的人,在陌生的城市和敌对的信仰中,流浪了十二年,被社会和文明所排斥。

他以反对伏尔泰、狄德罗和理性时代狂飙为己任,而被视为危险反叛分子,被看作神经失常、图谋不轨,为人驱逐、流离失所,在他一生中最后几个月里,才能亲见最反对他的人,对他所表示的崇敬。

此人在理性主义狂飙的时代里,反对理性而呼唤人类最质朴的情感;在功利主义时代里,呼唤来自宗教的道德良心,他批判时代的一切,批判自我的一切

而在此人死后,竟然能远胜伏尔泰,使宗教复活,使教育改变形态,提振法国国民士气,激发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进而影响到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席勒和歌德的戏剧与小说,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乃至卡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

这就是让·雅克·卢梭,18世纪的思想家中,对现代世界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一个人。

这是一个始终在巨大矛盾和痛苦中挣扎扭曲的灵魂。由于这个灵魂决绝地关注着内在的感受和真实的情感,对于情感本身可能导致的矛盾与自我分裂的客观后果丝毫不与考虑,也不在乎

他活着的时候,只是想做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人本来就是矛盾和分裂的人。他以仅仅属于他的方式经历了生活并超越了生活,从未想到自己会成为后世的伟人。与人类历史上所有圣人一样,他只对自己的内心负责,他所有弱点、忧郁、疯狂、焦虑,都恰恰表现了他灵魂的真诚

赵林教授这本传记,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平,第二部分则是对卢梭的思想解读。

题外话,敝号今年已经随笔了赵林教授的西学三书,值得大家一观:《走向理性》、《告别洪荒》、《天国之门》。可以系统地一观西欧思维方式及思想何以起源、成型,乃至走出世界偏远一地扩展到全球的。

第一部分 生平

卢梭于1712629日出生于日内瓦一个新教徒家庭。原本可以有一个非常幸福的童年和家庭,虽然母亲因为生他而去世,但作为钟表匠的父亲对他钟爱有加。父亲伊萨克·卢梭不仅手艺精湛,而且酷爱阅读,致力于培养卢梭的阅读兴趣,7岁卢梭就已经把家里的藏书都读完了。要命的是,父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把这一点也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卢梭。

十岁时,父亲因为一场官司而被迫离家出走。卢梭此后就寄居在了亲戚家,1725年他随舅舅开始学习法律,但生性不喜条理性的他本能地厌恶法律,于是只好从事他父亲的老手艺——跟着一位钟表匠当学徒。

谁知,他跟上了一个品质恶劣的师傅,这个师傅教会了他贪婪、撒谎和偷窃。自十四岁开始,偷窃就成了卢梭不可抗拒的一种诱惑——偷窃的感觉好。这真是从书香门第一下子坠入了市井肉案。由是,浪漫多情而又怯懦内向就成了青年时期卢梭的典型性格特征。

边干学徒边读书的卢梭,终于在1728年十六岁的这一天,厌恶了日内瓦的工匠生活,很偶然的一次郊游,让他突然决定离群流浪。自此一去不返。

流浪途中遇到好心的神甫彭维尔,彭维尔惊叹这个少年的才华,写信把他介绍给了安纳西的贵妇华伦夫人。在华伦夫人屋后的花园小径上,哆哆嗦嗦的少年把介绍信交给了明艳动人的华伦夫人,由是决定了卢梭的命运。

两百多年后的1928年,华伦夫人故居的这个花园被保护了起来,成为那段邂逅的遗迹。

华伦夫人把卢梭介绍去都灵上天主教的教养院,继续学业。自1728年到1731年有三年时间,卢梭就依靠教会捐赠的资金生活,在意大利、瑞士和法国三角地带的各个城市间游历,直到1732年回到了尚贝里华伦夫人家中。

从此,青年卢梭就到了华伦夫人保护名下,自由地研习哲学、神学、文学和音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和华伦夫人发展为情人关系,既给他带来了沉重的负罪感,也给他后来的论敌们提供了道德败坏的把柄。

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当时华伦夫人还有一个小情人阿奈,三个人居然能保持非常和谐而亲密的友谊。卢梭和阿奈之间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言行甚至念头,以至于阿奈后来因病去世,卢梭失去好友而悲伤不已,也是大病一场。

卢梭三十岁之后,华伦夫人移情别恋,两人的关系冷落下来,心灰意冷的卢梭变卖了自己的书籍,于17427月离开了尚贝里,只身到了巴黎。

十二年之后,已在巴黎名声显赫的卢梭回到尚贝里探访华伦夫人,惊讶地发现当年光彩照人的贵妇已经变成了一个老态龙钟、一贫如洗的老妪。卢梭提出要赡养她时,她婉言谢绝了。华伦夫人后来在贫病交加中孤独去世。

卢梭到了巴黎后的第一仗,是把自己发明的简易记谱法拿到了艺术科学院去申报奖项。艺术科学院给了他奖励,仅仅是鼓励而已,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在他懊丧之余,一名叫卡斯泰尔的神父给了他一个建议——到巴黎的贵族太太们的沙龙里去试试,在巴黎,什么事都得靠女人才做得起来

卢梭通过刚刚结识的几位知名朋友如孔狄亚克介绍认识了几个贵妇,贵妇们还真管用,把他顺带着就推荐为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秘书!虽然在威尼斯过着优越的生活,但无聊的政务往来,职场上的争斗,以及看到的各种不公,让卢梭在精神上很受压抑。不久,他就主动辞掉了这份优厚的工作,回到了巴黎。

回到巴黎没有多久,就在他寓居的圣康坦旅馆,遇到了女佣人黛莱斯·勒·瓦瑟,两人迅速坠入情网。瓦瑟大字不识,也缺乏教养,但却淳朴真诚,反而让卢梭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两人实际上是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才正式结婚。而且由于当时卢梭生活窘困,不得不把生下来的孩子一个个都送进育婴堂抚养——这件事成为后来他的论敌们攻击他最重要的道德把柄。

不久,他创作的歌剧《风流诗神》得到了黎希留公爵的欣赏,黎希留公爵把他推介给了当时已经大名鼎鼎的伏尔泰,为伏尔泰担任修改剧本歌词的工作。在这个阶段,他先后结识了同为年轻人的狄德罗和大朗贝尔,这两位都是后来百科全书派的首脑人物,也是理性主义的鼓吹手。

当时的狄德罗可谓锋芒毕露,因为讽刺当局的《论盲人书简》被路易十四亲自下令逮捕入狱。卢梭得知之后,焦急万分,想尽一切可能的找人要把狄德罗捞出来,结果也只得到了可以让他去探监的待遇。

17497月,三十七岁的卢梭去监狱探望狄德罗,在路边买了本《法兰西水星》杂志,无意中在里面看到了第戎学院的征文广告——《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卢梭瞬间感到身体被一千道光芒给刺穿了一般,大量的想法和论证如潮水般涌现到他的意识层面。由于思想的爆发造成的激动,他干脆倒在路边树下——如同看到了另一个宇宙,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如同自己肉身一样长期游荡的思绪,终于凝聚在一个闪光的焦点上

这个论题,连同他的思绪,与他的率真本性与惊人的精神力量,完美地结合到了一起。这个论题对于他而言,就是那个撬动地球的支点,他郁积已久的愤懑和痛苦,突然间找到了一个裂缝爆发出来,由此发动了历史上对所谓人类文明最具震撼力的一击

在这篇征文中,卢梭指出科学和艺术就是束缚人类枷锁之上的花冠,窒息了人类自有的自由情操,陶醉于被奴役的状态。没有科学和艺术渲染的天性是最本真的,本着天然的情感和天性来行动,也是最人性的。

17世纪以来,科学理性精神以及科学技术,在18世纪的法国提升了欧洲人气质的古典艺术,已经成为人所皆知的不可撼动的真理和生活方式。

不论是皇宫贵族,还是知识分子,还是街巷小民,对科学主义无不顶礼膜拜,对古典艺术无不趋之若鹜。可偏偏冒出来一个瑞士流浪汉,说,正是这一切导致了人类的腐化和没落,导致了精神的堕落和空虚,要打碎这一切精致的幻象!

德行本身就是灵魂的朴素的最高科学,在感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就可以了。——这几乎就是两百年前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所启动的改革的回响。卢梭拿起同样的武器,用于打击科学和艺术

这篇惊世骇俗的文章让卢梭暴得大名。也恰恰说明了路易十五治下还相对开放的舆论氛围。路易十五甚至提出了要赐予卢梭一笔年金,结果却被卢梭高傲地拒绝了——他以此行动来表明自己对自己提出观点的坚定立场——接受权贵的年金,也就接受了一副精神枷锁。

1753年,第戎学院再次发布征文——《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不说其他,光是能有这样的问题意识,就说明当时法国思想界的开放和宽容——在太阳王路易十四治下,已经成为欧洲大陆霸主的法国,当时正如日中天,他们的国家研究机构却没有提出诸如“法国模式何以如此成功”、“太阳王的经济思想”等类似的正能量的论题,真是奇怪哈。

卢梭看到这个题目,也如获至宝——他正要溯源人的自然本性,把由于时代的推移和歪曲自然人性的种种事物进展而造成的人性扭曲,要揭示给大家。通过对人为的人和自然的人的对比,要指出人类的苦难就来源于人类所谓的文明进化。这种视角让他和轴心时代的先知们一样,探寻所有的成见和谬误——众生的苦难都来源于众生自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