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有诗书气自华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4-22 发布于陕西

.

北京日报2023年4月22日



  编者的话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阅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热爱阅读的孩子,会拥有更宽广的视野、更高尚的品格和更优雅的气质。让我们在最美的四月天,一起读书吧!

  如水之诗,滋润中华

  丰台二中高二(6)班 郭君涵

  江水滔滔,灌溉着中华大地。如水之诗,滋润着中华儿女。

  古诗词,是化解愁绪的美酒。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每每遇到困境,诗词便在我们脑海中不断回响。诗人的感悟与眼界,总能帮我们排解心中的愁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爱而不能及,实乃古往今来之常事。“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景色纵然美好,思乡之情却千古如一。即便才学堪比苏子瞻,人生之路也难免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优美的诗词,如一瓢美酒,将我们心中的苦闷卷携而去,只留下阵阵醇香。

  古诗词,是点拨世间真理的妙笔。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无不让人对世间万物产生思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阐释了新事物必定取代旧事物的发展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阐释了万事万物总是有所关联的观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阐释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的道理。纵观古今,我们所探讨的哲思似乎早就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古诗词中。

  古诗词,是滋润赤子之心的点点春雨。古人的爱国之心,浸润诗词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词中那爱国爱家、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如无声细雨感化着中华儿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更多地修习古诗词,去品读诗词中的家园,去延续赤子的血脉。

  无色的美酒,涌入文化之江;无形的妙笔,增添文化之色;无声的春雨,滋润文化之本。中华文化如滔滔江水,古诗词只是其中的一条支流,它汩汩流淌,滋润中华。指导教师 陈维贤

  我的书香时光

  昌平区阳坊学校初一(2)班 王士博

  郁闷时,书是开解的良药;开怀时,书是畅聊的知己;成长时,书是忠诚的伙伴。

  我与书籍的缘分,最早要从妈妈十月怀胎时说起。按照她的说法,她怀胎四月时,我在她肚子里淘气,但只要她开始听书或朗读书籍,我便能安静下来。我出生后,家里人为保持我对书的喜爱,设定了每日阅读时间,全家一起读书。十余年过去,这个习惯为我铺设了一段长而满的书香时光,让我足以遨游书海,尽享书趣。

  小时候,热爱探索的我最爱去书中漫游世界:跟随格列佛一起周游列国,看爱丽丝如何进入兔子洞,听阿龙纳斯教授讲述在海底的惊险历程……那些妙趣横生的语言,常让我捧腹大笑,读完又觉得韵味深长。

  有段时间,我读书后总希望将书中内容全部记住,否则就感觉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但往往自以为已经熟记,等到行文时想要引用一二,却发现脑海里的记忆根本无法凑成完整的语句。我的焦虑被长辈们看在眼里,他们告诉我:“爱读书的人很多,但大家读书的目的各有不同。如果你仅仅想要把书中内容记住,只需死记硬背就好。但如果你想享受阅读的快乐,或是一段时期的成长,那记不记得住就随缘,大不了之后再熟读几次。你会发现,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恍然大悟,便渐渐放下执念。

  《康震古诗词》是我百看不厌的书。最初知道这本书是小学语文老师推荐的。书中对诗词的讲解深入浅出,令我受益匪浅。业余生活中,我常与长辈们玩飞花令的游戏,享受娱乐的同时,加深了诗词记忆,还提升了与家人的情感,可谓一举多得。

  我的书香时光,就像一棵不断成长的小树,一圈圈刻画着年轮。那些阅读的日子,是永存心间的幸福记忆。指导教师 张华

  遇见《诗经》

  文汇中学初二(13)班 梁宝月

  翻开《诗经》,回溯诗歌源头,那古朴热诚的精神力量,如一袭醉人的春风,送来了两千五百年前的种种美好。

  《诗经》,美好在“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真诚情义。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先秦时的君子虽生活在荒乱的世界,却修身自持,活得有情有义。正是这种“永以为好也”的心心相印,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千百年来,历史变迁,但这种情义和良善仍在中国人的心底,使今日之你我,哪怕身处困境,也不忘珍重彼此,守望相助。

  《诗经》,美好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烂漫情愫。桃花朵朵艳丽娇嫩,馨香阵阵浓郁醉人。美丽的女子要出嫁了,她施了红妆,艳若春桃,迎接生命中重要的蜕变。“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歌没有强调热闹喜庆的钟鼓典礼,没有宣扬矢志不渝的爱情誓言,只是描绘灼灼桃林的明艳灿烂,吟出对往后余生的祝愿和期许。细细品读,喜庆的氛围、浪漫真诚的祝福,充溢在字里行间。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最小的单位,承载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爱与归宿,承载着个体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追求。

  《诗经》,美好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德行。淇水河畔,翠竹挺立修长,有翩翩君子,像雕琢美玉一般日日修身养德,这样的君子,见了又怎能轻易忘记?究竟何为君子,历代典籍中不乏论述,而《诗经》中的君子,外表温文尔雅,重视修身养性,处事进退有度。这样内外兼修的立体形象,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审美享受。

  当然,《诗经》所展现的,不仅有各种浪漫美好的故事,还有对沧桑世事的感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是底层劳动者对剥削者的痛恨和嘲骂;“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对知音难觅的遗憾感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在忠告世人珍惜和平,珍惜当下。《诗经》展现了先秦时代老百姓真实朴素的生活样貌,用质朴有力的歌吟,表达出劳动人民千百年不变的真情与愿望。

  《诗经》中的千般美好,早已化作一束束光,照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每一代中国人心中最珍重、最质朴的慰藉。指导教师 孙静

  图书馆里的美好时光

  人大附中分校初一(1)班 麻悦琳

  “腹有诗书气自华。”初中刚开始,母亲便常常这般教导我,于是周末稍有空闲的时间,我便给了阅读。

  坐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吹着惬意的空调,看着灿烂的阳光给书架镀上一层金色的纹路,我心中感到无限宁静与平和。选中一本《神秘岛》,上面陈旧的烫金字直逼我眼,若有若无的书香溢出纸页。

  “一只热气球,像被龙卷风带到水柱上的皮球一样,卷进了一股气流的漩涡中……”很快,那些比指尖还小的字,在大脑中编织出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白浪滔天的大海,怒吼的狂风,旋转的热气球……我被紧张精彩的情节牢牢吸引,屏息凝气地翻动书页,好像稍不留意,书中人物脆弱的生命就会断送在我的翻页中似的。

  不知不觉,阳光已轻轻跃到书页上。在这安静的空间里,阳光的跳跃似乎都是有声音的。淡金色的光芒恰好晕染在我方才读到的地方——史密斯等人费尽千辛万苦从花岗岩里得到的火种,就这样在雨水的冲刷下熄灭了。书里,主人公们在荒岛上遭遇了绝望与恐惧;书外,我在图书馆里享受着午后最美好的时光。

  我急于知道结局,视线在书页上飞快地来回移动。三十分钟,五十分钟,一个小时……阳光慢慢从书上移动到墙上,最后从墙上消失。暮色如黛青色的油画纸在苍穹上缓缓铺开,令此刻的图书馆显得愈发静美。厚重的书页只翻完三分之二,那个帮助主角的神秘人究竟是谁?我一口气把整本书读完,如释重负地合上书,心中感到十分满足。

  点点星光绣上了黛蓝色的夜幕,盏盏灯光照亮了回家的前路。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在家里上网阅读?我觉得,只有在安静的图书馆里阅读,才能真正饮到书籍的琼浆,看见跃上纸页的夕阳。在图书馆里,人的气质都变得不一样了。我很享受图书馆里的美好时光,你呢?指导教师 汪雯

  读书的收获

  朝阳外国语学校初二(6)班 刘颂禾

  我从小喜欢读书,读的书也很多:中国名著我喜欢《三国》《水浒》,外国名著我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漫画我爱看《丁丁历险记》,史书则喜爱《史记》,科幻类的我常常翻看《三体》,而《诗经》和《唐诗三百首》则是我吟诵的最好教材。

  书是我的精神导师,也是至交好友。它带我战胜愚昧,克服困难,帮我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鼓励我勇敢前行。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读书带给我的收获真是数不胜数。

  不能出门旅游时,我读《丁丁历险记》。勇敢的记者丁丁与他的同伴为了发现更多的真相而游走于世界各地。白雪皑皑的雪山,广袤无垠的太空,酷热难耐的沙漠……这些平常难以见到的景色,纷纷呈现在我面前。我也知道了这个世界是缤纷多彩的,有美好也有丑陋,有正义也有邪恶,只有像丁丁这样拥有正义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顺利完成任务。

  当事情太难想要放弃时,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冒着严寒修建铁路、多次负伤,即便后来无法战斗,依然以笔为枪,用写作来支持战友们。他的勇敢坚毅让我感动,给我力量。

  闲暇时,我喜欢读《诗经》。学了《蒹葭》《关雎》后,那些美到极致的诗句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热烈与坦诚。那里有最深切的思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那里有最纯粹的表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里有最刻骨的相思:“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我爱读书,书是良师益友,是灵丹妙药,是我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让我们在最美的四月天,在世界读书日到来时,一起读书吧!

  我读名著

  “吃人”的等级社会

  ——论阿Q与孔乙己的悲剧

  北京中学高一(4)班 魏莱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森严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生活差异巨大。等级高的,被人敬畏、奉承;等级低的,被人鄙视、忽视。孔乙己与阿Q的悲剧,正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孔乙己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情能叫偷吗?”从中不难看出,孔乙己认为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的等级地位应该是高的,是受人尊敬的。但现实是,人们认为他只是一个拥有毫无意义的知识的废人。当时的人们只对社会地位抱有敬意,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登上仕途,才能获得社会地位,才能受人尊敬。对于科举考试失败的读书人,仍然处在社会最底层,遭人嫌弃。

  与孔乙己类似,阿Q被王胡打了之后,感到“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屈辱”。因为他认为王胡比自己身份低,被王胡之流殴打是被冒犯,是蒙受屈辱。因此,这时他的精神胜利法也失灵了,只好“呆在原地无所适从地站着”,丧失了编织故事的能力。但其实,在赵太爷这样的人看来,阿Q与王胡的等级地位没有什么差别。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习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每见到一个人,人们就会在心里评估一下对方的等级地位,并与自己的进行比较。如此,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等级优越感和阿谀奉承,形成了封建社会的麻木与无情。等级制度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一种剥削,体现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性。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