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藉上有关兰蕙的记载已有20O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的有:《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礼记内则》:“妇人或赐之茝兰,则受而献诸姑舅”。《左传》有:“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姑,梦天使与己兰……而有子,生穆公名之曰兰”。《诗经》郑风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简兮”之句,诗经所说的是在春季,青年男女郊游,会于溱洧两水之上,人手一枝简草。陆机(261—303)说:“简即兰,香草也,主杀虫毒,用于沐浴,祓除不祥”。这个兰不可能是真正的兰科植物。溱与洧二水位于河南省中部,即今双洎河及其支流。在那里没有兰属植物生长,即使2O00多年前气候较暖,也不可能兰花多到人手一枝。说明“简”是一种香草而非兰科植物。 公元500多年前关于兰的记载更多。如《家语》:“孔子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猗兰操》:“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草,今之独茂与众草为伍”。孔子称兰为王者香,一直影响到现在。 在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在浙江会嵇山(今绍兴县)种兰渚田(袁康:《越绝书》)。一说在会嵇山种植兰草,即种兰于渚田;一说在兰渚种田。都是说越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目的是打败吴王夫差。 楚人屈原在《离骚》中对兰的记述甚多。如:“纫秋兰以为佩”,“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等等。纫秋兰以为佩即是将秋兰采刈下来佩带在身上,作为香料。喻为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一说一畹等于 12亩,一说一畹等于30亩。屈原所种兰蕙之多,可以想见。 自汉代之后,有更多的诗赋提到兰与蕙。如刘向(公元前77一前6)在《说苑》中有:“十步之内必有芳兰”。汉武帝诗:“兰有馨兮菊有芳”。东方朔:“蕙藏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张衡的《怨篇》有:“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香,有黄其花……”之句。韩愈的《猗兰操》有:“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魏文帝有“秋兰被幽壑”;曹植有:“秋兰被长坡”之句。陈寿(233一297)在《蜀志》中有“芳兰生门,不得不锄”的记载。张华(232一300)诗:“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陶潜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公元353年于会嵇山勾践种兰渚山的附近,修建了有名的兰亭。邀集了当时名士共42人,在兰亭饮宴赋诗。将诗集题名为《兰亭集》;王羲之写了一篇序,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集中有诗37首,但提到兰的只有2首。 隋朝辛德源诗句有:“已知香若麝,无怨直如麻”之句。李白(701一762)的《赠友》诗句有:“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 以上所载的兰、蕙,看来都不是较为稀少的今日兰蕙,而是到处生长的野草。这在宋代以来已逐步辨明。《神农本草经》中有“兰草”与“泽兰”两个条目,在“兰草”下有“味辛平,利水道,杀虫毒,辟不祥”的记载。这与春秋战国时的兰是相同的。《朱子楚辞辩证》中说得很清楚,古代的兰并非今日之兰:“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以为佩。今日之兰蕙,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非可刈而为佩也”。 至于屈原《离骚》中的兰蕙,如“滋兰九畹,树蕙百亩”的说法,也可以看到所指的并非今日之兰蕙。“滋”与“树”都是种植的意思,一畹等于12亩,9畹即108亩,在屈原的历史时代和当时栽培技术条件下,要种植200多亩的兰蕙是不可能的。作为香料的兰草、泽兰是多年生的宿根植物,繁殖快,刈后可以重新发芽生长。屈原所指多半是这些植物。 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兰分为兰草与泽兰。李时珍说:“兰有数种,兰草、泽兰生水旁,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兰花亦生山中,与三兰迥别。兰花生近处者,叶如麦门冬而春花;生福建者,叶如管茅而秋花”。“兰草与泽兰同类,紫茎、方秆,对生叶……”。故古代之兰,即今日菊科之兰草(又称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 L.),泽兰(E.japonicum Thunb.)。当然,许多同属植物形态上甚为相似,故古代的“兰”可能也包括其同属中的近亲种。 蕙在古藉中又称薰草,如张揖《广雅》:“薰草蕙草也”;嵇含《南方草本状》:“蕙草一名薰草,叶如麻,两两相对,气如靡芜,可以止疠,出南海”;王象晋《群芳谱》:“蕙草一名薰草、一名香草、一名燕草。一名黄陵香即零陵香也……”。李时珍说:“古者烧香草以降神,故曰薰、曰蕙;蕙者薰也,蕙者和也。汉书云蕙以香自烧,是矣”。马志说:“零陵香生零陵山谷,叶如罗勒,七月中旬开花”。据此,以后常将“蕙”说成“零陵香”。但是“零陵香’”一名多用,如菊科的零陵香(Anaphalis hancockii),唇形科的罗勒(Ocimum basilicum)和菊科的佩兰,都有人称为“零陵香”。菊科之零陵香分布于华北、西北和四川、西藏,而广西的零陵(今全州)则没有分布。根据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认为,“蕙”可能是唇形科的霍香(Agastache rugosus O.Ktze)。他说:“薰、霍一声之转,……余疑藿香即古薰草。若零陵香则叶圆小,殊不类麻”。日人松岗庵恕在18世纪的《兰品》中则认为蕙是今日之地笋(Lycopus lucidus Turcz.);地笋又称地瓜儿苗,属唇形 科。松岗研究我国兰花多年,其《兰品》两卷成书于1728年,他根据形态与习性,认为蕙即地笋。 如上所述,唐代以前的“兰”、“蕙”均不是指今日兰科的植物,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以今兰代替古“兰”呢?现在还不太清楚,因为从古代留下来的诗词歌赋,凡提到“兰、蕙”的,都脱离不了孔子、屈原的影响。即使时至今日,在许多诗词中还将今日兰蕙与王者香、楚畹等等联系在一起。 有人认为很可能在唐朝末年或五代十国时代,开始以兰蕙指今日真正的兰花和蕙兰。唐彦谦的两首诗《咏兰》: (一)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二)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 从这两首诗上,有人认为“翠环”是指下垂弯曲的条状绿叶,苍玉是苍白色的花被片,绿莎指带形叶,如莎草之类的植物。但是很显然“美人胡不纫”是指纫兰而佩的“兰”,”绿莎”多在屈原的“九畹”,与古之兰蕙联系得很紧。 宋《清异录》记五代“唐保大二年,国主幸饮香亭赏新兰。诏苑令取泸溪美土,为馨烈侯拥培之具”。这“新兰”可能是指兰属植物。 到了宋代,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尤其是南宋迁都于杭州,产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兰花、蕙兰,很自然渐次为人们所认识和欣赏了。 北宋黄庭坚门(1045一1105)在《书幽芳亭》中有:“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蕙,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榝(音杀)则远矣”之句。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就兰花作了更详细的记载:“兰叶阔且韧,长及一二尺,四时常青,花黄绿色,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春芳者为春兰,色深 ;秋芳者为秋兰,色淡”。朱熹(1130一1200)有诗曰:“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认识到古今的兰花乃同名异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