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笔记3

 老骥瘦马 2016-04-28
1.诗经与四言诗

  为什么诗歌从最早从四言开始?

  最少要用“二二”的停顿,才能够产生有轻有重的节奏和韵律。

  (我:韵律之说未必如此,下面三言为主的民歌,韵律感也不错:

  豆子山,打瓦鼓;

  扬平山,撒白雨。

  下白雨,取龙女。

  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2.楚辞

  一个是“骚体”

  一个是“楚歌体”

  屈原《离骚》在形式和内容上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注:

  “离”同“罹”,“遭遇”的意思;“骚”,忧愁的意思。

  2.1骚体

  2.1.1《离骚》的四个特色

  2.1.1.1 一是追寻的感情

  《离骚》中有这样的话:

  吾令羲和(受天帝命令给太阳驾车的神)弭(停止)节(节杖)兮,

  望崦嵫(西方日落之处的山)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说”我希望太阳慢慢地走,给我多留下一点儿时间,因为我所追求的是一种最远大、最完美的理想,必须历尽艰辛上天入地去追寻。“

  《离骚》中还说: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 - 昆仑山是神仙所在,“白水”是发源于昆仑山的一条河水

  登阆风而绁马。 - “阆风”,是昆仑山上最高处。

  忽反顾以流涕兮,

  哀高丘之无女。

  屈原说”我很早很早就出发去追寻,渡过了白水,登上了阆风,当我把马在山顶上系好时,回头一看,就止不住地流下泪来。因为我经过这么艰难久远的攀登而来到山顶之后,发现这里并没有我所追寻的那个女子。“ 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迷惘和失落。

  2.1.1.2 二是殉身无悔的态度

  《离骚》里有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中国诗人用情态度:

  一类出于《庄子》

  苏东坡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定风波》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不是陷在苦难中无以自拔,而是自己从精神上超脱出来,达到一种通达的境界

  一类出于《离骚》

  感情上十分执著,宁死也不肯放弃,

  如李商隐《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韦庄《思帝乡》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

  不能羞。”

  2.1.1.3 三是美人香草的喻托;

  《离骚》中美人香草比比皆是。

  “日月忽其不淹兮, - 天上的太阳和月亮运行得这么快,从来不为谁而停留。

  春与秋其代序。 - 春夏秋冬四季也在不断地更换,

  惟草木之零落兮, - 现在又到了草木枯萎凋零的时候了,

  恐美人之迟暮。” - 因此我想到,一个美丽的女子迟早也会衰老。

  “美人”

  古代总是用容貌来衡量女子,用品德才能来衡量男子。一个美丽的女子得不到所爱之人的欣赏就衰老了,这是很可悲哀的一件事;而一个才智之士,他的品德才能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就白白度过了一生,这是更可悲哀的事情。所以“美人”喻指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是屈原的自喻。

  李商隐《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十五岁她还没找到一个理想的对象,当春风吹来时躲在秋千下偷偷地流下泪来。

  通过这个爱美要好的女孩子的不得其人而嫁,写自己仕途上的不得志。

  《离骚》中也经常用芳草来作比喻,例如: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屈原说:我种了这么多兰花和蕙草,还有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等这么多的香草,我希望它们长得高大茂盛,到了时候我就可以收获。假如它们都枯萎凋零了,当然是很悲哀的事情,可如果仅仅我的香草死了,而你们的芳草还活着,我也不会如此悲伤的。我所悲伤的是,所有的芳草都死了,这个世界失去了一切芬芳美好的东西!

  这里的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喻指为国家培养的那些美好的人才。

  《诗经》

  “逃之夭夭,

  灼灼其华” - 开得像火一样兴旺的桃花,比的是出嫁之时的少女,写实。

  屈原的香草不是写实的,它代表美好的才能品德。这是屈原留下来的传统,后世也有不少诗人继承了。

  陈子昂《感遇》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 这两句就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意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 人生中最可悲的事情

  如此美好芬芳的生命,这么快便摇落死亡了,你的一生到底完成了些什么?对得起上天赋予你的美好吗?

  2.1.1.4 四是悲秋的传统。

  屈原弟子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含义类似《离骚》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 暮”。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永嘉诗人刘琨说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

  “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重赠卢谌》);

  柳永 《少年游》

  “归云一去无踪迹,

  何处是前期” - 志意无成、生命落空的悲哀。

  2.1.2《离骚》的句型以及其继承延续

  “兮”字前后各六个字的句型,十二个字再加上“兮”,共是十三个字的长句。

  这种形式适于长篇叙写,把抒情、叙事,甚至议论结合起来,表现比较复杂的内容。然而,中国古典诗歌是重视直接感发,并且以抒情为主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它后来没有继承“骚体”这个形式。

  “骚体”被“赋”继承了。这个“赋”,指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体式,与我在前边讲的“赋、比、兴”的“赋”,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关系,但基本上是两回事。

  2.2楚歌体

  “楚歌体”主要指《楚辞》里的《九歌》(其实是十一篇)。它们是楚地祭祀鬼神时所唱的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例证来看一看《九歌》是怎样写人与神之间的爱情。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最常用的句式是“兮”字前后各三个字,即“洞庭波兮木叶下”这

  《九歌·少司命》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司命神进来时没有讲话,走的时候也没有告辞,飘然而来,倏忽而去,以旋风为车,车上插着彩云的旗。人世间最可悲哀的是离别;而人世间最快乐的是认识一个新的好朋友。当然,故人相逢也很快乐,但那与“新相知”的感觉不同。

  每句韵律的节奏都是“四三”的,“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是一致的。

  《山鬼》

  “采三秀兮于山间,

  石磊磊兮葛蔓蔓”;

  《湘夫人》

  “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

  3.赋

  3.1赋的类型

  骚体的赋

  比如王粲的《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

  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

  实显敞而寡仇”

  骈赋

  骈文兴起的时候,赋里边就有了“骈赋”

  散文体的赋

  唐宋八家提倡散文时,就又兴起了一种散文体的赋,苏轼的《赤壁赋》就是散文体的赋。

  3.2赋的吟咏

  “赋”本来是诗歌的写作方法,后来就变成了一种文章的体式,它本身有铺陈的意思,也有吟诵的意思。

  4.汉代诗歌渊源

  4.1 汉初的诗主要有三类:

  4.1.1 一类是继承了《诗经》的四言体;

  四言体主要用于庙堂祭祀的场合,比较严肃,比较公式化,但艺术价值不高

  4.1.2 一类是继承了《楚辞》的楚歌体;

  在汉朝初年,人们即兴抒情而写诗时,多半都用楚歌体。

  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 风起云涌比喻时局变换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汉武帝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李陵送苏武时作了一首诗

  经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4.1.3 一类是新创的五言体。

  五言体是我国旧诗中一个重要的体式。它的产生,与汉乐府诗有重要关系。

  七言诗是受到楚歌体的影响,为什么五言诗却不是呢?七言诗形成受楚歌体的影响,是它每一句韵律的节奏和后来的七言诗是一致的。例如“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九歌·少司命》)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五言诗,基本韵律都是“二三”的停顿,如: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韵律不同。

  为什么汉乐府的“新变声”就是五言体的滥觞呢?

  李延年《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宁不知”字是衬字,去掉衬字,完全是五言

  这首诗不同于以前的楚歌体,完全是一种新的体式。

  民间的歌谣《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有很多杂言体,《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储,还视桁上无悬衣。

  拔剑出门去,儿女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

  用沧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

  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

  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

  行,吾去为迟。平慎行,望君归。

  李延年的《佳人歌》和民间的《江南》曲都是比较早期的、以五言为主的诗歌,但都不很成熟。

  五言诗逐渐进步,有了一些规矩,即格律。

  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诗《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开始都押韵“u”。但接下来,从“去”开始就换韵了。乐府诗与后来的近体诗不同,中间是可以换韵的。这首诗虽然双数句都押韵了,但仍不能算是很整齐的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五言诗发展成熟了,就有了固定下来的形式,叫“古诗”,不叫“乐府”。

  第一,它的每一句都是五个字,不再有衬字。

  第二,双数的句子一定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诗的中间可以换韵,换韵后仍是双数句子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这就是五言诗的基本规律,

  汉朝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五言诗又逐渐走向“律化”。五言诗律化分成两步走的:

  第一步是对偶

  第二步是平仄的协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两种基本的平仄格律。

  再加以变化,就形成了平起、仄起、律诗、绝句等各种的形式。

  上述演变过程总结如下图:


  5. 其它知识点

  5.1.有关衬字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敦煌曲子《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衬字一般并不破坏文法的完整,不信你把上边那首词的衬字都去掉再读一遍看,它的文法仍然是完整通顺的。凡是加衬字的现象,都发生在能够配合音乐演唱的诗歌中。元曲里的衬字就特别多,因为元曲就是能够歌唱的。

  5.2.《诗经》为什么叫“经”?

  最早叫“诗三百”。到了汉朝日益受到尊重,人们不仅把它当作文学作品,而是从中看到了周朝的教化、政治和风俗,认为它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可以从中学习怎样做人,怎样执政。“诗三百”就被尊称为“经”了。

  5.3.《易经》中的几个爻辞解释

  六爻中用“九”的数目代表阳,用“六”的数目代表阴,你看那“乾”卦,从下到上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都是“九”,阳性的美好兴盛真是到达极点了。

  可是你看爻辞:

  初九是“潜龙勿用”,

  意思是,龙还藏在地下

  “九二”是“见龙在田”

  龙慢慢从地下跑出来了

  “九五”就是“飞龙在天”

  龙已经飞到了天上。那么“上九”的位置更高,那龙岂不是更得意?

  “上九”却是“亢龙有悔”。

  因为,那是一条太骄傲太放纵的龙,一点儿节制都不懂得,那么它到了最得意的时候也就是开始倒楣的时候了。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5.4.《九歌》内容的来源

  楚国地处南方,气候潮热,有深山大泽,草木浓密,所以楚人富于幻想。他们想像在那些深山密林和河流中有许多神灵,比如山有山的神、水有水的神、云有云的神、太阳有太阳的神等等。“其俗信鬼而好祠”(《楚辞章句·九歌序》),相信鬼神且经常祭祀。《汉书》还记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祭祀的时候要由巫来召唤鬼神。

  所谓“巫”就是跳大神的,古人相信他们能够做人与鬼神之间的媒介。当他们请神降下来的时候,请男神,就用女巫来唱歌;请女神,就要用男巫来唱歌。唱歌时用的完全是一种男女爱情的口吻,来表示邀请和期待,这就是祭祀鬼神的巫歌。《九歌》,就属于这种巫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