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方·夜听】天津《窗口的那盏灯》 作者:姜丽华 朗诵:冰雪梅馨

 远方诗歌文化 2023-04-23 发布于上海

作者:姜丽华

朗诵:冰雪梅馨

编辑:一两棉花

 窗口的那盏灯

姜丽华

记忆里,村里的小学校,是鹤立鸡群一样的存在。那里地势很高,砖瓦做的房子,有着巨大的玻璃窗。在一村子东倒西歪的土坯房里,小学校仿佛是梦的殿堂。小学校有两间教室和一大片空地,院门口有两间厢房。东厢房住着“杆子老师”,西厢房归大队部,老书记,会计,队长偶尔在那里抽着旱烟,说正事。

杆子老师,本性张,是村里的知青,“杆子”是娃们给他起的外号。他实在太瘦了,就像秋天的麻秆,仿佛风一吹就要折了。村里人都说他,说话太多,伤了气血,也有人说,他是累的。听老人们说,村里本来没有学校,跟杆子老师一起来的知青们,农闲时教给孩子们识字,一来二去就办成了小学。后来有了返城的政策,杆子老师第一批回城了。其他知青陆陆续续都走了,小学就荒废了,院里的草,长到一人多高。

据说在一个春天里,杆子老师回来了,一百多里路,他骑着自行车,一摇一晃的,车上绑着他的全部家当。看着满院的草,他哭了。看着他回来,村里人哭了。老支书蹲在地上,掩着脸,身子一颤一抖的抹着眼泪。“最不着调”的驹子哥,叼着根青麦子杆,一肩高一肩低站在那里,不知道是笑还是哭,。“我来打草,我马上给学校通电,我家还有一瓢白面”驹子哥说的大家都笑了。那个晚上,小学校的灯亮了。亮起来的,更是村里人那份希望。这是娃们的希望,更是全村的希望,是成长的希望,是走出去的希望,是看见世界的希望,是对于明天的希望,是走向富强的希望

驹子哥跟杆子老师一样瘦,只是更小了一号。他下地干活没有三两力气,抗不起整袋的麦子,又不甘心踏踏实实地养牲口喂猪,所以都觉得他最不着调。可是他又最心灵手巧,攒自行车,编柳筐,都在行,在村里当了电工,更是村里最大的能耐人。驹子哥是小学的常客,修理屋顶,粉刷白墙黑板,修理桌椅,他总是乐呵呵的随叫随到。不忙的时候,驹子哥就坐在窗根地下,安安静静的听杆子老师讲课。不上课的日子,他也会来学校,坐在那发呆。有人说,驹子哥吃了不识字的苦,哪怕有一点点文化,他一定是个好样的。有人说,驹子哥投错了胎,生在城里,一定能考个大学,当科学家。听见这些驹子哥总是笑笑,我就是个驹子了,是骡子是马,也就在村里转圈了,就盼着无论谁家的娃,冲出村子,到外面跑跑,也算全了我的心愿。杆子老师回来后,每个夜晚东厢房都会亮起一盏灯。无论多大的风雨,都不间断。寒暑假,杆子老师回城探亲的日子,驹子哥就来点亮他。学校地势高,很远就能看到那盏灯,暖暖的黄色,在漆黑的夜色里,如豆如星。起夜的老人,顽皮的孩子,夜归的路人,看见那盏灯,就有了方向,就看见黑暗里,学问之光,文明之火。

周围几个村里的小学校,因为没有老师,都办不下去了,都来我们村上学了。支书不分远近,一视同仁。杆子老师忙不过来,驹子哥就成了半个教员,带着孩子们踢球,画画,背诵,“床前明月光”。隔三岔五,驹子哥会接公社的宣传员来唱歌,女宣传员在院子里弹手风琴,孩子们围成一圈,歌声传出很远,村里像过节一样。如果文明之灯有声音,那一定是最稚嫩的童声和着麦田的风声。

村里的冬天仿佛一夜之间就来了,杆子老师白衬衫外穿一件旧夹克,跟苍茫的大地上零星的雪,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立冬的早上,东厢房的灯,亮得依然很早。打开门的杆子老师,潮湿了双眼。窗台上,一排五颜六色的小包裹。有帽子,有袄,有裤子,有鞋......是不约而同,也是商量好的,四十五个娃,四十五个包裹,一个也不少,堆了满满一窗根,杆子老师,愣在那里,说不出一句话。他年迈的父母,他的妻儿,在城里那盏等他回家的灯,他只能望了又望。

霓虹闪烁不多我一个,在这里,我是唯一。窗口的灯下,杆子老师,又在写信。

多年以后的多年,小学翻新了,校舍多了好几排,格局却没变,娃们的驹子叔住了东厢房,看门点灯,岁月静好,似水流年。

作者:姜丽华

朗诵:冰雪梅馨

往 期 回 顾

【远方·夜听】内蒙 《清明寄语》 作者:白杨  朗诵:冰雪梅馨


【远方·夜听】内蒙 《雷锋——我心中的旗帜》 作者:白杨(内蒙古) 朗诵:冰雪梅馨

【远方·夜听】内蒙《玉兔呈祥》 作者:白杨(内蒙古) 主播:冰雪梅馨

(向上滑动启阅)

本文系远方传媒原创首发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