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站城融合”的绝佳案例,迟早会考!

 羊羊的地理教室 2023-04-23 发布于浙江

作者 梦梦啊 | 排版 杳杳

最近不少试卷的选择题,都涉及到了和“站城融合”相关的内容。


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等国际大都市,“站城融合”的模式为车站与城区的结合规划开辟了新思路,如今这一理念在国内重要城市的发展中也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与实践。

比如22年9月22日开通运营的杭州西站,就被称为“我国首个站城融合的现代铁路客站” ,可谓标杆之作。今天我们就以杭州西站为例,细说“站城融合”。


 01 
  什么是“站城融合”?

先来看下面这张图,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杭州西站枢纽项目整体效果图

”杭州西站枢纽项目整体效果图“中,除了中间的车站站房外,四周还紧邻着这么多座高耸的塔楼建筑(图中绿色区域)

这一点都不像我们印象中的高铁站,难道这些高楼大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吗?其实这就是站城融合的特色——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我们印象中的高铁站 vs. 杭州西站枢纽效果图

站城融合,也称“站城一体化”,是综合交通枢纽沿线一体化发展模式,是TOD模式的分支之一。

该理念主张将重要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也就是把日常办公、居住和城市服务等功能安排在车站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为站点附近人群提供便利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如地铁站)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杭州西站,既是一个集铁路、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地铁、公交、出租及社会车辆等多种交通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同时又是汇聚商业、办公、会展等多种业态、多种功能的超级综合体。


02 
  为什么要“站城融合”?

传统的火车站,基本都只有交通出行最基本的功能属性,顶多就是再附加差旅的附属功能(如旅社、酒店等),很难发挥更丰富的商业、办公、居住等城市功能。

沈阳北站,车站上部的高楼作为铁路酒店,
相比众多的“大平层”火车站,
已经是为数不多的车站站房商业开发的成功案例了。

而在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人们出行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火车站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就出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站城融合,它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 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在中小型城市中,高铁站大多位于郊区;而在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往往同时存在好几个高铁站,即一城多站。

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地带占用大面积土地建火车站,虽然解决了都市人群旺盛的差旅需求,但土地紧缺的问题会比较突出。

站城融合,便是对同一空间的多重利用,使土地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最大化,完美地解决了两者的矛盾。

作者制图

  • 城市空间更紧凑

站城融合中,交通枢纽与商业区、居住区、综合功能区的一体化,使得城市空间更紧凑。

要注意哦,这与前一点似乎有点相似,但实则为两个不同的维度。“土地的高效利用”是纵向空间的高效化,而“城市空间更紧凑”则是横向的考虑, 是某一区域内不同功能类型的综合体的高度聚集。

研究表明,紧凑型城市能缓解拥堵、促进就业与消费,减少通勤与日常出行时长。[1]

  • 激发商业活力


与传统车站相比,站城融合之后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可以更好地激发商业活力。

车站的巨大人流量,可以有效减低商铺的经营成本、促进商业行为的发生,从而带动战域经济圈发展;而商务、会展、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的补充,则完善了传统车站单一的商业类型与结构。

“站”与“城”的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共建生态化的商业体系。

  • 缓解交通拥堵

作为集轨道交通、公交、 长途、出租及社会车辆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枢纽中心,丰富的交通类型可以帮助疏解巨大的客流量,使旅客可以快速地抵离、在各种交通流线中顺畅换乘,大大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



 03 
  如何实现“站城融合”?

站城融合的核心本质,在于处理好铁路客站与城市的关系。想要城市空间的规划承接住超大流量的客站,又不造成空间割裂,在设计和运营上也是一大难题,如何做到呢?

继续来看杭州西站这个绝佳案例。

首先,站城融合体现在空间的融合上。

就视觉效果而言,从远处看杭州西站一点不像传统的火车站,更像是城市CBD,这种把车站“大隐隐于市”的效果,是站城融合理念的直接体现。


就功能而言,杭州西站的标志性建筑“云门”距离站房约20米,与周围高层办公楼、裙房商业区和休闲区域相连。

左:“云门”整体效果图 | 中:穿过“云门”看主站房 
右:“云门”功能划分示意图 | 图源:中国铁建

这里将主要提供科创展示交流中心和城市配套服务:非营利性展览展示空间、空中花园餐厅、公司总部、高端酒店、多功能剧场、服务式公寓、影视文化中心等多种业态功能,一应俱全。

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的四座单体建筑
图源:筑境设计

其次,站城融合体现在交通流线的融合上。

针对旅客人群的动线,杭州西站通过充分利用铁路桥下的空间,大大降低城市配套交通设施(如进站平台、匝道桥等)对站前广场用地的依赖,将土地还给城市。

杭州西站机动车落客流线
落客平台在站房建筑的轮廓内部
不额外占用空间

针对非旅客人群的流线疏解,杭州西站则在建筑内部留有一条城市通廊。行人不需要安检就可以直接步行穿越车站。

站房的地上1层设有城市通廊

这样的设计下,以往被火车站隔开的城市两侧不再“咫尺天涯”,而去往车站综合体建筑办公、商务、购物的普通市民,也更能得到便利。


既然“站城融合”这么厉害,是不是各大城市都可以任意铺开?

当然不是!“站城融合”的实际落地,也会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要有足够大的通运量可以承载(经济发展)、建设与运维能力(运作机制)、消防与土地等相关政策的匹配(法规政策)等多方面条件协同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2]


说了这么多,你对站城融合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呢?做个题来巩固一下吧~


 04 
  来做题吧~

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图1示意站点客流—城市功能空间促生关系。据此完成1~3题



 答案与解析 
(上下滑动查看)

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站城融合的综合客运中心站点,应能使各种客流快速、大量流动,促使新的功能空间的形成,成为城市新的活力区。[汽车站]:客流量小,转运速度慢;[地铁站]:主要以本城客流为主;[航空港]:为了保障飞机起飞降落的安全,航空港周边不能有高层建筑,而且航空港噪音大,占地面积广,不适合发展站城融合。故选A。

2.B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L与其他节点的联系程度有关,进入城市其他功能区域”,所以应与交通密切联系,因此为交通换乘空间。故选B。

3.D
【解析】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因而可以完善交通网络、优化城市空间、调整产业结构。站城融合不是为了扩大城市规模。故选D。


参考资料:
[1] 陆铭:大城市紧凑化发展可以缓解交通拥堵 http://k.sina.com.cn/article_1733360754_6750fc72020014gqg.html
[2] WA丨于晨丨站城融合新需求下的客站综合体设计——以杭州西站为例丨交通枢纽:关于站城融合的未来https://mp.weixin.qq.com/s/uoufRzinZui4S4O3Q_U8Hw
[3] https://bbs.co188.com/thread-10338325-1-1.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