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溇港,为何被称为“湖州都江堰”?

 羊羊的地理教室 2023-04-24 发布于浙江

很多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是地理考试中的高频命题背景,比如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今天我们带大家去太湖溇港看一看。



 01 
   太湖溇港的由来?
  

太湖溇港始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了完善的水利体系,有“湖州都江堰”之称。它是两千年来太湖流域治水的历史见证,在2016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主要分布在太湖南岸的浙江湖州、嘉兴,太湖东岸的江苏苏州、无锡等地。

楼港位置示意图     图源 |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上地势低洼,旱涝频繁,所以太湖流域是 “湖多田少”。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当地百姓只能“向湖要地”,想办法把湖岸附近的滩涂(低地)改造为农田。先围出土地,然后再排水,还要修建一系列水利工程设施来保证农田的正常生产,通过多年的努力,这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利农田管理系统,就是“溇港”。

【滩涂】河、湖岸边的低地,涨水则淹、退水则出。


 02 
太湖溇港的工作机制

溇港,虽然带“港”,但其实和我们印象中的河港、海港关系不大,它主要由田地和周围的河道组成。其中河道分为两类,南北走向的叫做“溇”;东西走向的叫做“塘”。田地的外围有“堤坝”(圩垸)负责挡水,河道上还设有水闸用以调节水位。

● 滩涂排水,圩垸护田

要想把滩涂变良田,总共分几步?一要把多余的水排出;二还要防止水淹农田。

人们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透水的挡墙,中间的较为粘稠的泥土被挖到挡墙外面,而泥土中的水透过竹木间的缝隙渗入河道,形成了河流。

图源网络.原始溇港

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在太湖上分离土和水,从而得到可用的田地。原本的滩涂被分割成棋盘一样的形状,挖出的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犹如城墙般的堤坝,这些堤坝叫做“圩”(wéi:指防水护田的堤岸)

溇港示意图

● 下游河道

仔细观察下图中的河道宽度,会发现都是呈现“上宽、尾窄”的状态,为什么入湖口附近的河道要更窄一些呢?

主要是因为河流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水位会出现明显的季节差异。

✓ 雨季时,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流向为自南向北,河流水由宽入窄时,流速增加,河水的携带泥沙能力增强,对河床的冲刷加大,可以减轻河道内的泥沙淤积;


✓ 旱季时,湖水水位高于河流,湖水补给河道,由北向南流,河道变宽,流速变慢,这样可以减少对河岸的冲刷。

图源网络.下游河道示意图

● 水闸

在河流汇入太湖的末端,布置有水闸,可以起到调控水位的作用;

✓ 上游区域遭遇洪涝时,为防止农田被淹,可以开启水闸,方便泄洪;


✓ 旱季时,还可以开水闸,引太湖水流入河道,保障民用和灌溉用水;


✓ 如果当太湖遭遇涝灾,湖水水位较高,也可以关闭水闸,防止湖水内侵害田。

图源网络.现代化溇港水闸

● 入湖河道

再看看下图中河流入湖的方向,几乎都是指向东北,这又是为什么呢?

每年冬季,太湖湖区盛行西北风,风把水和泥沙冲向南岸。由于河道入湖口朝向东北,下泄的河水可以从侧面将南下泥沙重新冲入湖中,防止泥沙淤积河道,可以起到自动防淤的作用。

溇港入湖河道口示意图  图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03 
溇港的挑战与发展

曾经,我们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向湖要地、与水争地,设计了精巧的溇港。这千余年,它一直兢兢业业地在发挥作用。可现如今,水污染、泥沙淤积、河道被过度挤占等问题的出现,在提醒我们:是时候应该改变思路了,得为溇港找到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太湖溇港系统不只是一项水利工程,更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溇港文化。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活化’文化遗产、打造文旅IP成为趋势。4A级景区、乡村旅游、乡村创客空间以及民宿样板房等优质项目,都是结合了溇港文化景观,而衍生出的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的经济模式,让先辈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又再一次鲜活起来了。

图源网络.溇港文化旅游周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是保留溇港圩田,还是退圩还湖,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哟,最后别忘了右下角点个在看哦~

 04 
   做个题,再走吧~

(2021高二下·肥城期中)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从春秋时期开始,太湖沿岸人民利用这种技术,在滩涂上开挖溇港,使水土分离,新的耕地出现。在每条溇港与太湖交汇处建有一道水闸(如下图),控制太湖南部灌溉与排水。2016年11月8日,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参考答案

(上下滑动查看)

1.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古人用竹子和木头做成两道墙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因此,古人用竹子和木头筑墙的主要原因是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D正确,竹子和木头用途广泛,A错误;竹子和木头并不结实耐用,B错误;便于运输不是其主要原因,C错误。ABC错误。故答案为:D。


2.B

【解析】溇港南宽北窄,可以起到狭管效应的作用,使得流水出处流速加快,从而防止交汇处泥沙淤积;太湖南部雨季时,水闸应该打开泄洪;太湖地区伏旱时,水闸应该开闸放水,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3.C

【解析】当时溇港的建设,可以减轻旱涝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A错误;使用竹木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小,河流含沙量变大,植被减少,空气湿度变小,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C正确,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2·淮南模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湖流域属于典型季风气候区,冬季风力强劲,扰动湖底泥沙,导致入湖口附近泥沙淤积严重。千百年来,太湖人民为了开发水土资源,发展社会经济,世世代代同风浪、泥沙、洪涝、干旱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运河、修塘浦、造闸坝,围湖辟土造圩田,将太湖地区的低洼湿地,逐步改造成为沟渠纵横、圩田棋布的“鱼米之乡”。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图为太湖南岸溇港水系分布图。


(1)根据图文材料,说明当地建设“太湖溇港”的主要原因。
(2)历史上太湖南岸溇港入湖口附近及河道冬季淤积较为严重,试说明淤积发生的过程。
(3)溇港设计为南宽北窄的形态,分析其在不同季节对水沙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上下滑动查看)

(1)①地处太湖滨湖平原,地势低洼易涝;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旱涝灾害频繁;③人口稠密,农业发达,自然灾害损失大;④行洪排涝,引水灌溉。


(2)①太湖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沿岸以平原为主,风力强劲;②此时正值枯水期,湖水较浅,受冬季风扰动强,泥沙多;③冬季降水少,溇港河道水位较低,容易出现湖水倒灌情况;④湖水携带泥沙进入河后,当风速减小和流速趋缓时,水体中的泥沙逐步下沉并淤积在河道内。


(3)①雨季,河水由南向北流,经过逐渐变窄的河道流速加快,排洪能力增强;②水流将淤积的泥沙冲入太湖,减轻溇港内泥沙淤积;③旱季,湖水由北向南流,河道逐渐变宽,流速变慢;④减少了对河岸的冲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