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问题是重要考点!走,去科尔沁!

 羊羊的地理教室 2023-04-24 发布于浙江

下面这张图是否有点眼熟?它来自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二,是《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这一节里面内容。

题目中提到的科尔沁,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这里起初是草原,后来变为沙地,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变化呢?今后又会是什么情况?来,一起往下看吧~



 01 

中国第一大沙地

科尔沁地处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南坡,松辽平原西端。蒙古语中,科尔沁是“箭骑士” 的意思 。

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总面积相当于浙江省的一半。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沙地,所以这里也是典型的农田、沙地、林草地交错分布带。


该区大部分位为半干旱区,平均降水量约300-400mm,降水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总量的70%-80%。沙地东南部临近半湿润区,降水量稍多 。

这里多沙质土,所以地表水易渗漏。即使夏季有大雨,也不容易形成地面径流,水分很快下渗,在地下流向低洼区。

冬、春季受蒙古高压影响,这里大风天气多,地表干燥,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况下,易形成流动沙丘,常出现强沙尘暴。

不只是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这里也都有。当地人把这些沙丘景观统称为“坨地”。

在坨地之间,分布着地势低平的“甸地”,可能是盐碱地,也可能是水土条件较好的湿地或是耕地。这种坨甸相间的地形,也被称为“坨甸地”。


 02 

  沙地怎么形成?

科尔沁,曾经是一片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它是怎么变成沙地的呢?

从自然条件来说,土质、水文条件、植被状况均为沙地的发育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气候变化对土地沙化也起到了加速作用。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活动

早期,草原上的辽河水流汹涌,牧民们只能在一个水流缓慢的地方通过,所以这里吸引了很多人,慢慢有了耕地、农区、城镇。随着涌入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出现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的现象。

图源:网络

2014年1月,羊群在沙丘上游走觅食,却一无所获

人类垦荒、放牧,对地表植被造成很大破坏,土地开始大面积退化,直到科尔沁成为了风沙的代名词。这样的变化使得当地以及周边的生态出现了明显恶化。

 03 

治沙初显成效,百姓脱贫致富

为了治理沙化土地,改善周边生态环境,我们要转变发展思路——从原来牺牲环境换取生存,转变为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三方共赢。

  • 生物措施


先后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政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飞机播种造林种草、人工种草等。

  • 种杨树,杨树易活,成本还低;

  • 种榆树,它喜光,耐旱,耐寒,耐贫瘠,不择土壤,根系非常发达;

  • 种沙葱,根系也很发达,耐旱,能防风固沙,改良土壤;

  • 种油松、樟子松、山杏、沙棘、荆条等生态经济林;

  • 种苦参、芍药等中草药;

  • 种由中科院选育的“中科羊草”的饲草;

  • 种玫瑰为主的花卉。 


这些作物在这片土地上,组成了一道道生态屏障,在阻挡着风沙侵袭的同时还创造了经济效益。

  • 工程措施


在沙地表面设置一些障碍物,比如草方格沙障,将废弃的麦草呈方格形状铺设在地上,用铁锹轧其中间,直至进入土里,此时麦草的两端自然竖立,再用方格中的土埋到麦草根部,直到麦草牢牢固定在沙地上,最后再在方格中间撒入草籽。

图源:网络|草方格沙障

这样做可以:

  •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速;

  • 截留因日较差大而产生的凝结水,并使水下渗,增加土壤含水量;

  • 随着草杆的分解,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固沙植物的成活率;

  • 种植固沙植物前,铺有草方格的地区地表会结皮,遇风不容易起沙,可以保护附近的交通线。

  • 调节农、林、牧用地的关系

尊重自然规律,在生态退化严重的地区,禁伐、禁牧、禁垦;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推行舍饲圈养)、宜农则农(推广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懒人耕作”还能保护土地?你了解保护性耕作吗?

  • 合理利用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


治理沙地并不意味着全面停产,在部分条件合适的地方,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还是可以通过发展新的农业技术,实现有效生产。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创造经济效益。这里我们介绍一个节水灌溉的案例。

虽然沙地地表缺水,但部分地区地下不足10米处存在丰富的地下水,通过打井取水能满足灌溉需求。虽然水稻喜湿、需水量大,但如果利用节水技术,最终的灌溉用水量与种植玉米相当,所以,成功实现了在沙地种水稻。

沙地水稻项目成功后,经济效益是玉米的3倍多,同时还能实现多种生态效益,如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区域小气候,收割后留在沙土里的根系还可起到固沙的作用。

图源:政研院|科尔沁沙地腹地——
额勒顺镇苏日图嘎查(嘎查就是村)水稻插秧

节水灌溉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呢?

沙土衬膜:先把沙地挖至70-80cm深,衬一层塑料膜,再将沙子回填。这样通过下渗引起的水肥流失就大大减少。

图源:网络|沙地衬膜

覆膜滴灌:在地表再次进行覆膜,然后铺设滴灌设备,可以减少植株之间空地上蒸发散失的水分。

图源:网络 西西制图

这里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沙土透气性好。病虫害较少,作物中的化肥、农药残留少。所以沙土水稻的品质还很不错。

  • 光伏发电+农林牧


利用该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开展光伏发电。同时,在光伏板的下方发展牧业,这种模式叫“牧光互补”。

图源:网络

这种模式的优势很多:

  • 在牧场安装光伏电站,光伏板能遮蔽烈日,阻挡风沙,避免风沙天气对牧场、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对养殖的动物起到保护效果;

  • 光伏板下,牧草生长良好,为养殖提供充足的饲料来源;

  • 日常清洗光伏板时,滴下的水还能为作物生长提供保障;

  • 牧业、光伏发电双份收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的科尔沁,终于也能见到大片绿色。截至目前,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9%提高到23.78%,草原覆盖度达62%。相信未来,这里的绿色会越来越多。

视频来源:学习强国
科尔沁沙地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示范区

 04 

  做完题再走吧~

科尔沁沙地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原为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水草丰美。由于气候干旱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科尔沁沙地每年以1.9%的速度在发展,环境恶化严重,随着国家加大治理力度,环境日渐好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早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农民开始试验在沙漠中种植水稻。早期沙漠种植水稻的方法是在沙底铺一层塑料膜,这种方法容易形成死水潭,导致水稻发育不良。现在采用生态透气的防渗砂沙漠水稻种植法,获得了成功。当地农民每年春种秋收,稻穗大,颗粒饱满,单产每亩(1亩≈0.067公顷)达500千克,昔日沙漠变成了良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科尔沁沙地种植水稻的水源直接来自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4.沙漠稻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是

①晴天多,昼夜温差大

②土壤黏重,有机质含量高

③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

④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病虫害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上下滑动查看)

1.B
【解析】科尔沁位于内蒙古地区,远离海洋,水产品很少,A错误;该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可以发展旅游业,B正确;该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少,无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C错误;当地经济科技发展落后,电子研发产业不适合在此地发展,D错误。

2.A
【解析】科尔沁地区草原变沙地的最主要原因为过度垦荒,应控制粮食作物种植范围,①正确;科尔沁地区沙地治理过程中降低风速对防风固沙很重要,②正确;当地贫困问题亟待解决,但当地石油资源并不丰富,③错误;当地处于半干旱地区,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水源短缺,植被退化,④错误。

3.C
【解析】在沙漠推广水稻种植有地域限制,因为只有地下水资源丰富的沙地(沙漠)才可能种植水稻。由材料可知,科尔沁沙地地处农牧交错带,历史上水草丰美,储存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因此可以种植水稻,C正确,排除ABD。

4.C
【解析】沙漠稻单产较高且品质较好,与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中养分的积累,①正确;南方土壤黏重,②错误;春种秋收,水稻生长周期长,有机质积累多,③正确;生态环境较为原始,病中害少,④正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