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陆冲衢太平场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太平场,位于新津县西外。清道光《新津县志》载:“太平场,县西五里。” 太平场兴建于明代,时新津设“七乡”,分别为兴义乡、福田乡、长乐乡、灵泉乡、安定乡、太平乡与顺和乡。“太平”之名,寓意“泰然平和”,表达着时人美好的愿望。新津九莲山观音寺里藏有绘于明成化年间的壁画,其中一幅题记:“四川新津县太平乡绘壁信士郑宏……成化四年节旦题。” 据此可知,至迟在明成化四年(1468年),太平乡已经设置。

▲ 清道光《新津县志》地舆图 

明末清初,兵燹战乱之后,新津县人口大减,土著无几,清康熙时县内仅设“三村”,即县东的杨柳河村、县南的大水坝村与县北的高柏村。随着人口的增多,清乾隆初,改“三村”设“三乡”,三乡分别为长乐乡、太平乡与兴义乡,时太平乡内分“三支”,管辖县域西南各场与村落。乡制延续至上世纪中期,分分合合,太平一地后来又先后改设为太平区、太平人民公社、新平人民公社、新平镇。历经变化,太平场一直为乡镇或区社政府治所。

2019年底,新平镇改名为宝墩镇。“宝墩”之名,来自镇西北约五公里处的宝墩文化遗址。墩,通常是指高出平地的小土丘或土堆,以“墩”为地名,川西平原多见。这种“墩堆”地貌,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遗留的。“宝墩”,为一高不足两米,面积约1亩的土丘,因其形若鼓状,又被乡人俗称为“鼓墩子”。土墩周围还有一些黄土埂子,或隐或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墩周围暴露出来的陶片与砖瓦器物,就引起了有识之人的关注,后来经过挖掘,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处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随着更深更广的挖掘,宝墩古城遗址中又发现了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出土物包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磨制石器,以及多种陶器残片,远古聚落与建筑形态也被揭示了出来,重要的是还发现了炭化稻谷与其他农作物种子。此外,该遗址中还保留有战国及至汉代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宝墩文化,即新石器晚期古蜀文化,因发掘于宝墩村而命名。后来发掘的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和紫竹、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等,均属于宝墩文化时期遗存。宝墩镇的古蜀文化遗存,表明了早在新石器时期,这一带即为人类聚居与劳作地,其历史可谓是相当古远。

▲ 太平场位置示意图

▲ 宝墩古城遗址

▲ 宝墩古城遗址 

石头河与铁溪河二水相围,太平场一带,远山近水,风光宜人。这一带多堰田与坝地,自古农业发达。清道光《新津县志》载:当地农事,“在山者预积冬水,在坝者修沟作堰,耕耘收获,勤于四时,菽麦稻粱恒多。” 旧时当地农业主产稻麦之外,还有油菜、烟叶、甘蔗、花生、红薯,以及各类蔬菜等。太平场四周广大区域里,林盘聚落,星罗棋布,至今这一带还保留着很多“林盘”类地名,例如鲁林盘、鲍林盘、王林盘、路林盘、郑林盘,以及高林、十林、白鹤林等。

新津,为旧时省城经岷江水道转陆路进入西藏的要津,新津古渡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太平场,接近成都平原西南部边缘,西去渐由浅丘转至蜿蜒绵亘的邛崃高山。这一带的风貌,正如清嘉庆新津县知事王梦庚诗《驿路桑阴》中的句子所描绘:“路指千峰青霭合,桑连百亩绿云低。” 因于地理位置,旧时的太平场成为成都府西线入藏的要地。清宣统《新津县乡土志》载:“太平乡在县治之西南,由省城进三藏大道出县城西门交界牌均太平乡地。” 明清时,太平场设铺,经铁溪铺西去,可至邛州,再经雅州而进入西藏,故旧时太平场有“西藏通衢”之称。

▲ 清道光《新津县志》内页 

明代,湖广移民先后落户新津城乡各地,其中尤以黄州籍的为多。太平场的兴建与昌盛,即与湖广移民的聚居有关。明末清初,战乱不已,城乡居民多外逃至洪雅山中避难,至清初始陆续回归。清宣统《新津县乡土志》载:“国初始还旧籍,其后插业之家多自洪雅,询其原籍,概系湖广麻城孝感乡,是以湖广籍,邑人几十居八九。” 太平场老街中部的帝主宫,即为黄州移民后裔于清代早期兴建的同乡会馆。该会馆为两进式合院建筑,两侧外凸、三门坊式外墙,壮丽宏伟,气度不凡,上面的砖石雕刻,细致精美。宫内建有正殿与双厢,另设戏台。高大厚重的院墙环围,园中林木葱郁,池水滢滢,帝主宫建筑群的设计与布局十分考究。帝主宫给当地黄州籍乡民提供了拜神、聚会、议事的场所。上世纪中期,帝主宫改设为四川省银行新津县太平场仓库,后来又改作太平粮站,帝主宫建筑也因此能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太平场上,清早期来自广东的移民也为数不少。当地的南华宫,亦称广东会馆,即为清乾隆年间广东籍移民修建的同乡会馆。清道光《新津县志》载:“南华宫,县西五里,乾隆间建,道光元年重修。” 至清末,五方杂处的太平场内外,先后修建起了数家移民同乡会馆,旧时每年的特定日子里,各会馆都会举行迎神赛会活动,间有演戏游街,场面十分热闹。年淹日久,这些会馆大多无存,明清移民历史成为了遥远故事,当地知晓其入川先祖来历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清初各籍移民的到来,太平乡人口大增,移民们还先后引入了玉米、红薯、辣椒、甘蔗、烟叶等作物及其种植技术,当地农业很快得到振兴。至清中期时,太平场上下街道民居鳞次栉比,建筑密集,人居规模空前,场内外还先后修建或重修了五显庙、回龙寺、文昌宫、东岳庙、金水寺、魁星阁等宫观寺庙类建筑,石头河与铁溪河上先后建起了小济桥、舞凤桥、太平桥、正新桥等大小桥梁,形成了多个码头。清代晚期,繁荣昌盛的太平场,成为了新津县之首场。

清道光与咸丰年间,太平场上成立了多个民间互助性质的帮会,即所谓的商帮,其中黄州籍的称为“黄帮”,陕西籍的称为“西帮”。旧时的帮会组织,多以同业相称,例如“茶帮”“烟帮”“船帮”等。太平场的各大会馆,成了这些帮会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清代晚期,来源于湖北的棉花与棉纱,畅销于川西各处,新津则成为了花纱的集贸重地。清宣统《新津县乡土志》载:“新邑商业,花纱为多,外贩大商十家有奇,本境分售三百有奇;织布之家,二千有奇。” 水陆两通的太平场,占尽天时地利,成为最为繁盛的花纱转运与贸易市场。场上以花纱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商帮,统称为“花帮”,亦称“白花帮”。清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场白花帮“泰盛启”号倡办“财神会”,留下来的碑记《太平场白花帮同起财神会序》中列示了财神会的规章、抽厘积金标准,以及演戏敬神活动安排等事项。农历每年三月十五日,当地花帮人等都会衣冠相庆,在帝主宫即黄州会馆里举办演大戏敬财神等活动。顺便提及一下,旧时的太平场,还有着浓厚的袍哥文化色彩。据说场上的福阳会馆、植氏花园等处,即为旧时袍哥会头目与成员经常聚集与娱乐的地方。

花纱贸易之外,粮食、菜油、烟叶,以及川西地区的土特产等,也是太平场常年储运与转销商品,其中不乏大宗货物。旧时新津最大的米市,即设在太平场。商业带动下,钱庄、旅社、餐饮、五金、杂货等各类店铺,相随而起。每日里,长街上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紧邻县城,也是太平场繁盛的重要原因。旧时,县城西门之外即为太平乡地,大道平坦。一箭之遥,县城与太平场之间的商货运输与人员来往十分便利,太平场成为城乡之间重要的连接地。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加之这里为货物进藏的中转地,人员来往频繁,商贾驻扎平常,太平场运旺时盛。

演戏,为旧时太平场常年可见的活动。每年开春,以及大小节日中,太平场各会馆里都会举办大型的游乐活动,戏班子轮台会演。太平场票友还组建了川剧社“太平春”,活跃于本场之外,还到县城及远至他乡献技。“牛灯”与“花灯”,为太平场旧时乡中老少所爱,长街舞灯,流星飞电,一道景观。每年春节期间,黄州会馆承办的“耍火龙”,尤其吸引众人,三十六节长的“火龙”,上下翻腾,飞来舞去,火花四射,场面甚为壮观。

太平场东外约三里处的纯阳观,值得游览。纯阳观,又名“玉清道院”,为旧时太平乡境内规模最为宏大的宗教建筑群,现为新津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太平乡贤达的倡导与陕西籍商人的资助下,建成了吕祖殿,后来又在民国年间先后建成了忠孝二亭、黄鹤楼与其他各殿。“大忠”与“至孝”二亭,为三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精美华丽,隔墙上装嵌的七通石刻诗碑,篆隶行草楷,各体书法皆系当时名人手笔。刻工精细,妙笔生花,石碑上的诗,多为劝善扬美、乐山爱水之辞,读来让人心有所感。例如第四通篆书碑刻诗中有句:“活计有时宜放逸,生涯无分且随缘。闲来觉得希千古,一日清明一日仙。” 观中各处,建筑多样,配以众多精美的楹联、题刻、壁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林木掩映,古朴幽深,建筑艺术至美的纯阳观,享誉“武阳胜景,威震全川”,名不虚传。

纯阳观,原规划中还有玉皇楼、大成殿等建筑,然而工程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停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利用纯阳观中的亭楼与围房,设立了“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成都分会第四保育院”,接济和收教各保育院转送过来的沦陷区难童与孤残儿童。可歌可泣,纯阳观在其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太平场,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长近两里、形如弯弓的老街,即相通的太平上街和太平下街。长街两旁,屋宅比邻而建,依旧是青瓦坡屋顶与木柱泥墙,其中以一层的为多,少数的带有低矮的阁楼。普通的民居中,间而有高门大屋与深宅阔院,曾经的华丽,掩藏不住。挂有标牌的大户人家有苟氏、郑氏、叶氏、冯氏等,从当地居民口中,总能听得一些有关旧时富家大室、风流人物的逸闻轶事,以及太平场曾经的辉煌历史。长街中,还有多条巷子,或直或曲,或宽或窄,通向后街或大院深处。清门静户,场上来往的人很少,如此这般,看着不远处林立的高楼群,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太平场的甜点可口,名声在外。司糖房、向糖房等,均是旧时的专业户,不仅熬糖,还制作各类点心。当地的“谷花”,即米花糖,曾为太平场一绝,香酥爽口,受人欢迎。游览太平场,美食当然不可错过。太平场老街中的“黄春卷”店,旗幡高挂,与众不同的是,该店之春卷不仅制作精细,吃时还要浇上调料,“川西独家老字号”,名副其实。街对面的“老卤”饭馆,菜色多样,门口大锅里的豆花格外诱人,穿小巷走进去,坐堂另有风景,乡土味道,教人难以拒绝。太平场还有多家茶馆,其中设在植氏花园中的茶馆别具一格。植氏花园与帝主宫正对,高墙相围,古木参天,旧时的气派,显而易见。亭中小憩,茶香中早忘了困顿疲累,朋友几人围坐小聊,胜却闹市无数。场外竹木林中一些偏狭的茶房,也簇集着很多乡人,打牌、下棋,尽享着欢愉。总之,原汁原味的乡场生活,在这里保留尚多,而这正是太平场的迷人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