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芷 象征高尚品德

 零壹贰012 2023-04-23 发布于湖北
自古以来,白芷就深得中华儿女的推崇。最初,人们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只知道这是一种长在幽野却能散发浓郁芳香的野草,于是便称其为“芷”。“芷”字由草字头和停止的“止”字组合而成,意思就是一种令人止步的香草。

正是这种独特的幽野馨香,为白芷平添了一抹神秘而高雅的气息,使人们对它产生了莫名的敬意,视之为一种品性高洁的神草。早在上古尧舜禹时代,白芷就和蕙兰一道被人们合称为“蕙芷”,成为王者之香的代名词,象征着仁义、民政、团结等传统的美德,代表了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尚品德,贯穿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之中。

图片

在古汉语中,“芷”与“芝”相通,于是白芷也被称为“芝草”,常被拿来与兰花相提并论,以“芝兰”或“芷兰”来形容高雅的姿态,比喻君子德操之美或友情、环境的美好。孔子就特别崇尚芝兰,《孔子家语·在厄》中收录有他的名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六本》中还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语句。

图片

但由于古人对植物分类的认知有限,加上芷和兰又常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使得不少人将两者混为一谈。尤其当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在他的《荀子·劝学篇》中说出了“兰槐之根是为芷”后,一些人便认为“芷”指的是兰花的根,于是将芷草当成了兰草的一种。这种误解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直至2000多年后的民国时期,著名作家沈从文还在他的《桃源与沅州》中这样写道:“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隙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花叶形体较建兰柔和,香味较建兰淡远。”这里显然是把兰草当作芷草了。

不过,更多的人还是早早就认识到白芷这种芳香植物与兰花的区别。在游历洞庭澧水流域时,屈原就曾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的诗句,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芷和兰并非同类。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也在《说文解字》中这样描述白芷:“生于下泽,芬芳与兰同德,故骚人以兰为咏,而本草有芬香、泽芬之名,古人谓之香白芷云。”许慎不仅将白芷与兰花进行了明确区分,还巧妙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总将两者混为一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植物分类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对白芷这种芳香植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而不会再将之误作兰草。同时,大家对白芷的青睐与热忱也有增无减,纷纷将这种品性高洁的香草写进诗文作品中,咏物明志。

如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中就有“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之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中亦有“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之句;北宋文学家苏轼则在《园中草木》中写道:“芎窮生蜀道,白芷来江南。漂流到关辅,犹不失芳甘。”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更在《岳阳楼记》中借景抒情,揭示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之心,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其中写景的就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之句;还有元末明初僧人德祥诗作《闻芷》中的“白芷花开绕屋香,一时秋思入江乡”;明代宗圆诗作《友桂史隐君挽诗》中的“茅茨不剪小亭幽,白芷红兰已自秋”等,也都通过对白芷的生动描写,抒发了别样的情怀。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