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中央集权

 djx0614 2023-04-22 发布于重庆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我国开始进入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时代。那么,何谓中央集权?这个词当初学历史的时候就不求甚解,看起来不明觉厉,死记硬背之后便不了了之,单独拿出来让我仔细解释一番,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

要了解什么是中央集权,可以从它的发展脉络开始了解,中央集权之前是个什么样子?中央集权之后又有什么变化?是怎么转变过来的?知道了这些,胸中就对中央集权这个词有个了更深刻的概念。

中央集权之前的春秋时代

在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之前,是我国的春秋时代,武王伐纣之后,将宗族子弟和有功之臣分封到全国各地,整个华夏大地上缔结成了一张宗法亲戚的大网,社会的运行以宗法血亲关系为基础,逐级分封,逐级效忠,

一旦一块土地被分封给一个领主后,连带这块土地上的人口(主要是平民)都被分封了出去,人口的人身隶属关系就发生了改变,以前是给张三纳粮当差,后来改成了给李四纳粮当差。老百姓只知道自己是谁家的人,并不太关心自己是哪国人。

领主获得分封后,主要收入来自于土地上的地租,而不是上级发的薪水。所以他们对上级交待下来的任务并不太在乎,关注点都放在了自己领土采邑的利益上。

如果上级的指派和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了该怎么办呢?那肯定是优先保证自己的饭碗,至于上级的要求,反正扯一扯都是亲戚,好说好说。

如果上级急得不行了,能不能直接越过下级,去征用他的土地和人口呢?答案是不行。因为采邑上的人只对自己的领主效忠,不会跨级效忠。上级如果这么做了,就是严重侵犯下级的领土主权,将面临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最后还可能逼迫下级,带着自己的采邑投靠别的国家,这种事在春秋也是时有发生。

那上级可以设置惩罚措施,提高下级不作为的成本吗?即使有惩罚措施,也只涉及下级领主一人,只要不犯天大的错,顶多把他驱逐出境,永不许回国。但他们家族还在,上级还得帮他们家族挑选一个继承人出来,日子照样过。被驱逐的下级流浪在外,也能得到家里的接济,不至于流落街头。

所以在春秋时期,上级需要下级办什么事,一般很难调动下级的工作积极性。整个行政体系显得温情脉脉,却又效率奇低。

转变

后来不是礼崩乐坏了嘛,整个社会向战国转型,国家之间竞争压力巨大,人情就得让位给效率,国家需要的是高效的管理水平。

那怎么提高管理效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独裁程度,把那些整天叽叽歪歪的股东,全部踢出自己的管理团队,整个团队令行禁止,执行力就会蹭蹭往上涨。

早先国君打下了新的疆土,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新疆土是要分封出去。可是分封出去后大概率就是会出现上面说的问题,“儿大不由娘”,领主慢慢地就不听话、不好管了,国君内心是很不情愿这样做的。那怎么办呢?

有人就想了个办法,在新疆土上面划分县一级区域,由国君派官员过去管理,军政民政一手抓,官员直接听命于国君,没有世袭资格,调用和罢免完全听国君安排。

“县”这一级别的行政划分,开始有了模糊的影子。负责管理县的官员,他们的身份就是地方官,被称为县令、县公、县尹或者令尹,其实就是国君雇的临时工。

春秋时的晋国搞过县,只不过晋国几大家族势力太大,委派的县令到最后只能从几大家族里挑选,名为县实质上还是采邑。反倒是秦国和楚国的文化程度比较低,没什么传统宗法思想的包袱,早期县推广得就很轻松。

由于地方官是临时的,不听话国君随时可以把他换掉,相当于国君把地方上管理的权力集中到了自己的手里,这就叫集权。一个国家里,县的比例越大,就意味着国君的权力越大,集权程度越高,随时可以把那些叽叽歪歪的人踢出团队,打造出一支效率超高的管理团队。

魏国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他们最先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改革并创新了管理制度,使魏国最先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魏文侯的大将乐羊打下中山国后,由于彼时正值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宗法封建的传统思想还在。按照老规矩,乐羊立了大功,理所应当被分封官爵,不然以后谁还愿意跟着魏文侯干,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

但如果搞了分封,乐羊获得了采邑,以后更难指挥动他,这就是一个“按下葫芦又起瓢”的难题。魏国当初是架空了晋国逐渐做大做强的,谁能保证乐氏家族以后不会架空魏国?风险太大了,老路走不得,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魏文侯采用了一套折中的方案,来了一招“名实分离”,将中山国分封给了太子魏击,中山国的灵寿分封给乐羊,派李克(就是李悝)当中山守。这是一套非常创新的人事制度,在战国时代独领风骚。

具体来说就是,中山国还在魏家手里,乐羊获得了采邑,但只享受采邑上的地租收益,没有管辖权。整个中山国的管辖权在李克手里,但李克不享受中山国的收益,所以叫“中山守”或者“中山相”,守和相在古代都是临时代理的意思,既然是临时的,那就随时可以换掉。

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克和乐羊获得了很高的薪水,但没有拿到一分钱的魏氏股份,实质上就是魏国的高级职业经理人。魏文侯既照顾了保守派的老旧观念,又把中山国领土的管理权牢牢集中在了自己的手中。

推广开来

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如果把时间拉长了看,其实并不适用。倒不是说“人和”的作用不大,而且促成“人和”的变数实在太多,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

魏文侯作为一个英明的领袖,不仅礼贤下士又深谙谋略,魏国在他的领导下,执行力蹭噌上涨,迅速跻身成为战国七雄里第一个强大的国家。

但在战国那个竞争残酷又激烈的时代,魏文侯的先进经验很容易被快速复制,然后大家都这么干,这样一来“人和”的优势就被减弱了。别人还没发力的时候,谁最先认真努力,谁就能成为最强王者。一旦别人都开始发力了,到头来还得看自家先天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

这就好比一个班的学生,大家天天都不好好学习,但凡谁只要稍微认真一点,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就能马上成为全班第一。但如果其他人都反应过来了,个个头悬梁、锥刺股的玩命儿学,再想拿到第一名,就得看个人的天赋和运气。

中央集权制度有了魏国这个成功的榜样,大家都开始效仿,迅速推广开来,毕竟谁慢一步、谁就有可能先灭亡。直到后来商鞅变法,在秦国大规模采用郡县制,什么分封领主统统取消,都由国君直管,全面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秦国统一了六国,中国开始正式进入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时代。明白了这些,就理解了历史课本上为什么说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