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相邦与丞相差别:考古发现破解谜团,难怪秦朝不设“相邦”

 百家杂评 2023-04-24 发布于江苏

汉书记载:“秦有左右(丞相),高帝(刘邦)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其中,“相邦”一词先秦已有,避讳刘邦之邦而改为“相国”。由此来看,丞相就是相国,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问题在于,汉书这句话之前,还有“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既然“相国、丞相,皆秦官”,那么相国与丞相怎能相同?

显而易见,班固这一段记载,要么没有说清楚,要么出现了错误。那么,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现代考古破解了谜团,揭开了相邦与丞相的真正区别,如此也就难怪秦朝不设“相邦”职位,以及后世王朝几乎不再设立这个职位了。

2010年,西安侦破一起盗掘秦东陵案件,缴获一批青铜器,其中一件完整的高柄漆豆盆,底部刻有二条铭文(见下图)。

左边一条铭文为:“八年丞相殳,雍工师效,工大人申。”其中,“殳”为秦国丞相之名,不见于传世史书,但见于出土文献。加拿大有一件秦昭襄王时的青铜戈,上有铭文“七年丞相奂、殳造”等铭文,因为秦朝以右为尊,所以“奂与殳”应是右左丞相,“殳”是左丞相。

右边一条铭文为:“八年相邦薛君造,雍工师效,工大人申。”其中,“薛君”是指孟尝君,他的封地在“薛”,史记记载孟尝君薛文在秦昭襄王时曾“相秦”或为“秦相”。虽然史记中没有直言孟尝君为秦国“相邦”,但出土文献证实了孟尝君为秦国“相邦”。

根据秦国规定,督造兵器等的主官,要对其质量负责,因此要刻上相关人员名字,另外还要刻上君王年号。秦国这一规定,为我们保留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可以进一步确认相邦与丞相的不同。

在出土的秦国兵器上,考古发现很多铭文,比如秦惠文王时的“王四年相邦张义戟”,秦昭襄王时的“六年相邦疾戈”、“七年丞相殳、奂戈”,秦王政时的“八年相邦吕不韦(下图,大秦赋剧照)造,诏事图,丞蕺,工奭”、“十二年丞相启、颠戈”等等。

通过上述发现,可以确认两点内容:

首先,相邦是相邦,丞相是丞相,两者“皆秦官”,可以同时存在。

其次,相邦仅一人,丞相可多个,相邦地位高于丞相,而丞相是相邦的副手。

另外,从逻辑上说,修饰越多,内涵越小。相邦之相,前面没有修饰词语,但丞相之相,前面有一个“丞”字(字形演变见下图),而“丞”有辅佐之意,拯救之拯就是由“丞”演化而来,因此“丞相”就是辅佐“相”之人,自然就是“相”的副手。

至于“相”,最早见于甲骨文,古今字形没有变化,皆由目与木组成,本义是观察、细看,后来才有“相马”、“相国”之说。

由此可见,相邦才是当时臣子的最高职务,握有军权与政权,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真正的位高权重,但对于嬴政这样的帝王而言,肯定是难以容忍。

秦庄襄王时期,因为吕不韦助他上位,因此给予相邦回报。嬴政继位之初,年龄才13岁,必然需要吕不韦辅佐,所以继续拜他为相,但嫪毐宫廷政变后,加上嬴政亲政,也就无法容忍权力过大的相邦存在了。所以,嬴政趁嫪毐事件撸掉吕不韦职务后,就暂时废除了权力过大的相邦,让右左丞相成为最高官员,秦朝建立后也没有恢复相邦职务。

刘邦建汉之后,继续设立相邦一职,但由于刘邦名字缘故,就变“相邦”为“相国”。那么,汉书中的“汉十一年更名相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前196年,汉十一年,陈豨发动叛乱,刘邦亲征平叛,吕后萧何(下图,剧照)在朝中除掉韩信,为刘邦消除心头大患后,“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可见萧何是在“汉十一年”剪除韩信,立功后升任相国,之前职位是右丞相。或许,刘邦对萧何其实也没有那么放心,一直提防打压他,因为萧何拜相之前,韩信、曹参、傅宽都先后担任过相国。

因此,《汉书》中“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的表述错了,首先西汉设立左右丞相,甚至还有“假”左右丞相,其次相国不是丞相的改名,而是比丞相还高的职位。

最后,由于相邦权力实在过大,对皇权存在严重威胁,于是中国自诸吕之乱后(西汉最后一个相国是吕产),只有董卓一人担任相国,同时还不断削弱丞相的权力,甚至明清之后连丞相都不设,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帝王权力。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