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剧中剧外都是生活——评齐一民新作《百剧宴》

 昵称67641212 2023-04-23 发布于湖南

文/梅明明

有人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可戏是唱的,剧才是演的,如此说来应该是“人生如剧”才对。这比喻多了给人看、给人演的味道,有了台上台下,有了幕前幕后,有袖手旁观、逢场作戏,也有曲终人散,多了几分嬉闹、几分落寞、几分悲怆。正像杨绛说,世态人情,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今天我们就看书、看戏,看看《百剧宴》这本书。几年时间里,作家齐一民时常出现在京城各大剧院,看的都是耳熟能详的歌剧、儿童剧、荒诞剧、话剧。戏中人断肠,戏外人思量。他不光看,看完后回到家里就着热乎劲儿把看剧的感受写了下来,只是他写的不像传统剧评,不是学院派的理论讲解,更像日记,经常是由当下一个剧目发散而来,延伸到更深的层面的探讨,他称之为“京城剧院写生”,这正是《百剧宴》的由来。

翻开这本书,我们再次被齐老师“巴尔扎克式的野心”打动。从2019年5月19日第一场戏开幕,写到2022年8月20日最后一场,3年时间,齐老师看了100个剧,从歌剧《采珠人》到陈佩斯父子话剧《惊梦》,一场场看,一字字评,100场戏像100场梦,有美梦、有惊梦,嬉笑怒骂却又似喜实悲、笑中藏哭,就像书末《牡丹亭》里昆曲的亘古唱腔。

书中,作者基于先锋作家的独特视角和普通观众对于中外名剧知识普及之需求,体现着浓烈的启蒙气息,让我们不由想起莱辛的《汉堡剧评》,将批判锋芒直指你我当下平庸的生活,明显与消费时代市民社会有内在联系。剧评对象从来不是剧作本身,而是我们的生活,如莱辛说,“我们不应该在剧院里学习这个人或者那个人做了些什么,而是应该学习某种性格的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做些什么。悲剧的目的远比历史的目的更具有哲理性”。是的,这大概也正是齐老师想要说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每次读到齐一民老师,我都想说说他的文风。一本本读过来,我们能感觉到齐一民老师的文字张力。这是他饱含的激情,对艺术、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让全书文字有一种堆砌的美感。《百剧宴》剧中剧外都是生活,无论是他作为剧评人的陈述还是剧中人的叙述,都是带有情绪、情深饱满。剧评中有大篇的闲白,是夹带的私货,还是带感情色彩的叙述?他就喜欢这么由着性子信手拈来、泥沙俱下、喋喋不休。

多数作家在创作时,都有鲜明的自觉性或者说某种“思想包袱”——让作品更像艺术品,将作品创作成单个的、可以把玩,握持的艺术佳作。但齐老师的创作是外向的、不设防的,看不到大多数作家对自己文字的“爱惜”感,甚至不惧怕给人以“粗糙感”,好像谁都能写成一种无意识的挥洒。这种写法,导致单论一两部作品时,是比较吃亏的,好在我有幸读过他的不少作品,他的这种巴尔扎克式的写法,以群像连接在一起,滔滔不绝的大铺叙,构成史无前例的艺术巨构,以“整体性”傲视众生。他发明了一种“齐式写法”,他的好,全部都在他的艺术丛林里面,自成宇宙。你要读他的书,而且要一本接着一本地读下来,这大概才是正确的阅读方式。

最后,我们且再次翻开《百剧宴》,看戏中人唱戏中词,戏外人言戏外话,剧中人演得悲悲切切,剧外人看得暗里着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