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门子与花龙门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成都城西,光华村外西南方向约十里处,有地名“机投桥”,笔者早年曾多次到此游访。那时,机投桥还大致保持着传统乡场的风貌。场北不远,有一个名叫“花龙门”的地方。

花龙门,是当地旧时一大宅院的俗称。与旧乡大多居民一样,该家也是几代人在此安生服业。含辛茹苦,努筋拔力,清晚光绪时期,该姓家族终成一方富户。人丁兴旺,自不待说,最为光耀的,则是修建起一座华丽的宅院。该宅院,砖墙环围,玉阶彤庭,高大的朝门上还彩绘了一对门神。这般光景,周围并不多见,自然让邻里乡众非常羡慕,“花龙门”的称谓不胫而走。后来,所在村落也因之有了“花龙门”的名字。

朝门,原指皇宫正门,即由此门入正朝,故称。宋《仪礼经传通解》:“正门谓之应门,谓朝门也。” 后来,泛称大户宅院正门为朝门。民国《简阳县志》:“施侍郎故宅,在施家坝境内施氏祠左,尚有朝门一座,上书'器重瑚琏’四字。” 龙门,原指两山相夹、状若大门的自然地貌。古有禹凿龙门疏九河之说,《尚书·禹贡》: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明清时期及至以后,四川大部地区,尤其是川西坝子里,多称高大气派的朝门为龙门,习称龙门子。龙门,或龙门子,渐渐成了华宅大院的代名词。

以龙门比喻德隆望尊之人的府第,其历史久远。《后汉书·党锢列传·李膺》:“膺独特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 龙门,含有高大、尊显之意,用指宅院,也表达着外人对其主人的仰慕。龙门子,绝对是一个美称。

龙门子,即宅院正门,指可通往厅房的大门。四川域内的合院式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宅院前门即正门,开门即可见内庭;另一类是前门与正门之间有一过道,或过厅,正门为厅房内院大门。以崇州元通镇公馆大院为例,永利桥头陈氏兄弟的“陈家大院”,属于前一类;麒麟街南头的罗家大院,属于后一类。不过,在普通乡民眼中,高大气派的宅院各门,都可称作“龙门子”。

▲ 陈家大院·崇州元通

▲ 罗家大院·崇州元通

旧时,宅院正门,即龙门子的修建,尤为讲究,正所谓“千斤门楼四两屋”。宅院正门,即宅院之门面,其规格、制式与装饰,不仅反映了主人的殷实富有,也传递出主人的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但凡有条件之家,都会尽量把龙门子修建得华丽大气。四川各地被称作“龙门子”的宅院,大多修建于清中晚期及民国早期。这段时期,崇洋之风甚浓,砖石垒砌,中西元素配搭的龙门子,累见不鲜。一些富贵人家,还会炫异争奇,在装饰上与格调上凸显自家龙门子的特色。这种情况在川西坝子里的大邑安仁、崇州元通、郫都唐昌等不少场镇上,随眼可见。

▲ 刘氏故居·大邑安仁

▲ 刘文辉公馆·大邑安仁

大户高门,显姓扬名,龙门子很容易地就成为了当地的地理标志,相关的地名也就留存了下来。例如崇州江源的张家龙门子、郫县晨光的胡家龙门子、邛崃白鹤的圆龙门子、梓潼潼江的八字龙门、汉源富乡的龙门子头,等等。川西坝子里各地农乡,这样的地名尤其的多。一些地名还有着特别的来历,例如,修建于清咸丰年间的蒲江五星镇的邓黑龙门子,因宅院大门满刷黑漆而得名;郫都安靖镇林湾村的红龙门,因宅院大门漆色红艳而得名;广汉连山镇的石梯子龙门,因宅院地势较高,门前有石阶梯而得名;广汉万福镇的谭家狮子龙门,相传为清乾隆年间武举谭腾蛟的府宅大门,因门前有石狮子一对而得名。

▲ 何家大院·大邑新场

或房屋联排,或庭院叠进,一些民居宅院设有多道高门,从而有了多道龙门子的称谓。至今还有不少地方留存有“双龙门”“三道龙门”“五道龙门”“七道龙门”等地名。上世纪八十年代编撰的四川省各市县地名录中对此有一些记载,例如,新都桂湖乡的穿龙门,“该院较大,有互通的两道龙门,故名。” 温江公平乡的三道龙门子,“原宋姓的大院前面有三道大门,故有此名。” 安县白溪乡的郑家三道龙门,“郑姓人建的大院,开有三道龙门,故名。” 青白江祥福乡的张家五道龙门,“张姓聚居,五个庭院相连,故名。” 广汉北外乡的七道龙门,“又名陈家花龙门,建于清代,因陈姓人所建瓦房大院,在同一方向修建七个龙门,故名。” 异名同实,邛崃拱辰乡的“王三间龙门子”,即当地王姓人家的三道龙门。

▲ 王家大院·郫都唐昌

高大宽敞,只是龙门子的基本特征;华美富丽,才是龙门子的显耀所在。龙门子的建造,与宅院建设中的动土上梁一样,要看风水择吉日,形样上与装饰上的设计安排更是有颇多讲究。精雕细刻,画龙描凤,一些龙门子,还门额嵌匾,门柱刻联,华贵之中不乏典雅。例如,崇州怀远镇张子良故居的龙门子,匾额题有“隐居”二字,门柱阴刻对联:“卜重良邻,风追晏子;图明太极,学慕濂溪。” 再如,崇州元通镇黄氏宗祠的龙门子,匾额题有“贵本备文”四字,门柱阴刻对联:“功烈著旂常,名姓千秋昭史笧;宗祊树支本,子孙百世在江原。”

▲ 张子良故居·崇州怀远

祥麟瑞凤,雕文绘彩,这些精美的宅院之门于是就有了“花龙门”的称谓。色彩错杂,形样奇异,一个“花”字,尽皆概括,真是妙不可言。旧时四川省地名录中有关花龙门的记载也很多。例如,大邑斜源乡春茗村的花龙门,“百年前刘姓在此修一大院,门上雕龙刻花,形象逼真,远近闻名,故名。” 青白江祥福乡天星村的徐家花龙门,“徐姓庭院,门饰雕刻彩绘,故名。” 新津龙马乡大林村的赵花龙门子,“以赵姓的龙门上饰有图案花纹得名。” 广汉新丰乡西城村的庄家花龙门,“民国初年,庄姓人所建瓦房大院,龙门上有雕绘彩画,故名。” 什邡红白乡柿子坪村的花龙门,“清代刘姓建院,龙门绘龙凤花鸟。” 中江兴隆乡芦花村的袁家花龙门,“袁姓住宅朝门上绘有花纹,故称。” 绵竹孝感乡黄河村的牌坊龙门,“院门高大,刻有花纹,形似牌坊,故名。” 江油城塘乡五通村的叶家花龙门,“叶姓大院,原大门上有花草、人像,故名。”

▲ 高大的八字院门·郫都唐昌

花龙门地名,川西坝子里各县市都有分布,且数量不少,其中北部的德阳、广汉几地,相对较多。例如,德阳有肖家花龙门、巫家花龙门、易家花龙门、钟家花龙门、钱家花龙门、徐家花龙门、谢家花龙门、雷家花龙门,蔡家花龙门、段家花龙门等;广汉有陈家花龙门、王家花龙门、罗家花龙门、湛家花龙门、曾家花龙门、黄家花龙门、张家花龙门、宋家花龙门等。不难看出,这些“花龙门”,都是旧时聚族而居的院落。其实,某家花龙门,与某家大院、某家院子等,并无实质性的差别,不过是宅院门头华丽多彩,更加突出了而已。

▲ 广汉金轮镇一带的“龙门子”地名

城乡变迁中,老宅旧院或拆或损,渐渐消失。让人欣慰的是,一些新设行政村或社区的名字,即由当地旧时的龙门子衍生而来并保留了下来。例如,原机投乡花龙门村的得名,即来自本文开首提及的花龙门,现在则又演化成了花龙门社区。实际上,四川域内一些冠以“花龙”的行政村、社区,不少的也是因由当地旧时的“花龙门”而得名。例如,金堂云绣的花龙村,以境内李家花龙门得名;双流胜利的花龙村,以境内的向家花龙门得名。类似的,彭州调露的花龙村、都江堰向峨的花龙村,仁寿龙正的花龙村、彭山新丰的花龙村、北川永庆的花龙村等,也都是因其境内的“花龙门”而得名。以这些村名、地名为线索,也许我们还能寻找到一些远去的有关龙门子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