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老祖宗给我们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物。 这些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但大部分遗产文物都被深深馆藏,普通老百姓根本无缘得见。 纵使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国宝数以亿计,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中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一件都不曾窥见,不得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好在让我发现了它,《国宝百珍》文物珍邮典藏大全! 辑录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良渚博物馆、西安博物馆等38所博物院馆中的100件镇馆之宝,116枚专题珍邮。 一座集结百珍的“私人博物馆”带您遍揽中华文物宝藏!一册人人可藏的珍藏邮品使得“国之瑰宝”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可以传承子孙。 《国宝百珍》,38所博物馆、100件镇馆之宝主题邮票,就是一座可移动的“私人博物馆”!升值潜力巨大的“珍邮宝藏”,传承、馈赠的不二之选。VIP限时抢藏价:498元! ![]() ![]() 古典名画用色彩记录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本册收录的邮票中,集齐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挥扇仕女图》、《高逸图》、《五岳图》五大传世名画,是我国美术史的丰碑巨著。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世界名画之一,由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被誉为“近千年来青绿山水画第一神品”。《千里江山图》是宋徽宗亲传弟子王希孟在18岁的时候所作的一幅青绿山水画,这是一个在史书中从未出现过的人,但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画中所用颜料皆为上等的宝石——蓝铜矿和孔雀石,还有上千年的贝壳,使得画作历经千年而不褪色,矿石颜料虽不易褪色但极易脱落,每次展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所以自故宫建成以来仅公开展出过4次,并规定游客观看此画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青铜器是我国华夏文明前期辉煌的见证,神秘的三星堆文明、恢弘的秦始皇陵、商周的青铜重器等,横跨三千年历史。本册所选邮票中的青铜国宝为各朝代青铜器代表,皆属国家级文物,珍贵无比。 秦始皇陵铜车马 秦始皇陵惊艳了全世界,除了那让人叹为观止的兵马俑外,还有全世界仅有的两辆秦始皇陵铜车马,刚出土时车马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了8年的精心修复才得以还原。 三星堆青铜器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发展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 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器造型,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三星堆遗址一直都是各界的热门话题,其邮票更是一经出售就遭疯抢,有着神秘色彩的东西总是能让人注目观看。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 ![]() 里耶秦简 神秘的里耶秦简,被誉为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上的“湖南符号”。2002年6月,37400余枚约20余万字的秦简在里耶出土,它填补了国内秦汉古城考古的空白,极大地充实了秦代的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 平复帖 《平复帖》共九行、八十四字,是中国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也是我国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它的存在填补了我国古代草书“章草”到“今草”过渡的那段空白历史。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的瓷器,自古以来名满天下,是最能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者。景德镇瓷器,代表的是中国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被誉为世界“瓷都”。 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古人给后世留下了无法估计的珍贵宝藏,文物的种类也纷繁复杂,不可尽数,老祖宗的智慧,在于可以不费一钉一卯就能将一堆木头组装成木具,古人的手艺精湛,可使木具漆器历经千年不变。 唐卡 唐卡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涉及藏族的宗教、历史、政治、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将唐卡绘画元素运用到邮票创作中,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除了自带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外,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宣传,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结合国之珍宝的题材后,备受藏友青睐,不少特殊品种已经升值百倍千倍不止,《国宝百珍》未来可期! 《国宝百珍》,辑录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良渚博物馆、西安博物馆等38所博物院馆中的100件镇馆之宝,116枚专题珍邮。 彩陶 宜兴紫砂 龙泉窑瓷器 中国古代书法—草书 和田玉 金铜佛造像 挥扇仕女图 五岳图 一座集结百珍的“私人博物馆”带您遍揽中华文物宝藏!一册人人可藏的珍藏邮品使得“国之瑰宝”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可以传承子孙。 《国宝百珍》,38所博物馆、100件镇馆之宝主题邮票,就是一座可移动的“私人博物馆”!升值潜力巨大的“珍邮宝藏”,传承、馈赠的不二之选。VIP限时抢藏价:498元! ![]() |
|
来自: 张问骅 > 《文化 ,诗词,哲理,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