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骚》草木园

 静雅轩345 2016-06-09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诗》可以兴发内在的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事的兴衰得失,可以使人群居时变得温柔敦厚,也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怨他人。除了“兴观群怨”四大功能外,《诗》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孔子对《诗》的评价,涉及到知识、人伦、德性修养三个方面,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交融。《诗》中的鸟兽草木不仅能给人以知识上的愉悦,同时也兼具了表达诗歌内蕴的功能,涵盖着诗人丰富的主体情感和道德评判。 

  楚辞和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宋代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相对诗经来说,楚辞作者更为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赋予草木统一的情感意象,成为楚辞“香草美人”传统的一部分。 



  东汉学者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邪。”屈原自性高洁,有着忠义报国的强烈情感,散发着浓烈芳香的“香草”也随之沁入诗人的精神世界,在《离骚》中诗人的采撷(朝搴彼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佩饰(扈江离与薛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园艺(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饮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兮餐秋菊之落英)都包围在香草的世界里,而当他痛苦流涕时(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相拥入怀的也是香草,可以说《离骚》中的香草已然成为诗人浓烈情感和高洁之志的诗性表达。 

  然而,屈原的政治遭际又是悲苦的,面对“党人偷乐”,楚怀王“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的政治抛弃,屈原在《离骚》中借恶草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之情:国家充斥着慢慆之人,王室里挤满了乡愿之辈(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就连“菉、葹”这么平庸的草也登堂入室(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而屈原面对这些恶习、恶人,依然作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守。 

  诗人日用草木之多,于是他在《离骚》中叙述自己躬耕开辟出了一垄草木园,我们不妨往园中踱步观览一番: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
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
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华泽兰  

  【兰】泽兰,菊科泽兰属。《本草通玄》记载“泽兰,芳香悦脾,可以扶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 

  除泽兰外还有华泽兰、佩兰等,《离骚》:“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所指的是绿叶紫茎的华泽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的香囊、香枕经鉴定,内亦装有佩兰,研究人员认为:“使用香囊、香枕及薰香,是战国时期楚地习俗,汉墓中的发现乃是楚俗相传。”(湖南农学院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P41-42) 

  古人常用“兰”比喻君子,兰生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兰、蕙虽同属香草,但才德不同,兰似君子,蕙似士夫。 


  零陵香,清·吴其濬撰《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 

  【蕙】零陵香,与今罗勒类似,唇形科罗勒属。朱熹《楚辞辩证》云:“蕙则自为零陵香,犹不难识。其与人家所种叶类茅而花有两种,如黄说者,皆不相似。”刘禹锡《潇湘曲》云:“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雨中收。”零陵香这个名字总是和楚地湘水连在一起。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零陵香”条说:“古者烧香草以降神,故曰薰,曰蕙。薰者熏也,蕙者和也。”零陵香具有芳香祛秽的气味,古人用来烧香草迎接上神,故名薰草。 


芍药  

  【留夷】芍药,毛茛科芍药亚科芍药属。王逸注:“留夷,香草也。”王引之曰:“《广雅》:‘挛夷,芍药也。’挛夷即留夷,留、挛声之转也。”又写作“流夷”,《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掩以绿蕙,被以江离,糅以蘪芜,杂以流夷。” 

  唐朝韩愈作《芍药歌》唱道:“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也把芳香的芍药与谦谦君子类比起来。 

  【揭车】香草,不明。《山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多草藷藇。郭璞注:根似羊蹄,可食,今江南单呼为藷,音储。”《本草拾遗》云:“揭车味辛,生彭城,高数尺,白花。”一说为报春花科矮桃(《楚辞植物图鉴》),但证据不足无法确认。 


马蹄香  

  【杜衡】杜衡,俗名马蹄香,马兜铃科、马蹄香属。《山海经》云:“天帝之山有草,状似葵,臭如蘼芜,名曰杜蘅。”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本草》云,叶似葵,形如马蹄,故俗云马蹄香。” 

  《本草图经》郭注云:“似葵而香。故知是此杜蘅也。江淮间皆有之,今人用作浴汤及衣香,甚佳。”杜衡、蘼芜、白芷气味类似,古人用来沐浴、熏衣,取其香也。 


白芷  

  【芷】白芷,伞形科当归属。吴仁杰《离骚草木疏》云:“《本草》:白芷,名芳香,又名泽芬。陶隐居云:东阁甚多,道家以此香浴,又用合香也。” 

  《荀子·宥坐》言:“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此处以香草兰、芷并举,象征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忧道不忧贫”,向内求“为己”之学的态度。 

  屈原在上述“滋兰树蕙”的片段说:“我已经栽培了九畹兰,又种植了百亩的蕙。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还把杜衡芳芷点缀其间。我希望它们都枝繁叶茂,好让我来收采。香草们枯萎凋落,对我有何伤害?让我痛心的是香草与杂草混同,丧失了本来的品质。” 

  “滋兰树蕙”在明代以前的学者那里,被认为是培育美德。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言己累积众善,以自洁饰,复植留夷杜衡,杂以芳芷,芬香益畅,德行弥盛也”。宋代朱熹在《楚辞集注》中说:“言此众芳虽病而落,何能伤于我乎?但伤善道不行,如香草之芜秽耳。”从汉到宋,都将“滋兰树蕙”理解为诗人对自身美德的培育和坚守。 

  到了明代,以赵南星为开端,把“滋兰树蕙”理解为培养人才,他在《离骚经订注》注释说:“言己平日培植群贤,序所谓率其贤良以厉国士者也。”此后历代楚辞学者沿用者甚多,但观此段前文说自身先天美质、后天好修其德,后文说党人追名逐利的丑态,与培养人才并无瓜葛,应是主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好修品格,故此种解释不妥。 


  在《离骚》中,香草常与恶草同出,诗人高洁的品质常与残酷的现实对举,屈原忽而哀叹着隐隐如风中之烛的命运,忽而又高呼着烛照千里的美政理想,忽然又交织着“为善不蒙福,恶亦不忍为”的痛苦,坚守美德还是从俗流变构成了《离骚》一唱三叹的九曲回肠。他在诗中构筑的草木园,何尝不是自己用以逃遁现实的精神家园?在与草木为伴的日子里,屈原对生命的流逝更加了一番苦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事功未成,又陷党人漩涡,只求能在浑浊的沧浪水中颤颤巍巍地坚守着自己美好的品格,忽然望眼,园中草木零落,善的、恶的都难逃自然安排的命运,一片荒芜之景,迟暮的美人面对这些,又何曾能再具芳容,诗人的悲苦与悲悯大抵在此罢! 


来源/“端午节专题”特约稿件,中国屈原学会&阅读公社联合出品
作者/朱闻宇(古代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及文献研究)

原标题/《离骚》草木

主编、监制/振华
副主编/晓洁
责编/任占华
制作/兰宇、跃升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