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则徐:如果可以,我不想做英雄。

 时空杂货铺 2023-04-23 发布于河北

1850年 一月 湘江

为清帝国奔波了一生的林则徐因病开缺回乡。在长沙短暂停留的他拒绝了多数人的拜访,却唯独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在船上两人一见如故,互为倾倒。

一个是仰慕多年的前辈,一个是可以托付重任的奇才,林则徐将自己在西北多年整理的资料交给左宗棠,望他能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此时,沙俄的势力已经渗入到新疆,林则徐也感到日后必成西北之患,只是自知时日无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

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这是两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见面,此时,距林则徐的人生尽头已不足一年。

1785年8月30日,林宾日家生下一男婴。

这虽不是这个穷秀才的第一个孩子,但却是早先夭折男孩之后的第一个男孩。遂取名“则徐”。希望能像南朝一代文宗徐陵一样为林家光宗耀祖。

林家虽是书香世家,可祖上四代都无功名,祖父常年在外教书,收入不丰,父亲林宾日也因生活所困,13岁才开始上私塾。贫穷就像传统一样,一直传到林则徐这代。

不过这些都和林则徐无关,对于还是婴儿的他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贫穷使林则徐懂得生活的艰难,也让他对底层民众的痛苦有了更多理解。

一位伟人说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体验过人间疾苦的人,说再多的鸡汤,也是冠冕堂皇。

好在林则徐的家庭氛围温馨和睦,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哪怕除夕才能改善生活吃上一盘素炒豆腐,却也能吃的欢声笑语。

如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林则徐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两宋抗金名臣李纲。

同是福州人,对他的悲壮人生,林则徐更是耳熟能详,也希望自己日后能像偶像一样,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今后的一生,竟和偶像那么的相似。

1811年,第三次会试,金榜题名。林则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两年后,爆发了天理教大起义,甚至一度攻入皇宫,震惊清廷,嘉庆下达《罪己诏》。

这已经不是这位守成皇帝的第一次“罪己”,一面是祖宗之法,一面是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用现在的话讲,此时的嘉庆慌得一比。

检讨书说完,就是要求有关部门深刻吸取此次事故教训(永怀安不忘危之念,励精图治),进一步加大农民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此类恶性事件再次发生(夙夜在公,庶几补救前非)。

此时的林则徐,虽在帝国权力的中心,但资历尚浅,没有资格参加政治座谈会议。

但没资格不代表不关注,上报国家,下安黎民。是他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思考内容。

老百姓闹事就是因为吃不饱,要是能吃饱肚子,自然就可下安黎民,于是查阅前朝有关水利的相关资料,思考前人提出的在京郊开展水利,种植水稻的意见。并将之写成《北直水利书》。

纵观林则徐的一生,都在和水利打交道,无论是黄河治水,还是西北屯田。但真正让后世敬仰甚至被神化的却是广州禁烟。

由于在京期间的两次外调工作业绩突出,被清廷任命江南道监察御史(相当于江浙沪的纪委书记)。河南巡抚琦善办事不力,引发大水,被林则徐直奏无能,导致林则徐被同僚猜忌排挤。

恰巧父亲病危,于是顺理成章,辞职回乡,从此田园生活,不再出仕,但很快就有两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林则徐的面前。

第一、家里没矿(无担石之储),第二、没有工作岗位(居乡无可为生),而且父母乡亲也是强烈反对。没办法,只能继续进京。

好在之前的工作业绩突出,道光也颇为欣赏,于是破格启用,调任浙江,这时,林则徐开始进入了事业的上升期。

在浙江的两年,凭着出色的政绩和体恤民情,林则徐的名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底层百姓拥护,中层官绅同僚推崇,皇帝赏识欣赏。

即朕特派,非伊而谁?”是这时道光给他的最高评价。

不过皇上的话,也不能太当真,毕竟,功劳都是领导的,过失都是下属的。

这一年,林则徐四十岁,这是他的春天。

早在浙江主政时,林则徐就和鸦片打过交道,在其治下也采取过一定的禁烟活动,只是当时被各种政务纠缠而无暇脱身。

而整个清廷,更是对鸦片没有足够的思考,毕竟,维稳比禁烟更重要。一边是“加大力度维稳”,一边则是以国家机器来推动鸦片贸易。

1831年,辉格党在国会中战胜托利党,辉格党的成员属性(商人)决定了其对华政策——东印度公司从商务机关转为行政机关。鸦片走私也变成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就在鸦片贩子走私的热火朝天之时,京城对鸦片的看法却分为两派。

一派主张“弛禁”,简单说就是将鸦片合法化,收取税赋,并放开国内种植鸦片限制,国内自给自足,就不需进口洋货,从而达到洋货自绝,甚至内销转出口。

此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也!

都要亡国灭种了,你他娘的还想着支持国货。。。

道光也是摇摆不定,毕竟白花花的银子,家大业大,哪儿不需要花钱?能赚点总归是好的。

你惦记那点利息,人家要的可是你的本金。

另一派就是“严禁”,就是坚决彻底的去鸦片。

最终,林则徐表示再这样下去,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财匮兵弱),这才让道光的态度转变过来(有钱没钱都是小事,保命重要)。

1839年,销烟!

然后

战争来了,我们败了。

从这一刻起,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了漫长的觉醒,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而不屈抗争。

直到一百一十年后,这个伟大的民族再次崛起。

而这一切,全都开始于虎门的那次硝烟,那个人,后来我们叫他——民族英雄。

历史时刻所赋予的意义,都是后世给予的,当事人不会感到什么不同,有的甚至会觉得很痛苦。至少当时的林则徐是这样的。

失败就要有人背锅,人选的评判标准也很简单——适合这个锅。而其中的因果关系,则不在评选得范围内。

最后,具体的“量刑”还是要商量下的。

“伊犁还是新疆?”

“伊犁就是新疆!”

“新疆就是伊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和韩愈“流放”东南不同,林则徐要去的是西北往西。

一路上陆续听到的战事消息,更是令他悲愤不已,可再多的不甘也抵不上那一纸文书。东南的一切已经与他无关。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面对人生起落,有人妥协了,在命运看来,如果还没妥协,那就再来几次。

刚到扬州,谕令就到了:去往开封,襄办河工。

此时,黄河水患,已到开封城下。而新任的河道总督王鼎却没有治水经验。林则徐虽有旧疾,但也不得不勉力支撑。

相比身体的不适更困难的是,此时的林则徐是“罪臣”身份,没有决策权力。

这不仅会在治水过程中受到掣肘,更对上下官员的贪污无可奈何。不仅如此,还会受到无端的攻讦诽谤。

这一切,王鼎是看在眼里,也明白林则徐在治水上的苦心孤诣。于是上报道光表示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希望能论功行赏,至少也能免于流放。

而此时的朝堂,早已是投降派的天下,林则徐也早成为道光的“弃子”

随着河工俊成而来的,还有谕令:“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而其他人则是论功行赏,王鼎则是老泪纵横,深感有负林则徐。

林则徐只是淡淡一笑:“有幸和你共事半年,但,我要走了。”

收拾旧行囊,再次上路。

西出阳关,没有故人,只有无尽的风沙。

1841年12月10日,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林则徐来到了伊犁,邓廷桢早已在此等候,这位曾与他共同主事东南,抵抗外敌入侵的老朋友也因禁烟而流放伊犁。

他乡遇故知,但林则徐却高兴不起来,他的目光,还在东南,此时他已无官方的信息来源,很多消息也仅仅是从亲友的书信中得知。

他也知道,老骥伏枥,可能再也没有远方了。

第二年八月,由于抵抗派完全被压制,不会再构成威胁,邓廷桢被准许入关。不久,其他被贬谪的朋友也陆续入关。

老友的陆续远去,林则徐的心情也苦闷到了极点,虽然“穷荒无与共赏”,可日子还要继续。如果继续消沉,则有负心中抱负。

边疆唯一不缺的就是时间,此后研究新疆的边防史地、历代屯田经验。和之前“效力赎罪”一样,无权上奏,也没有奖励,可林则徐还是默默无闻的干着。

四年后,离开边疆苦地,准许回京。入嘉峪关被告知,不必来京,先暂行陕甘总督进行平叛。

一年半后,又被调任云贵总督。还是平叛当地叛乱。

常年的奔波摧残了林则徐的身体,1849年奏请开缺回乡养病。

1850年,即位的咸丰皇帝,宣召林则徐入京,林则徐以患病为由,婉言拒绝。五个月后,再次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西平叛。这次林则徐欣然接受,因为在他看来,平叛是和禁烟同等重要的事情。

只是这次,却没有时间了。

1850年11月,林则徐病逝于潮州。

历史人物的局限性,在我看来,这是句废话,我们不是神,不能越过千年看未来,封建士大夫不效忠皇帝,难道还效忠上帝不成?任何人,只要在他的那个时代,能够做到上报国家,下安黎民,那他就是英雄。

“如果可以,我不想当英雄,只求为国效力,为民谋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