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度演化

 求是1025 2023-04-22 发布于山东

制度演化来源于演化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演化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制度演化的核心思想就是试图在动态过程中看出经济体系内部导致变革的原因,强调经济现象的历史、经验和具体的市场机制的一致性。

发展历程

演化思想最早产生于18、19世纪的进化理念,这些进化理论对达尔文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达尔文革命后,制度演化理论有了很多成果。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T.B.凡勃伦、美国经济学家R.R.纳尔逊(Richard R.Nelson)、美国经济学家S.G.温特(Sideny G.Winter)、奥裔英国经济学家F.A.von 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05-08~1992-03-23)、美国经济学家A.肖特(Andrew Schotter)、英国经济学家G.M.霍奇逊(Geoffrey M.Hodgson)、美国经济学家D.C.诺斯、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Masahiko Aoki,1938~2015)、美国学者A.A.斯密德(Allan A.Schmid)等。尽管制度演化分析日益增多,但各种研究较为零散和碎片化,还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

老制度学派代表人物凡勃伦于1898年在《经济学季刊》上提出“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演化的科学”的宣言,主张经济学研究应围绕演化和变异这个核心和主题。而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是博尔丁(Kenneth E.Bouding)的《演化经济学》(1981),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1982)构建了一个企业惯例-基因-适应-创新的演化理论。哈耶克提出了社会秩序自发演化理论和二元观,认为个人与内部规则、个人与组织、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均存在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构成社会演进的原动力。奥地利-美国经济学家J.A.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02-08~1950-01-08)认为,人类的演化是根据日常惯例进行选择的,而日常惯例是由一般的行为经验、习惯构成的,它们构成了人类行为选择的价值体系,通过技术演化过程内植在人类的演化过程中。肖特将制度等同于习俗或惯例,它们是一种无意识的社会重复互动博弈的结果,通过对聚点理论和无名氏理论的运用,提出了习俗演进模型,将制度解释为人类长期交往互动的合作型均衡行为。

制度演化理论发展后期,霍奇逊主张在制度演化分析中既要考虑竞争筛选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也必须考虑到传递的连续性,主张演化经济理论中的经济系统运动和制度变迁是在主观-客观两重世界的相互运动中取得的,前者是基于心智考虑的,后者是以标准为特点的,并与知识以共同演化的方式得到发展。诺斯构建了以意识形态、国家和路径依赖等为解释变量,以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为内容的较为系统的制度变迁理论,论证了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的绩效,国家的“暴力潜能”决定了国家在提供产权制度上的比较优势和积极性,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和稳定有重要影响。青木昌彦把制度视为博弈规则,其制度演化模型有效地处理了制度经济学对参与人的行为假定和环境假定。斯密德基于偏好内生理论以福利评价来看待制度演化,并通过对认知学习过程的心理分析解释更多的现实行为。可见,以认知与行为心理基础的跨学科分析成为当下制度演化的重点以及难点。

层次与设计

很多学者对制度演化的层次作了不同的区分。美国经济学家O.E.威廉姆森认为制度演化存在于四个制度分析层次中:第一层次是嵌入制度或者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第二层次是基本的制度环境,第三层次是治理机制,第四层次是短期资源分配制度。诺斯认为制度演化的属性表现为路径依赖性和边际调整,路径依赖性会使得制度系统顺从惯性,而边际调整是多方面的。柯武刚、史漫飞认为制度框架的演化以内在制度为基础,内在制度又为进一步的尝试和演化性变革提供了空间,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补充机制和竞争机制会加速制度的演化,内在制度演化的途径是创新和变异、接受和抵制(选择)、使接受者达到一些临界多数从而使得它们被接受为具有规范力量的共同体准则,而制度中各种利益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会直接影响外在制度的变革,推动外在制度的演化。哈耶克提出了三个水平的演化:第一种是遗传学演进,社会行为、影响秩序的态度和偏好等以原始的形式在人类心理学中被遗传与综合;第二种是人类智力和知识产品的演化,信息借助各种方式越来越大量、快速地促进人类知识的扩张,增强人类对周围环境与事物的支配能力;第三种是“文化演化”,它是产出规律学习的传统,在人类的直觉与推理之间起关键作用。

关于制度形成的力量主要有三种观点:自然演化、人为设计以及自然演化与人为设计的结合。哈耶克是自然演化论的支持者,他认为:①社会经济生活的利益关系是复杂的,市场自发秩序是以相互受益为基础的最好的秩序。②允许个人将各自的知识用于各自的目的规则,由此建立的自发秩序比由命令组织建立的人为秩序更有效率。③自发秩序扩大了人们相互受益的可能性,使得一个巨大的开放的社会得以产生。人为设计的制度以服务设计者为目的,最常见于政府的行为当中,人为设计的制度能够缩短自然演化的实践,减少自然演化中的“试错成本”,还能对制度自发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起到一定纠正作用,但制度设计的过程常常更多地牵涉到利益派别间的谈判与讨价还价,很容易形成、强化利益集团,影响资源分配与政治格局。现实中的制度常常是自然演化与人为设计的结合。一般说来,非正式制度是自然演化的结果,正式制度常与人为设计联系在一起,而大多数正式制度是建立在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

扩展阅读

  • 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 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霍奇逊, G.M.制度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贾根良,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熊彼特,J.A.经济发展理论——对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 诺斯,D.C.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斯密德,A.A.财产、权利和公共选择——对法和经济学的进一步思考.黄祖辉,蒋文华,郭红东,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