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2000多年来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从未止步!

 大遗产 2023-04-24 发布于北京

4月18日,国家航天局组织召开2023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由福建商学院范治鸣设计的“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被最终确定为2023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
画面中既有“反弹琵琶”飞天形象,佐以汉代画像砖中的后羿和龙车、宋代星相图、祥云等图形,代表了古代中国对浩瀚宇宙的向往又有航天员、东方红卫星、长征系列火箭、天宫空间站、祝融、嫦娥、羲和等中国航天典型元素符号。
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历史久远。早在战国末期,大诗人屈原写下千古名篇《天问》,以向天问难的方式,提了170多个问题,其中涉及大量天文方面的内容。比如关于月亮,他问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这是对月相变化和月中阴影的思考
对未知宇宙的求索,展现出中国人大胆质疑的自由精神。从观星授时的“祝融”,到追寻星空终极奥义的《天问》…… 中国人对着宇宙星河发出的叩问和探索,历久弥新。

祝融号:我们的第一辆火星车

2020年7月24日上午10时34分,“央视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消息: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宣布,我国第一辆火星车正式启动征名。
随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转发并问道:“叫什么好呢?”
征名迅速点燃了网友们的热情,留言很快接近4万条。
有遵从五行属火、四象之南,提议用“朱雀”的;有托物言志、寓意进取,建议选“弘毅”的;有感念先辈、以示敬意,想名之“钱学森”的;甚至有紧跟时事、寄托祝愿,希望称“战疫”的……各具巧思。
最受欢迎的,是一名网友在消息发布仅1分钟后留下的评论——“祝融号”,得到了最高的3.2万赞
2021年4月24日,经过9个月的慎重比较和权衡,国家航天局在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上正式宣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命名“祝融号”。

实际上,想到“祝融”的评论远不止那一条,有些解释得更为详细祝融,名重黎,帝喾时担任火正,被后世尊为火神……

2021年5月15日,获得命名还不满一个月的“祝融号”火星车,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的预选着陆区,在此之前,火星车已经无名无姓地在太空中航行了近一年。这次的行程一直备受关注,没有名字的火星车是如何被报道的呢?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在火星降落,7天后,“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开启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绘画/王维佳

原来,它不是独自前往火星,而是藏在一枚探测器中,当探测器降落在火星后,“祝融号”才从怀抱它的探测器中缓缓驶出。它们即将从地球启程时,这枚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国家航天局同时宣布,“天问系列”将作为中国行星探测任务的整体名称,后续行星任务都将依次编号

观象授时,叩问星空
早在三皇五帝时代,“观象授时”的传统,就与华夏文明一道悄然成型,天文历法也很早成为“天命所归”的重要象征。

根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作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考定了星象变化与时间的对应关系,推行了统一的历法,但很快就遭遇了一场危机。
那是黄帝死后,他的儿子少皞继任了联盟首领的位置,但威信不足以服众,九黎氏一族就趁机夺取了实际控制权,还带头不遵循原来的历法。
《国语·楚语》记载说,推行新历法的过程带来了混乱,人民不知怎样安排生产,祭祀也受到了扰乱。直到颛顼帝指派“南正重”司天管辖众神,“火正黎”司地管辖百姓,才恢复了黄帝建立的秩序。
颛顼通过“绝地天通”,使民神不杂,建立起上古统治的秩序纪纲。绘画/陈菲菲

《史记·楚世家》则认为,这位“火正”是颛顼帝的孙子,为帝喾高辛氏担任“火正”之职,因“光融天下”很有功劳,被帝喾授予“祝融”的称号,被楚人奉为“楚之先祖”。在江陵战国楚墓出土的望山楚简、包山楚简中,也记载了楚人祭祀“楚先老僮、祝融、鬻熊”的活动。

“南正”“火正”也被认为是两种“观象授时”的方法。因为传承的历史太久,这些记载或多或少带有传说的性质,且彼此颇有些出入,但古代观测历法的变迁,仍然通过这样曲折的方式,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我们大致可以推测,祝融是完善历法的重要人物,结束了九黎氏造成的混乱,但也对早先的历法作出了改良,丰富和发展了上古的天文历法。

图为人们想象中的祝融形象,孔武有力,既能操控烈火,也可驾驭水中之龙。绘画/鹿溟山

1973年,考古人员正在挖掘长沙马王堆汉墓。当人们小心翼翼地打开3号墓堆后,心却凉了半截,因为墓室的密封做得并不仔细,有一些地下水渗透进了墓中的箱子,箱中浸泡了一些帛书。棘手的状况,让在场的专家不敢轻易上手,害怕移动中稍有闪失,好不容易保存了千年的字迹就会彻底消失。
经过仔细商讨,现场的考古人员决定,立即将这些帛书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第二年春天,这些帛书慢慢露出了真容,一本震惊世界的《五星占》出现在众人眼前。
这本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帛书,共有8000多字,包括对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的观测记录和运动轨迹、规律的分析总结,用以占卜吉凶,既是古楚地天文占星术之大成,也体现了先秦到汉代楚地天文学的发展。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局部。摄影/左冬辰

《五星占》记载,金星合周期(即太阳、地球和金星的相对位置循环一次的时间)是584.4日,土星是377日,与现在科学计算的583.92日和378.09日已极为接近,这是西汉时期楚地天文学研究水平实实在在的见证。

更重要的是,《五星占》的内容,还抄录了部分已经散佚的《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完成于战国时期,为甘德所著《天文星占》和石申所著《天文》两书的合称,是目前最早的全天星表

▲ 古代中国天文图

古人把其他的星也划分成群,方便认星和观测,称为一个“星官”或者一官,唐宋之后有时也称为一座。其中,甘德就划分、命名了146个星官,一直沿用到后世。
屈原在《楚辞》中也用过不少星官的名字,据考证可能达18种之多。经过历代祖先对天象知识的不断追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观测成果,但中国人并没有停下求索的脚步,他们开始思索起天象背后的逻辑,开启了叩问天地的壮阔诗篇


穷天人之际,上下而求索
地万物究竟从何起源呢?宇宙诞生之前的一切如何形成,天地未分时的模样谁又能说明,混沌不明的虚空谁能认清,明暗阴阳的转化又有谁能解释?
被放逐的屈原,也在《天问》中如此发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 屈原像

行吟江畔,草木葱荣,但望着江水的诗人,却脸色憔悴,身体枯瘦,披散着头发。屈原是楚国的宗室,从小志向宏远,知识渊博,对于上古以来的天文学成就自然不陌生,但他对于当时主流的宇宙起源、天地图景、上古神话等仍存有不少疑问。

远古时候,华夏先民就建立了自己的星空观测体系,并把观测的视角投射到天空,把其想象为缀着二十八宿的天幕,挂在北极星上旋转。但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天文学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早期的传说逐渐显得不可捉摸,但仍被照本宣科地保留了下来。屈原从常理思考,对这些不符合逻辑的记录提出了质疑

二十八星宿。摄影/李前进,制图/刘扬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既然是旋转,天幕的轴绳系在哪里,既然说天极永不移动,天极又在什么地方?今天我们知道,不是天幕在旋转,而是地球自转和绕太阳的公转,导致了星空的四季轮转;又因为地球自转倾斜的角度很小,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辰太远,所以对着地球自转轴的天极,就像是不常移动的样子。
同样因为地球自转形成的现象,还有太阳的东升西落。古人传说,太阳神羲和每天驾车从汤谷走到蒙汜,屈原就问道:“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角宿未旦,曜灵安藏?”太阳从早上的汤谷到夜晚的蒙汜走了多远?东方角宿还没放光时,太阳藏在哪里?
今天我们终于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地球自身的旋转,使得太阳看上去在移动,实际上它一直在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远的地方;而角宿还没放光时,太阳正照耀在地球另一面的上空,那里正是白昼。

古人对日食非常看重,留下很多观测记录。制图/刘扬

被放逐的屈原向天问难,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写下了“奇气纵横,独步千古”的名篇。他不尚天命,笃信常理,全面拷问了自上古到东周,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可靠性,把对传统的怀疑,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大胆的质疑,正是来源于中国人对真理的不断追寻和探索。
追寻宇宙星河,是文明诞生之初就深藏于心的终极理想。两千多年前,屈原从叩问宇宙起源开始,写下不朽的长诗《天问》,一面用浪漫的诗文,洋洋洒洒记下人们无边的想象,一面又对着天空,孤独地追问求索,渴求着对真理的解答

观象授时,向天发问。绘画/于继东

这种想要更接近世界本源的执着理想,敢于质疑的大胆探索,以及不受既有约束的广阔思维,随着楚辞和楚文化的传播被延续下来,在汉代之后,逐渐成为华夏共同的文化基因,至今仍然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


来源:2022年12期《中华遗产·楚文化专辑-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