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南石头监狱遗址与海港检疫所旧址(南石头往事展览)

 访古游记 2023-04-22 发布于广东
南石头监狱遗址与海港检疫所旧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南石路28号地块与兴隆大街、南石西新二街,见证了两次鸦片战争、“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侵华日军使用细菌武器屠杀粤港难民等广州,乃至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2021年,南石头监狱遗址与海港检疫所旧址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南石头监狱遗址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头监狱遗址与海港检疫所旧址

南石头监狱遗址
海港检疫所旧址

市保碑

五六千年前,珠江入海口是一个巨大的海湾,今天的海珠区,还是一个个耸立在海湾的小岛。随着泥沙淤积,宝岗、赤岗、马岗顶、昌岗、燕子岗逐渐连成一片,被称为“河南”。海珠西南部,原有岩石裸露的残丘,故这里的小村得名“南石头”,后用来代指这一地区。至迟在汉代,该区域就有人类生活。自1950年起,已在此发掘汉墓及明清墓葬多座,考古成果在广州南汉二陵博物馆“南石头往事”展览中展出。

南石头往事展览
陶四耳展唇罐 西汉
海珠区广州造纸厂地块M2出土
广州造纸厂地块M2为西汉“凸”字形竖穴分室分层木椁墓。该墓西半部被现代建筑物破坏。墓道无存。墓室分上下两层。墓底无枕沟痕迹。墓底较平,墓壁较直。出土有陶、铜等质地器物共49件(套)。
灶(釜+甑)西汉

海珠区广州造纸厂地块M2出土

清乾隆、嘉庆后,沿珠江水道两岸逐步修建起南至虎门(相关阅读:虎门炮台旧址),北至广州城下的江防炮台群(相关阅读:白鹤岗炮台、大坡地炮台)。南石头村及江对岸的大黄滘由于中间的珠江水道较窄,且江中有岛,军事价值凸显,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清政府开始此修筑炮台,成为拱卫广州城的一座江防要塞。
大黄滘炮台群示意
经过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炮台屡毁屡建,并逐步增扩,至光绪十年(1884),构建起了由绥定(即车歪炮台,残存地面建筑)、镇南(遗址)、保安(无存)、永固(无存)诸台组成的中西混合式炮台防御体系。(相关阅读:广州车歪炮台)
镇南炮台遗址(部分)

2020年12月-2022年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海珠区南石路28号地块开展考古工作,清理出清代镇南炮台遗址,遗存包括灰砂围墙、房基和铁炮等。目前清理出灰砂墙基,长约302米、宽2.2-2.5米、残高 0.23-0.55米。

灰砂墙基
灰砂样本 清

壕沟遗址‍‍‍‍‍

在炮台遗址内,还出土道光二十三年(1843)铁炮一尊,长3.72米,炮口端外径57厘米、内径21.5厘米,炮体后端直径72厘米。炮身有铭文。另出土实心炮弹一枚。
铁炮
炮身铭文拓片
炮弹(铅质)清
清末,镇南炮台被废弃。民国二年(1913), 时任广东省城警察厅长陈景华为惩治轻罪犯人,在镇南炮台的故址上改建惩戒场(后称惩教场),因临近南石头村,故俗称“南石头监狱”。
《广州市市政报告会刊》(1923)之公安事项报告“惩戒场”节,记述了设立惩戒场的过程。

民国十一年(1922)6月16日,因陈炯明与孙中山先生政见不合,所部叛乱炮轰总统府(今中山纪念堂处)和观音山(今越秀山)粤秀楼。6月17日,孙中山先生命令海军各舰向珠江沿岸叛军发起攻击,大黄滘地区曾发生多次激战。战斗过程中,惩戒场建筑亦受损严重,后从民国十六年(1927)3月开始,历时4个多月,将原有建筑修复,并增建铁闸围墙等设施。

南石头监狱遗址考古工地示意图

建筑材料(YY砖)民国

建筑材料(筒瓦一组)民国

民国十六年(1927)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凌晨,广州戒严,反动军警四处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广州城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至4月20日,被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5000 多人。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广州市公安局之重要布告》报道(《新国华报》1927年4月16日)
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由于被捕人数太多,广州市区监狱空间不足,反动当局便用军舰将一大批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押送到市郊河南惩戒场关押。同年10月,时任广州市公安局长邓彦华呈报市政委员长林云陔,以“劝惩并用,教戒兼施”"为名,将“惩戒场”更名为“惩教场”。
《批公安局据称惩戒场改称惩教场由》(《市政公报补编》1927年10月6日)
据文献记载,惩教场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由围墙及环濠围合而成,北、西各有1个出入口,北口正对南石头村,西口通向珠江码头。
南石头监狱遗址航拍
1936年广东省会警察局惩教场平面图

惩教场分内外两区,外区为礼堂、办公室、会客室、警察工役宿舍等;内区为犯仓、工场、医务所、厨、厕、浴室、殓房等,计全场面积四十七亩有奇(约3.1万平方米)。其犯仓全部采用“井”字形楼,分四翼,东南、西、北,上下两层,各仓分配于楼上下,共304间,可容千人。

南石头监狱(惩教场)遗址
脚镣(铁质)民国
据《(民国十七年)广州市市政报告汇刊》,民国十六年(1927)7月至民国十七年(1928)6月,每月都有数百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被关押在南石头监狱,其中最高峰是民国十六年(1927)9月,达1017人。其中萧楚女、刘尔崧、熊雄、何耀全、邓培、李森、熊锐、沈春雨、谭其镜、陈复等一批知名共产党员在此英勇就义。 
萧楚女编《帝国主义讲授大纲》、《民族革命运动史大纲》、《国际主义与民族问题讲义大纲》
萧楚女(1893-1927),男,原名树烈,湖北武汉人。民国十一年(1922)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四年(1925)底,奉党组织指示到广州协助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民国十五年(1926)2月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专职教员,同年底调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相关阅读:广州黄埔军校旧址)。民国十六年(1927),萧楚女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并杀害于南石头监狱。
1927年《做什么》第二期(登载有毕磊四篇文章)
毕磊(1902-1927),号安石,又名椿萱,湖南长沙人。民国十一年(1922)入广东国立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广东大学,即今中山大学)学习。 民国十四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六年(1927)1月,鲁迅受聘为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和文学系主任(相关阅读:广州白云楼鲁迅故居),他遵照党的指示,在鲁迅和共产党之间起着沟通桥梁作用。4月15日在中山大学被捕,后被关押并杀害于南石头监狱。
1927年8月7日第五届农讲所学员谭作舟给父母亲的信
谭作舟(1903-1928),广东阳江人。民国十四年(1925)9月到广州农讲所第五届学习,期间加入了共产党。次年初,任中共阳江县党支部农民运动委员兼国民党阳江县党部执行委员。民国十六年(1927)4月15 日晚,在农运办事处开会时被捕。在阳江监狱拘留 19 天后,解往广州车歪炮台,后转押南石头监狱。次年9月5日牺牲于广州红花岗(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学生证章(左上)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同学录(右上)刘尔崧干部登记表(下)
刘尔崧(1899-1927),男,广东紫金人。民国七年(1918)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民国十年(1921)春参加广东共产主义小组,历任青年团广东区委书记、中共广东区委工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广东省工代会主席、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曾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民国十六年(1927)在广州被捕,关押并杀害于南石头监狱。
国民党中执委开除黄学增、梁本荣党籍文件
梁本荣(1899-1928),广东信宜人。民国十四年(1925)9月,到广州农讲所第五届学习,后回信宜县思贺乡筹备组织“广东省思贺特区农民协会”。 民国十五年(1926)3月7日,任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委员兼农民部长,在茂名、电白、信宜等县开展农运。民国十六年(1927)4月15日,在阳江县城的工会会议上演讲时被捕,5月3日被押解南石头监狱,后被转到观音山监狱。次年9月5日牺牲于广州黄花岗。
张肇志遗书(复印件)
张肇志(1906-1928),又名张绍志、张兆济,广东海丰人。民国十四年(1925)考进中山大学,任中大共青团支部书记。民国十六年(1927)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中山大学大肆搜捕革命同志,张肇志于当日便发动学生为难友捐款,夜间张贴标语、发传单,抗议反动派的暴行,呼吁社会人士营救被捕学生。不久被捕,囚禁于南石头监狱。次年2月11日牺牲。
唐震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复印件)
唐震(1904-1928),原名唐清镜,广东兴宁人。民国十三年(1924)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期间参加黄埔军校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民国十三年(1924)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亲自发展的党员之一。军校毕业后不久,任黄埔军校教导团独立营党代表。民国十四年至十五年(1925-1926 )参加东征、北伐战争。民国十六年(1927)因叛徒告密被捕,囚禁于南石头监狱。次年6月牺牲于广州红花岗。
海港检疫所旧址现存建筑示意
民国十五年(1926),国民政府收回海港检疫权自办。民国二十七年(1938)10月21日广州沦陷,海港检疫所被毁。民国三十年(1941),侵华日军与汪伪政府重设海港检疫所。民国三十年(1941)12月25日,香港沦陷,因香港人多地狭,粮、水资源短缺,日军施行“归乡政策”,逼迫大批难民或香港市民返回广州及广东其他地方。这便是“粤港难民”的由来。民国三十一年(1942)初,由于难民中出现霍乱症状,敌伪当局要求,从2月2日起,所有入口船舶均在南石头停泊二十四小时,由(伪)海港检疫所人员检疫正常后,始准登岸。南石头监狱被改成粤港难民收容所。目前尚存的四栋建筑,即为敌伪当局重设海港检疫所时保留至今的史迹,是日寇侵占广州的又一罪证。

海港检疫所旧址之一(兴隆大街44-1号)

兴隆大街44-1号为海港检疫所旧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建筑。该建筑平面呈“L”形,坐北朝南,二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原色外墙,外观简洁无装饰,南立面正门分为左右两个独立的双开门,前出门廊。门廊内顶上保存有日本建筑公司(浅野ヤメント株式会社)标志,是日本侵华的铁证。

海港检疫所旧址之一(兴隆大街44-1号)俯瞰

海港检疫所旧址之一(兴隆大街44-1号)门廊

日本建筑公司(浅野ヤメント株式会社)标志

据原驻广州侵华日军波字8604部队第一课细菌检索班成员丸山茂的证词,其所在的细菌战部队(即日军所谓“防疫给水部队”)在南石头难民收容所里通过向水井和粥内投放伤寒杆菌、沙门氏菌杀害了一大批来自香港的难民,发生时间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2月-5月。因此兴隆大街44-1号原文保名称为“侵华日军华南防疫给水部旧址”。但文物部门尚未发现有关细菌战的实物证据。

海港检疫所旧址之二(南石西新二街9号)

海港检疫所旧址之三(南石西新二街13号)

海港检疫所旧址之四(南石西新二街13号)

另据相关文献及当地村民回忆,敌伪当局起先在难民收容所内建设“化骨池”处理遇难者尸体,后由于尸体太多,便将惨死的难民遗体运到附近的邓岗(广州造纸厂职工宿舍一带)掩埋。以上证词得到了国民政府文件及考古发现的证实。据研究,在南石头难民收容所内的遇难者人数超过10万。

广州市警察局《为拟请将本局前南石头惩戒场内所存白骨转饬卫生局择地将之迁葬并纪为无名坟由》请示文件(1947年8月30日)

南石头难民收容所遗址在上世纪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曾挖出两个“化骨池”,池内还有大量人类遗骸,现该遗址已无存。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造纸厂职工宿舍楼的施工过程中,曾发现宽约50米,长约100米的“万人坑”,坑内人骨层层叠叠,堆积厚度在2米以上。当时由工人将遗骸直接捡拾后盛放于陶坛中,分别运到龙门(今属惠州)、增城和花都等地安葬。

难民遗骸

后考古部门曾对当年埋葬的少量尸骨进行了发掘,并邀请市疾控部门对遗骸进行检测,未发现致病细菌。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遗骸进行体质人类学分析,证实遗骸至少属于176个个体,且大多为青年和中年个体,少量老年个体,未发现婴幼儿及少年个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