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陵焚书:千年前最不该发生的一把火

 瑞德阁楼 2023-04-24 发布于河南
这篇文章是收录于去年的新书《唐诗寒武纪》,和今天“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正好相关,所以发在这里。


文/六神磊磊
公元499年,谢朓离世。

那是诗坛的一个重大损失,中国最好的诗人没能活着走进公元六世纪。
 
今天我们来说谢脁去世后发生的一件事。对于诗歌来说,这是一个需要记住的时刻。

让我们的目光从建康溯长江而上,来到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市江陵县。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公元555年,当时谢脁所属的南齐已灭亡了50多年,朝代已经改换为梁,历史上称之为南梁。

时为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二月,梁朝正在遭受敌国西魏的入侵。

这一战的过程十分迅速,战争才打了三个月,魏军就长驱直入,围困了梁朝当时的都城江陵,灭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这天夜晚,在江陵的深宫之中,四十七岁的梁皇帝萧绎面无表情,瞪着一只独眼,枯坐在暗处。

因为之前的一场大病,他盲了一只眼睛。当然,这件事是谁也不许提的。有一个叫王伟的人曾拿这件事损了萧绎,结果十分悲惨,萧绎将王伟的舌头钉在柱上,开膛剖腹,一刀刀割死。

呆坐了一会,萧绎忽然叫来了一个手下,名字叫做高善宝的,下达了一个命令:

“去,把我的书烧了。”

高善宝答应了,转身要走,随即又停住,问:“陛下,烧哪本?”

梁元帝挥挥手:都烧了。

高善宝瞠目结舌,不敢置信,“陛下,那可是十四万卷藏书,多少年辛辛苦苦才积攒起来的……”

梁元帝抬起头,用仅余的一只独眼死死盯着高善宝,忽然大吼一声:

“书有个屁用!老子读了那么多书,到头来还不是落到今天这个下场。烧,统统给我烧!”

原话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当夜,大火冲天而起,珍贵的十四万卷图书化为飞灰,史称“江陵焚书”。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焚书案之一,纵火者高善宝,主谋者梁元帝萧绎,作案时间为公元555年。

本书上提及的绝大数年代,都是不需要专门去记忆的,包括后来李白杜甫的生卒年,读者也不必去刻意记忆。但是唯独这一个年代,希望大家牢牢记住,因为这是文化浩劫之年,并且也很好记,三个五。

有人或许会问:这个梁元帝萧绎干嘛纵火焚书?他是一个疯子吗?并不是。

要说昏聩和残暴,南朝历代帝王中有不少疯子、昏君、杀人狂。比如宋前废帝刘子业、后废帝刘昱、梁东昏侯萧宝卷等等,都是有绝对实力竞争前三甲的。和这几位英才相比,萧绎还排不上号。

萧绎也不是个完全意义上的庸蠹之主,绝非一点能力也没有。

他出道时四十岁,坐镇荆州,面对的是老爹梁武帝萧衍留下的巨大的烂摊子。

当时的形势,是东有窃国大盗——侯景,已经攻陷了国都建康,囚禁并活活饿死了老皇帝萧衍;西有兄弟觊觎,就是在蜀中的弟弟武陵王萧纪,此公实力很强,钱多兵足,一直想找哥哥掰手腕;北有强邻虎踞,西魏和北齐时刻想寻觅机会南侵。除此之外,萧绎自家屁股底下还有一个造反的将领陆纳,到处点火放炮。

在这样让人焦头烂额的局势下,萧绎经过一番闪转腾挪,居然也打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局面。

他先是主持平定了侯景之乱,收复了建康,然后又借西魏的兵,打垮了弟弟萧纪。回转身来,他还打败了几个带兵争地盘的侄儿,在江陵称了帝,延续了梁祚。

这其中固然也存在一些操作失误,埋下了不少隐患,但能做到眼下这一步,萧绎肯定不是一个草包。

这个人不但有那么些儿武才,更突出的是有文才。后来唐朝人说他“聪明技艺,才兼文武”,就是萧绎刚出道时的人设。

他本身就是个诗人。当时的宫廷诗派有两大高手齐名,后世并称为“简文”、“湘东”,其中“简文”是简文帝萧纲,之前文章里曾介绍过的,而“湘东”就是梁元帝萧绎了,因为他曾经做过湘东王而得名。兄弟俩并驾齐驱,写信互相鼓励,说好一起把宫廷诗派发扬光大。

萧绎还博学广才,著作等身。当大官而做学问,今天往往都是假的,萧绎却是真的。刀兵四起的乱世里,他一边和兄弟侄子们干仗掐架,另一边还坚持用一只独眼努力钻研,发奋著作。

短短四十七年人生中,他名下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丹阳尹传》十卷,《注汉书》一百五十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韬》三卷,《补阙子》十卷,《老子讲疏》四卷等等,此外还有文集五十卷,合计超过四百卷。哪怕他本人只是部分参与,也足以让许多专家汗颜。

在努力搞课题之余,他居然还认真搞教学、带学生。如今许多教授博导都不好好带学生,不耐烦给本科生上课,萧绎却认认真真搞教学。《颜氏家训》里记载他“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多好的一个老师。西魏军队打过来了,他还在龙光殿开讲座,给大家讲《老子》。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才子皇帝,在短短几年后就兵败国亡,以“江陵焚书”的又昏又无厘头的方式收场?

就好像一个戏剧里的人物,一开始时临危受命,闪亮登台,使劲扑腾了几下,很有点文武双全的意思,大家都以为他是主角。然后他就崩了,在所有观众的愕然之中,领了一份盒饭下台,临走前还一把火把剧院给点了。就这么个货。

他焚毁的这十四万卷藏书,可谓来之不易。

可以这么说,在当时,每一部能够活着到达江陵的书,不管是原版古籍还是抄写誊录的,都弥足珍贵,都是穿越了数不清的天灾人祸,九死一生,才留存到了公元555年。

在《隋书·经籍志》等文献中,对中国古代图书的流转过程有一个大致记载。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图书的第一场浩劫,许多古代经典要么湮灭,要么出现错乱。

到了汉代,几次向天下搜求遗书,好不容易攒起了一批书,据说有三万三千多卷。然而王莽篡汉,未几长安又遭兵乱,宫室图书被焚毁殆尽。

东汉建立后,国家再一次搜集图书,整理遗存,可惜汉末董卓作乱,军人在洛阳抢掠烧杀,珍贵的书籍被拿来当作帐子、作包袱,多年积蓄的珍贵图书又扫地而尽。

魏晋时期,图书的搜集工作又开展起来,有向民间征集的,有各处发掘的,比如从河南的古墓中就发掘出来一批古书。经过如是累积,藏书好不容易恢复到二万九千九百余卷。但很快“永嘉之乱”爆发,刘曜、石勒攻破洛阳,焚杀劫掠,皇家藏书又被扫荡一空,所谓“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等到东晋建立时,有人对照目录一核,还剩下的书只有三千零一十四卷了,十成中去了九成。

随着北方战乱,衣冠南渡,残留的书籍也慢慢流到江南。刘宋时期,图书据说一度达到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可惜到南齐时又大部分毁于战火。等到南梁建立,重新整理图书,不计佛经又只有二万三千一百来卷。

真是斑斑血泪,惨不忍书。难怪有人说,天下最难聚而易散者,莫过于书也。

其后四十年间,南方的政局相对稳定,梁武帝父子几人也都重视文化,藏书又开始恢复。

比如梁武帝的长子,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青年、昭明太子萧统,我们后面会介绍到的,其东宫藏书达到三万卷。

集大成者是萧统的弟弟——梁元帝萧绎。他也是四处搞书,在江陵东聚西搜,巧取豪夺。梁朝有一个大臣张缵,乃是个藏书家,此公本是萧绎的哥们、玩伴,家中有藏书两万卷。后来张缵遇祸身死,家立刻被好兄弟梁元帝给抄了,藏书全部掠走。

渐渐地,萧绎在江陵收聚了七万卷藏书,规模已经很惊人了。待到侯景之乱平息,故都建康被收复,萧绎又把建康的七万卷藏书运回江陵。如此一来,他的藏书便达到了十四万卷之多,号称是天下传世书籍的一半,规模之巨,震古烁今。

并且,图书不是大白菜,并不是搜集上来、随便码放就可以了,还需要系统地整理、核校。这一工作也是千辛万苦。

从先秦至南梁,为了保存和整理图书,无数先辈呕心沥血,父死子继,一卷卷、一字字地用功,不知道出了多少个胡震亨、纪振宜的故事。

比如汉成帝年间,国家命谒者陈农向天下征集遗书。书搜集上来后,安排顶级专家,分门别类整理核校。

其中,派大学者、光禄大夫刘向整理核校经传、诸子百家和诗赋方面的书籍,派步兵校尉任宏整理核校兵法战策方面的书籍,派太史令尹咸整理核校数术方面的书籍,派太医监李柱国整理核校方技类的书籍,可谓是才子用命,精锐尽出。

每一部书整理出来,大学者刘向就专门撰写一录,对其进行分析评断,阐述其源流利弊,“论其指归,辨其讹谬”。

后来刘向去世了,他的儿子刘歆子承父业,父子俩前前后后努力了二十多年,才完成了这项空前伟业。许多先秦的经典、诸子百家的论著由此得到了保存和弘扬。

奈何编书、护书的效率,永远赶不上禁书、毁书和烧书的效率。

编书、护书的人有知识学问、有毅力决心、有献身精神,却不如毁书烧书的人有一样——权力。数百年后,江陵一夜,十四万卷,付之一炬。

或许有人仍然会疑惑,萧绎和嬴政、董卓毕竟不一样,他好歹是个文化人,是个爱书的,怎么又忍心干出烧书的事呢?

大概是因为城要破了,走投无路之下精神失常,迁怒于书。再者,也是不愿留给西魏,宁愿带进坟墓。

但还有一个根本原因,葛剑雄先生在《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中说得很透彻:

“一旦图书为皇帝所收藏,就成了他个人的私产,不仅从此与民间绝缘,而且随时有被纂改或销毁的可能,也会成为一位皇帝或一个朝代的殉葬品……在他眼中,十四万册书与一把宝剑一样,不过是他的私产,有用时用之,无用时毁之,何罪之有?”

这怕才是根源。

在我们今天的观念中,图书是文明的象征,属于全民族、全人类,毁坏图书是对人类文明的犯罪。

但对于皇权时代的帝王而言,图书不过是私产而已,就如同国家、土地、臣民一样都是私产。既然是私产,就可以聚敛,也可以随意烧杀,我烧我的书,四万卷也好,十四万卷也好,关你屁事?

讲一下梁元帝的最终结局。

围城之中,他当时几乎唯一信任的人,就是大臣王褒。

王褒也是一个大诗人,可惜政治军事上的才略平平,关键时刻拿不出什么主意。这一君一臣两个诗人就在江陵城里大眼瞪小眼。终于梁元帝放弃了抵抗,白马素衣,出城投降。

做了俘虏后的几天里,他备受羞辱。孤苦之中,也许想起了自己是一个诗人,他讨了一点酒喝,吟了四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松风侵晓哀,霜雾当夜来,
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

不久,他被敌人用土囊压死,结束了一生。

梁元帝死了,他手下的将领重臣也纷纷被戮,然而也不知西魏是出于什么考虑,他最信任的这个王褒却幸免于难,活了下来,被掳北上。

在北朝,王褒居然受到重用,做了大官,只是终生不允许回南方。后来他写了很多怀念故国、表达羁旅愁思的诗,其中最动人的一首,是做了俘虏北上时写的《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在北朝,王褒还见到了另一个老熟人——大诗人庾信。同样也是南朝人,同样被北朝扣留,同样也是在北朝做了大官,却不让回故土,最后终老北方,当这两个人在长安回忆起南朝,想起建康、江陵,追思起过去的日子,不知是什么样的心情?

当然,关于江陵之变,我们在痛惜珍贵的图书、感慨诗人无常命运的同时,还不能忘了一群人,就是失陷的江陵城里的居民。他们的遭遇和那些书籍一样悲惨。

城陷之后,西魏军队从居民中挑选了男女数万人,分为奴婢,押送回长安,剩下的老弱幼小则全部杀光,只有三百多家得到幸免。此事在《南史》中只有六个字:小弱者皆杀之。

这无尽的鲜血、极度的恐怖,在史书上不过浓缩成六个字而已。这些苦难的人民,他们自己不能记录写作,也没有地方去发表。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是何等的痛苦和恐惧,母亲是怎样徒劳地想保护婴儿,少年是如何挣扎着想救下妻子,我们一个字也无法读到。

而梁朝没有杜甫,也就没有人能为他们写诗。

图片
喜欢《唐诗寒武纪》的朋友,可以从这里五折购买:

图片
最后,预告个聊书直播:明晚19.50,视频号直播:磊磊的私密书单。
这事准备了好久,要找时间坐下来好好跟大家聊几本书,一是好书,二是不一样的书。
有几本现在市面都不易买到,也算是我自己的“秘密书单”吧。
有兴趣的,明晚来直播间,跟大家畅聊一下。扫码或点击下面预约,时间是明晚19.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