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绘动画】盐碱化怎么形成?画给你看!

 羊羊的地理教室 2023-04-24 发布于浙江
23年1月份浙江的首考就考到了土地盐碱化,我们马上做了一个手绘视频,来讲讲什么是盐碱化,它的危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

点击下方就可以观看啦,视频的文字稿也贴心地放出来了哦~

 01 

土壤盐碱化及其危害

土地(壤)盐碱化一般指盐渍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土壤表层盐分含量不断增加,直至超过正常值,形成盐碱灾害的地质现象。就像这张图一样,土壤表面白白的。


出现土壤中的盐分增多的情况:


  • 会影响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转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 而且盐分增多,微粒密度加大,土壤更容易板结,孔隙度减小,导致透水、透气性都降低

  • 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

  • 即便是不耕种,也会影响自然植被的生长,并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 对工程设备和施工都会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在盐碱地中埋设混凝土电线杆,会发生被腐蚀和局部裂缝的现象,严重危及线路安全。

盐碱化的危害不少,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02 

形成原因

想要知道它的成因,我们得抓住2个关键点:

  • 盐分从何处而来?

  • 它是怎么在地表富集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盐分从何处来?

我们把钾K⁺、钙Ca²⁺、钠 Na⁺、镁Mg²⁺、铁Fe3+等离子组成的盐,叫做无机盐,也叫作矿物质、矿物盐。说到矿物质,是否有点耳熟?其实我们在学习土壤的物质组成时就提到过,理想土壤约含有45%的矿物质(盐),主要来自成土母质,即岩石的风化物。

不同矿物盐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可以分为易溶矿物和难溶矿物。

这也就意味着,当岩石、土壤与水相遇时,易溶解的矿物盐往往会逃脱束缚,跑到水里面。这个时候,可以到处流动的水,就成为了盐分“旅行”的交通工具。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盐分是怎么在地表富集的?

如果气温较高,就会有产生强烈蒸发。在毛细现象作用下,水是可以在具有疏松多孔的介质里向上运动的,例如毛巾、纸巾、海绵、酒精灯芯等等。土壤也是一种“多孔介质”,水分同样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在土壤的孔隙中向上运动。

我们把在土壤孔隙中受毛管压力作用而保持的水分,称作毛管水。蒸发旺盛时,它会被抽至地表,书面一点的说法,就是通过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聚集。

如果把毛管水想成是“电梯”,那溶解于其中的“盐分”就是乘客。“乘客”坐着“电梯”到达地表后,“电梯”消失,把“乘客”给留下了。


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而水中的盐分就被留在了地表。如果这个过程持续发生,地表的盐分就会形成富集状态,一旦盐分含量高于正常值,盐碱地也就形成了。

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如果地下水位越高(埋藏浅),可能会溶解岩土中更多的盐分,而且也更容易在蒸发的作用下被抽至地表。

还有如果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方,水和盐并没有其他出口,在一地的停留时间长,在持续蒸发的作用下,盐分会更容易在地表积聚。反之,有其他排水渠道,排水较快的地方,水就更容易带着盐“逃走”。

从大的地形单元来看,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不过,小声提醒一下,如果在小的地形单元,在局部地区,情况会更复杂,盐分也有可能集中地表凸起的地方)

说到这里,那你觉得盐碱地的形成需要有哪些条件呢?

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梳理思路。不过这里面关于地下水的问题,还需要拎出来单独再说说:


1.请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地下水的水位可能比较高呢?

除了自然条件下,地下水埋藏浅以外,还要考虑人为因素。比如在农耕区,如果过度灌溉,例如采用大水漫灌这种粗放的方式,植物只能吸收一部分水,多余的水会进入地下水层,使得地下水水位变高,这就会增加发生土壤盐碱化的概率;


2.那是不是只有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才能发生盐碱化呢?

不一定哦,这里我们介绍以下两种情况:

A. 在极干旱的地区,即使地下水很深,但如果地表本身是高度矿化的,那流经这种地表的径流中就有可能携带较多的盐分,在低洼处积聚,经过持续蒸发,也能使土壤发生盐碱化;

【矿化】是指蕴藏在地层中可供开采利用的物质(元素)超过地球化学的背景值有相对集中浓集分布且达到一定丰度的地质现象。

B. 一般来说,陆地含水层的淡水水位比海水水位高,但如果长期大量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低于海水水位,导致海水通过透水层渗入陆地的地下水中,这种现象称为“海水入侵”。

它会使陆地的地下淡水咸化,如果后期经历持续蒸发,或是用这样的地下水去灌溉农田,就有可能出现土壤盐碱化。

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觉得我们国家哪些区域容易出现盐碱化呢?

我国是土壤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国家,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碱土外,大部分分布在33°N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土壤盐碱化可分为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

  • 原生盐碱化:主要由自然原因引起,如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和土壤条件等变化引起的土壤盐碱化;

  • 次生盐碱化: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是因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土壤表层盐分升高。


今天我们讲了什么是盐碱化,它的危害和形成过程,至于盐碱化的治理措施,我们就留到下一期中去说啦。记得做完题再走哦~


 03 

例题

沧州海兴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渤海之滨,拥有盐碱地约30万亩。在当地“种一瓢收一斗”的盐碱地或中低产田上,中科院农业研究所经过不断改良与实验,使小麦平均每亩产量达到600斤。农业研究所主要通过咸水结冰等方法改造盐碱土壤,打造“良田”,通过微咸水灌溉等方法进行田间管理,并选育更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据此完成下面这题。

土壤盐碱化是白洋淀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下图为海河流域示意图及土壤盐碱化示意图。

2.从地形和气候的角度,分析该地春季土壤盐碱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上下滑动查看)

1.A

【解析】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加之作物返青,需水量大,但此时尚未进入雨季,如果灌溉不科学,很容易加重土壤盐碱化,A正确;夏季淋盐,降水多,土壤盐碱化减轻,影响小B错误;秋季降水减少,蒸发旺盛,土壤虽返盐,但作物已成熟,影响小,C错误;冬季农作物很少,且盐份较低也很稳定,影响小,D错误。故选A。

2.该地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水位高,土壤中可溶性盐分多;春季干旱,农业需水量较大,灌溉量大;气温回升快,且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