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镇,位于宜阳县城东南部,丘陵区的鹿蹄山南麓。东与伊川鸣皋,高山接境,西与赵堡、董王庄相邻,南与嵩县田湖交界,北与城关乡相连。距县城二十公里。明、清时期白杨属寿安保,寿安里。1927年划归平等县。1932年平等县废。1934年成立伊川县,白杨镇又归伊川县。宜阳沦陷期间,属伊川县抗日民主政府石涡区。解放初期,白杨镇曾为宜南县政府所在地。宜南、宜北两县合并后,属赵堡区。1956年1月,设白杨乡。1958年8月,改白杨公社。1983年5月,复改白杨乡。1998年12月,白杨乡撤乡建白杨镇至今。白杨镇全境四面临山,为丘陵盆地。境内有顺阳河,凤阳河,由西北向东南,进入伊川流入伊河。白杨镇宜阳县比较大的集市贸易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在晚清时期,为陕州、渑池与东南汝州,南阳来往的必由之路。在清时曾在这里设驻兵。清末的同治年间,曾以山区形势修土垣炮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的改变,这里成了宜阳、嵩县、伊川,三县人民物资交流的基地。从明、清以来,人民为了行动方便,来往通达,连年修建桥梁,一批各具特色,数量可观的石桥。保留至今,已成了白杨镇的一个特色旅游景点——古石桥群落。 白杨镇的东西街道上,横垮的桥,有的一桥挨一桥。桥上建房,房在桥上,似你在这里走过桥不见桥,五步三孔桥的景象。白杨镇内有桥16座,桥与桥相间距离很奇妙,远的百余步,近的步许。以伊川的泊头大石桥始,至西漫流石嘴桥,一条直线有十孔桥。他们的距离远的八里,近的一里。这里的桥,形形色色,式样千奇百怪,而且都有名字 。 白杨镇的桥按结构可分为吊桥和石桥。吊桥,在桥的两头用石头砌成所需宽度的墩子,跨河沟用结实的木材三四根作梁,上面铺上一寸厚的木板。这些桥跨度一般都在7米左右,桥宽两丈许。还有的是下面用铁梁或钢丝绳,上面铺上一寸厚的木板,它的跨度一般是10米,宽两丈许。这样结构的桥,随时可以拆、架,比较方便灵活。石桥,分为拱桥,平桥和漫水桥三种。拱桥造型各具特色,有的小巧玲珑,如:东济桥,宽4.7米,跨度2.8米;西济桥宽4.6米,跨度6米。以青石浆砌拱券,中间嵌青龙头、青虎头。有的拱桥墩实宏大如中济桥,它用的全是一尺厚的大石板,拱券中间嵌青石大虎头,下悬石剑,气势雄伟壮观。平板桥在白杨镇南3里许处,名为“三里桥”。因这桥是马姓所建,人们又称为“马公桥”。桥一色大石条平铺,是石桥群中的独创。漫水桥是用石头砌成的就地桥,平时拉车人过很方便,费用低,费工少,简单实用。为什么白杨人爱修桥,除了地理位置之外,还有一个传说。在明末清初,白杨镇上有一个做生意的人老马,因为生意红火,人们称他为马东家。这位马东家上湖北,下洛阳,长年做生意,挣下银钱数千万,成为这里的巨富。但马东家从不张扬自满,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经营着自己的生意。遇到谁家有难,就借钱给他。马东家首先用钱在这里的河上修了一座石桥,让过往人们行走。不料第二年,马东家因病医治无效,失去了性命。马东家的墓地离村二里许,道路很不好走。乡亲们齐心协力,想无论再难,也要把马老先生送到墓地,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把马东家埋葬。回来后,家人被村里人的行动所感动。由夫人出钱又在难过的河上,修了两座桥,这事成了佳话。从此在白杨镇兴起修桥的传统。白杨镇有古石桥23座,他们都有名字。但都与地理位置或修桥人有关。他们是:石嘴、中济、通济、金觉、西吊、西济、东济、五步、三孔、东门、石门、北吊、买草、八里、人民、马公、南吊、塔庙、蔡家坟、东南角、西北角、西南角等等。这里的石桥最早的为明中后期,大部分为清朝所建。最晚的是近几年才修建的人民桥和北门、南门、西门桥。白杨是一个古集镇,是宜阳通向伊川南部的乡镇。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不讲别的,就它保存的古石桥群。就是一部明清至今的社会发展史、古建筑史,古文明史,值得大家学习研究。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