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0年来,这群人守护着广州、守护着祖国的南大门!

 哈哈狮的信箱 2020-04-05

导读

今天,

全球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20万!

仅仅美国就30万。

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守护好我们的大门!

谁来守护我们的大门?

卫生防疫工作者们!

 世界防疫工作起始于600年前意大利!

 中国防疫工作起始于140多年前上海!

 广州的防疫工作起始于1911年!

110多年来,

他们守护者广州,

守护者祖国南大门…


1929年建立的广州市海港检疫所的隔离病医院。


广州防疫之起始


600

世界防疫工作

起始于600年前的意大利

卫生检疫事业的诞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十五世纪四十年代,欧洲大陆发生鼠疫大流行。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1423年意大利在威尼斯港,对来自欧洲各国的船舶,要求停泊港外隔离观察40天。

这是国际上卫生检疫的始创!

图为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时期戴着口罩的医疗护士。


140

中国防疫工作

起始于140年前的上海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的军舰、商船在我国领海、江河,横冲直撞,自由出入。

海运业的迅速发展,给疫病的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条件,也使中国检疫的创办,成为历史的必然。

1873年,暹罗、马来亚、新加坡、印尼等地发生霍乱流行。

为了预防霍乱的传入,我国在上海、厦门两港首先对来自上述地区船舶实施检疫。

这是中国检疫之开始。

其后,我国其他海港纷纷仿效。汕头(1882)、宁波(1894)、牛庄(营口1899)、天津(1899)、汉口(1902、秦皇岛(1909)等港口相继创办了检疫。

这股潮流冲击着广州,为广州检疫事业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中世纪时期,意大利黑死病发生后,人们用图示的形式画出病例的演变过程。


110

广州防疫工作

起始于1911年的粤海关

1910年以前,我国虽已有8个港口创办海港检疫,但在广州只委托水上警察兼管,发现船舶上有传染病人,即向有关当局报告,由有关当局派官员前往处理。这是广州检疫之萌芽。

与其他港口起源于预防国外疫病输入有所不同,广州海港检疫创立的动因,它的直接导因是预防国内其他地区的疫病输入。

1910年(宣统三年)冬,我国东北三省出现鼠疫流行,肺型鼠疫病例多。当时从东北到广州的船舶,大部份停舶在白鹅潭一带。

居其北岸沙面岛的外国领事馆,首当其冲受到鼠疫的威胁。因此,驻广州领事团强烈要求粤海关筹办检疫。

1911年1月10日粤海关关务处向总税务司致函,申述在广州办理检疫的理由和要求。

1911年1月12日总税务司向清政府督部堂奏本,并附上“广州口岸暂订试办防疫章程(5条)”,规定来自牛庄(营口)、秦皇岛、天津、大连、烟台等地的船舶,驶入广州前需停泊在指定的地点,悬挂黄旗,等待检疫医官查验,获得入口准单后方允驶入港口。

清政府督部堂于1911年2月4日批准该章程,并以中、英两种文本通报各国驻华领事。

1911年2月底,广州海港检疫工作开始实施。这是广州检疫事业之创始。

广州收回检疫主权


1926年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检疫所成立

这个时期的总税司和粤海关,均为洋人所把持,广州之检疫大权也操在海关外籍医官手里。

一直到1925年6月,省港大罢工浪潮席卷广州、香港,人民群众反帝热情无比高涨。各界人士纷纷要求收回检疫主权,由中国人自办检疫。

1926年2~3月间,广州市卫生局长司徒朝先生向广州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长孙科提出报告,请求筹办广州海港检疫所。

1926年5月,广州市政府提请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正式通知各国驻广州领事馆。同年9月6日,市政府公布了《广州海港检疫条例(1条)》,并宣布自该日起不承认海关外籍医官签发的入口准单。

1926年9月16日广州海港检疫所宣告成立。这是由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检疫所。所部设在广州市卫生局内,所长由司徒朝先生兼任,在南石头和黄埔长洲分别设立南石头分所和黄埔分所,各配2名医官和5名卫生警察,主管进出口船舶检疫和监管事务。

1910年末,哈尔滨爆发鼠疫。


 1927年广州海港检疫所所址在南石头建成

1927年4月,广州市国民政府修改公布了《广州海港检疫条例(19条)》,对检疫传染病种类、疫船的判别,染疫人和疫船的处理办法以及检疫官员、船主、旅客的责任与义务等,作了详细规定,使海港检疫规章进一步完善。同年9月,广州海港检疫所所址在南石头建成,从市卫生局迁至南石头办公。

1929年10月5日传染病隔离室建成。至此,检疫所的业务有了较全面的发展,除了查验船舶外,开展了疫情的收集、传染病的调查和病人的收容隔离和门诊,以及船舶的熏蒸消毒、杀虫、灭鼠,为入出境人员和附近居民接种牛痘等工作。

1929年广州市海港检疫所在黄埔长洲的旧址。


1930年有了全国统一的检疫管理机关

1929年12月,南京政府与国防卫生组织达成协议,决定在上海建立全国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分期收回各港口卫生检疫主权。

1930年7月1日,全国海港检疫总管理处在上海成立,委任伍连德博士为处长。从此,中国的检疫主权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并有了全国统一的检疫管理机关,揭开了中国检疫史上新的一页。

历史上的疫情阻击战


1929年  在南石头建立隔离病房

1928年,市政府核准,在南石头江边兴建办公楼和传染病房。1929年10月5日,设在广州市南石头的传染病隔离病房落成,开始诊治、收容病人。

1932年,广州市海港检疫所上划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领导,更名为广州海港检疫所

1932年6月,开展了鼠、蚤研究工作,发现当时广州口岸鼠类7种,蚤类4种。

1929年建立的广州市海港检疫所。


1936年 阻击香港天花疫情

1936年冬,香港宣布为天花疫埠,广州海港检疫所在大沙头设立广九铁路检疫和预防接种站,对来自香港和铁路沿线的旅客进行检疫及预防接种。1937年5月,香港宣布撤销天花疫区,广九铁路检疫站随之撤销,但预防接种站仍然保留,继续负责市民和旅客的预防接种及签证工作。

1942年12月,日本人把持下的粤海关海港检疫所设立了研究室,开始收容候检人员和隔离病人。随着日本人撤离,仪器设备洗劫一空,人员散失,该所工作于1945年2月重陷停顿。

1930年代广州海港检疫的工作人员正在船上对旅客进行入境查验。


1946年 在白云机场设立空港检疫站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卫生部下令各地接管当地检疫所。同年10月1日,卫生部委派广东省政府卫生处处长朱润深接管粤海关海港检疫所,复名为“广州海港检疫所”。

1946年,广州白云机场改为民用航空机场,国内外飞机航线较多。同年7月,广州海港检疫所在白云机场开始对来自国内外疫区的飞机实施检疫。随后,在机场内增设白云空港检疫站。

其中规定:①凡进口飞机,一律应受检疫;②飞机起飞后或降落前15分钟必须用DDT喷射弹杀虫;③有关进出口报告事项;④员工、旅客必须持有效的预防接种证书,航空公司凭此证书售票;⑤载运旧货必须照章消毒,取得证明书后方可进出口。

1946年7月,下设南石头、黄埔、白云空港3个检疫站,隔离医院、检验室、熏蒸消毒室、总务室,并曾先后在沙面、内河、大涌口、广九铁路、广九公路和粤汉铁路黄沙站设立临时检疫站。

1946年广州海港检疫所旧址。


1948年 阻击雷州半岛鼠疫

1946年12月,香港及宝安、东莞等地发生天花流行,该所在大沙头分别设立广九铁路检疫站、广九公路检疫站和预防接种站,对来自疫区的车辆和乘客实施检疫,1947年6月,上述疫区疫情渐趋止熄,广九铁路和广九公路检疫站随之撤销,保留大沙头预防接种站办理预防接种和签发证书事务。

1948年初,雷州半岛发生鼠疫流行,该所分别在广州西提、芳村临时设立内河检疫站和大涌口检疫站,在黄沙设立粤汉铁路检疫站。同年9月10日,该所宣布上述地区疫区撤销,这些临时检疫站也随之撤销。

1954年在广州黄埔建成的广州检疫所办公楼。


1960年 阻击东南亚霍乱疫情

1950年,广州海港检疫所改称为广州交通检疫所,下设南石头、黄埔分所。由于该所本部设在南石头(当时为郊区),与外界联系诸多不便,1951年5月,省卫生厅调拨厅内(同仁路24号)房子两间作为办公用。黄埔分所则租用黄埔解放村港务局一房屋办公,其后因机构扩充人员增多,于同年9月,所本部迁往沙面肇和路35号办公,后又迁往德政南路81号。

1950年代的广州检疫站。


1951年,筹建深圳、大铲、拱北检疫分所,开始对外执行检疫任务。南石头分所同时撤销。

1954年,疫源检索主要开展了鼠、蚤检查,船员粪检,交通工具上饮用水、压舱水检验。并且在河水及井水中首次检出3株不凝集弧菌。

大铲岛,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西面的前海湾,大铲岛面积近1平方公里,是往来香港、内陆之间小型船舶的黄金水道。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一带(今日的新界和新九龙)租借给英国九十九年,以北土地(今深圳)归清政府管理。故此,在清朝至中华民国时期,深圳南面建立了不少海关,以此防范英军突袭与海上走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在大铲岛建立海关,至今已有超过百年历史。大铲关、九龙关、拱北关和广州关是当时著名的四大关口。


1959年4月,该所筹建白云航空检疫站,至1964年,该站随白云机场中柬、中巴(巴基斯坦)等定期航线通航正式成立。

1960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持续发生霍乱流行。特别是1961年8月,香港、澳门先后发生霍乱流行,对广州口岸威胁极大。该所在加强检疫查验和对来/经霍乱疫区的船舶、人员的卫生处理的同时,广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源检索。

1963年广州卫生检疫所随船赴印度接侨。


1965年 发现鼠类8种、蚤类4种、蚊类12种

1964年底,该所设在广州一德西路472号的广州熏蒸消毒站,因增加了入、出境船舶的查验任务,迁往沙面北街33号办公,更名广州检疫站。

1965年,开展啮齿动物和病媒昆虫调查,发现全所辖区内的广州港、白云机场、拱北、湾仔等地啮齿目有:黄胸鼠、褐家鼠等8种、食虫目臭鼩鼠1种,蚤类4种,蚊类有:中华按蚊、白纹伊纹等蚊类12种。

悬挂黄旗申请卫生检疫。


1973~1974年,在对新加坡籍“长城”轮的旅客粪便中,共检出不凝集弧菌8株。

1982年,对黄埔区可疑发热患者作流感病毒检测,分离出3株甲3/京科79-2型流感病毒,同时对港口人群进行流感抗体的调查,显示该港人群中仍有53.01%至71.30%未受到当前流行株甲3型抗体的保护。

1983年该口岸人群流感抗体调查显示,与1982年相比,无论甲1、甲3或乙型,人群的抗体水平均有下降,提示人群对上述流感病毒株的易感性逐渐升高,一旦上述毒株进入人群,有可能引起流行。

登轮检疫。


1985年开始对入境人群疟疾病原调查

1985年开始,该所对广州、肇庆口岸入境人群开展疟疾病原和血清学调查。发现肇庆地区入出境旅客中疟疾抗体阳性率为7.02%,船员的阳性率为2.94%;广州口岸旅客疟疾抗体阳性率为1.14%.

1987年 对黄埔港鼠类和人群血清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发现鼠类抗原阳性率为7.92%,其中褐家鼠阳性率为9.20%;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22%,其中褐家鼠阳性率为9.10%;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1.94%,并发现1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

施放溴化甲烷进行飞机熏蒸。


1986年,阻击霍乱疫情

1986年初,莲花山和太平口岸毗邻地区发生了霍乱疫情,该所加强了入出境人员、港口人群、外环境和交通工具上的压舱水、水产品疫源检索工作。共检出ELTO R弧菌16株(稻叶型) , 其中从疫区人群检出9株,接触者检出2株,外环境检出4株,出口水产品检出1株。

1987年5月至1988年4月,在黄埔港区的鼠类调查中,发现黄埔港区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板齿鼠、黄毛鼠5种,食虫目臭鼬鼠1种。蚤类印鼠客蚤、猫栉首蚤指名亚种两种。证实鼠间、人间均存在EHF感染,表明黄埔港区存在EHF自然疫源地。

1987年4月至1988年3月在流花口岸鼠类调查中,发现流花口岸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3种,臭鼠鼱1种。鼠密度5月份最高。

检验人员正在进行结核病菌培养。


1988年,在白云机场发现德国小蠊等

1988年4月至1989年3月,在白云机场蜚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调查中,发现白云机场蜚蠊有美洲大蠊、澳洲大蠊、褐斑大蠊、斑蠊和德国小蠊5种;飞机上蜚蠊有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2种。季节分布以5~9月为高峰期。

1989年4月至1990年3月在广九直通车蜚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调查中,发现广九直通列车上有美洲大蠊、德国小蠊2种,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6月份为密度高峰期。

1990年,白云办事处从泰国入境的旅客中,发现霍乱患者1例。

飞机熏蒸后座位上的死蟑螂。


1990年以来 重点监测艾滋核病等

1990年以来,加强监测传染病和入境的疾病的检测和调查研究。重点是艾滋核病、传染性肝炎、腹泻病等。

1995年2月至1996年10月在广州口岸病媒昆虫及啮齿动物现况调查中。发现广州口岸鼠类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板齿鼠5种,食虫目臭鼱1种;全年鼠密度在2.12%~4.25%之间波动,鼠密度高峰期是4月和9月。研究了不同鼠类季节消长与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关系。

检验师对病人血液进行有关传染病的病原和抗体分析。


1995年11月24日,撤销大铲岛中途检查站,大铲卫生检疫局于1996年1月1日停止办公。

1996年7月至1997年6月在番禺口岸病媒昆虫及啮齿动物本底调查中,发现番禺口岸鼠类有褐家鼠、海南屋顶鼠、小家鼠、黄胸鼠、板齿鼠5种,食虫目臭鼩鼠1种,褐家鼠为口岸优势种群,鼠密度高峰期为4月、5月及7月、8月。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成绩突出。

广州空港卫生检疫历史


广州空港卫生检疫是伴随着事业的出现和发展而兴起。1949~1959年期间曾一度停顿,事隔10年后才开展专机检疫,而定期班机检疫直到1964年才再次恢复。广州空港检疫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卫生检疫事业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广州卫生检疫海、陆、空三足鼎立的支柱之一。

1947年 对自厦门鼠疫疫区的机检疫

此为广州飞机检疫的开端。当来自疫区的飞机抵达时,由广州海港检疫所派员到机场检疫,判定是否染疫或实施疫情处理。

1946年 对进出港飞机定期检疫

1.定期航班进或出港前24小时报告有关事项,临时航班4小时前报告;

2.飞机起飞前或降落后15分钟必须用滴滴涕除虫;

3.员工、旅客必须持有效预防接种证书,航空公司凭此证售票;

4.载运的旧行李、货物需除虫消毒。

空港卫生检疫查验。


1964年对入出境的国际航班飞机新措施

1.飞机抵达或起飞前尽早报告飞机检疫的有关事项;

2.经查验,没有染疫的飞机当即签发检疫证,染疫或染疫嫌疑的飞机,待卫生处理完毕后再签发检疫证;

3.员工的检疫要求与海港检疫相同。

对初筛阳性血清进行艾滋病确认试验。


1977年起对入出境的国际航班飞机的措施

1.飞机抵达或起飞前尽早报告飞机检疫的有关事项;

2.入境飞机抵达后,检疫人员首先登机(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此项工作直至1984年才得以实施)对旅客进行巡视;

3.旅客下机到检查厅接受查验;

4.1983年开始对飞机上的食品、饮用水实施卫生监督。


1987年起对入出境飞机的要求

1.飞机抵达或起飞前尽早报告飞机检疫的有关事项;

2.入境飞机抵达后,检疫人员首先登机查验,机长需提交总申报单、旅客名单、货物舱单和有效的灭蚊

3.实行入境旅客填报“健康申明卡”的查验方法;

4.经查验,没有染疫的飞机当即签发检疫证;染疫或染疫嫌疑的飞机,待卫生处理完毕后再签发检疫;

5.经观察的旅客,在检查厅接受查验和传染病监测;

6.对入出境的飞机实施卫生监督和传染病监测;

7.对供应机上人员的航空食品、饮用水实施严格的工生监督管理。


向卫生防疫工作者们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