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会贻误战机,百余指战员牺牲,军分区司令员为何受敬仰?

 兵说 2023-04-24 发布于云南

    

作者:武陟东旭         

1943年9月底,冀鲁豫军区收到了一封急电,司令员杨得志一看,脸色大变。

电报的内容是:9月28日,鲁西南军分区指战员在曹县跟日军发生激战,包括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专署专员袁复荣在内的300多名指战员牺牲。

他们都是久经考验的战士,是宝贵财富,这让杨得志十分痛心。

1943年,抗日已经度过了最艰苦的阶段,为何还发生如此重大的伤亡?

这一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连遭败绩,不得不从中国战场抽调兵力去救火。战场形势发生了对八路军有利的变化,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开始发展壮大。

但日军并不甘心失败,仍然妄图消灭抗日武装,摧毁我根据地。

         

9月中旬,华北日本调集32、35、59师团一部分兵力和骑兵4旅一部,乘坐战马、汽车,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从新乡、开封、商丘和济宁等地出发,向湖西、鲁西南根据地发起进攻拉开了秋季“大扫荡”的序幕。

起初,鲁西南军分区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在王厂一带和敌人周旋,并没有太大的压力。

因为这一带在黄河北岸,西、南两面都有大堤作屏障,地势险要,可守可攻,进退自如。日军也知难而退,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可以说,尽管日军来势汹汹,鲁西南军分区轻松地化解了敌人的攻势。         

之后,一封急电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9月26日这天,电报员一大早匆匆赶到指挥部,将一封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的急电递给了鲁西南军分区朱程司令员(冀鲁豫军区成立于1939年,杨得志为司令员,下辖直南、豫北、鲁西南三个军分区)。

【袁复荣专员】

朱程接过电报,神情严峻,双眉紧皱。

袁复荣专员接过电报一看,神情也凝重起来。

【杨得志】

电报的内容是:敌人在3分区“扫荡”更加猖狂,那里的军民已经跟敌人斗争了一个月,非常艰苦;建议5分区(即鲁西南军分区)主动挑战日军,将其吸引到你们那边,减轻一下3分区的压力,让他们休整一下如何?

5分区虽然占据地利,但是兵力很弱,弹药也不充足,把敌人吸引到这边来,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因此朱袁二人深感压力。

但是他们明白,要服从大局。

二人对视一眼,决定想办法把日军吸引过来。

他们随即下达命令,让曹县基干队、民1团4连、分区骑兵连火速奔向曹县东南,向湖西地区的日军“挑衅”。

将敌人引过来之后,也不能束手待毙,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朱袁二位首长随即做出部署,让21团一部守在黄河堤口,民1团桑玉山团长和魏明伦政委带两个连,加上骑兵连一部守卫王厂,保护司令部。

为防止万一,21团另外一部守候在王厂西北两公里处的高堤圈,互为犄角。

这样,一旦日军主力到来,部队就能利用王厂一带的有利地形,对日军实施打击。

如果敌我兵力太悬殊的话,教训日军之后,就在21团主力掩护下,向西北方向撤退。

27日早上,军分区收到一封情报,二位首长一看大惊。

情报显示,日军有飞机、坦克,机枪、火炮配置也很多,实力不容小视。

按照计划,我主力应该迅速撤退,到根据地和敌占区结合部和敌人周旋。

可是这时候,有一个难题摆在他们面前。

【朱程(图中左二)在行军途中】

原来在几天前,朱程跟自己的老同学、老战友有个约定,要在27日上午和他们进行恳谈。

朱程是黄埔军校生,曾经在德州教导队待过,因为不满蒋氏的消极抗日政策,于1931年被捕,出狱后参加革命。

这时候他很想利用这个机会,跟老同学、老战友见见面,谈谈他对时局的看法,争取这些人支持八路军。

当时定日期的时候,还不知道日军要“扫荡”,现在情况有变,会见是否要取消或者后推日期?

经过考虑,朱程决定按照约定于上午去开会。

道理很简单,在形势这样微妙的情况下,他不能失信于人。

会议按照预定计划,在上午召开,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朱程慷慨激昂的演讲,让参会人员深受感染,他们明白一个事实:只有八路军抗日最坚决。

到会人员纷纷表示,回去后一定要支持八路军抗日。

会议延续到下午,散会之后已经是日落西山,朱程决定第二天早上再转移。

正是这一决定,错过了最佳机会。

9月28日清晨,朱袁二位首长带领部队和机关人员在王厂村西北的大堤下面集结,准备向西转移。

突然,侦察员气喘吁吁跑来。

“首长,东北方向出现大批日军,距离这里4公里!”

两位首长随即下令向西北转移,按照计划向敌占区和根据地边缘与敌人周旋。

可是没等他们走多远,正前方也就是西北方向就响起了枪声,日军到了。

不是距离4公里吗?日军为何这么快?

前面交代过了,日军不但有汽车,还有骑兵,机动速度自然快。

我军一见前方出现了日军,不能按照原计划行动了,那就改变方向,往左侧转移。

向左走了没有多远,也发现了日军。

接着,在他们右侧也出现一队日军。

后面是大堤,无法通过,前方和左右都有敌人,我军已经无路可退,被敌人包围了。

这时候,敌军发现了我军,开始展开队形,组织进攻。

日军也知道八路军的战斗力,不敢贸然派步兵打头阵,而是用大炮向我军发起攻击。

抗战前期,八路军基层部队一般没有配备大炮,一来不具备条件;二来八路军主要进行游击战、运动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携带火炮不方便。

这样一来,跟日军交战,我军就吃很大的亏。

果然,日军的火炮铺天盖地打来,阵地变成一片火海,我军没有还手之力。

而且八路军正在进行转移,保持着较为密集的队形,在日军炮击下出现了较大伤亡。

朱程临危不乱,沉着冷静,指挥部队疏散,但为时已晚。

一发炮弹打来,在他的身边爆炸,硝烟散去之后,朱程大惊失色,民1团团长桑玉山倒在了血泊中。

“桑团长,醒醒!”朱程大声呼喊。

可是桑玉山再也听不到了,他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9岁。

朱程悲痛万分。

都说慈不掌兵,朱程对敌人狠,对下属却是一副软心肠,非常关心。看到桑团长牺牲,他心如刀割。

当时四周都是敌人,他没有时间悲伤,他擦干眼泪,和袁专员一起指挥战士突围。

这时候,驻扎在高堤圈的21团指战员听到枪声后前来接应,他们合力杀出一条血路,冲出日军包围圈。

但日军在背后紧追不舍,想要全部撤出也不现实,必须有人断后。

关键时刻,朱程毅然做出决定,自己带队在后面阻击敌人,掩护大家冲出去。

一番激战后,机关脱险了,朱程等100多人却被敌人死死咬住,无法脱身。

无奈之下,他决定杀回王厂村,凭借有利地形坚守。

可是当他们冲到王厂村外围的时候,发现日军已将这里占领了。

他们回头杀向郑庄,发现那里也有了敌人,而且占据了制高点,用机枪封锁了道路。

朱程当机立断,指挥战士攻占了村外的一个土坡,总算是有了立足的地方。

这个土围子长约50米,宽约20米,高有3米左右,里面就是一个“车场”,老乡们在这里存放牛车。

而土围子外面则是开阔地,有数百平方米,日军想要攻进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是我军想要出去,希望也不太大。

朱程神情凝重,冷静地让工作人员销毁了文件。

然后,他召开了简短的动员会,要大家做好一切思想准备。

指战员斗志昂扬、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为抗日流尽最后一滴血,死了也要像个男人,不当俘虏!

大家用双手和刺刀开始在墙上挖枪眼,加固围墙,打算和敌人死磕,熬到晚上之后,趁着夜色突围。

这时候时间已经到了中午时分,日军已经将周围的村子全部占领,将八路军围得严严实实。

午饭后,30多名日军向土围子发起了试探性的进攻,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到底有多少人。

我军虽然只有百余人,但有4挺机枪,这30来名日军冲到距离围墙只有50米的时候,民1团作战参谋刘波一声令下,机枪手扣动扳机,枪口喷出仇恨的子弹,敌人猝不及防纷纷倒地,只有几名日军逃脱。

半小时后,敌人出动100多人,从三面向土围子发起进攻。

这一次他们学聪明了,使用机枪、掷弹筒和手榴弹在较远的地方发动进攻。

在下午1点左右,土围子被轰出一个缺口。

日军一见非常亢奋,他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呐喊着冲了进去。

在二战时期,日军的白刃战水平在各国军队中处于领先地位,他们有恃无恐。

这时候,我军的子弹也打完了,朱程和骑兵连指导员王仲儒端起步枪,跟战士们一起和日军进行白刃战。

战士们成了血人,怒目圆睁杀向敌人,杀得敌人鬼哭狼嚎。

日军善于白刃战,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不怕死的士兵,吓得浑身颤抖,退了回去。

敌人恼羞成怒,下令用机枪扫射。

下午3时许,枪声停息,硝烟散去,四周恢复平静。

朱程、袁复荣、桑玉山、魏明伦等300多名将士为国捐躯,鲜血染红了沃土。

这场战斗非常悲壮。朱程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也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指挥员。他可以让别人掩护,自己先撤退,但他没有那样做。

【1990年杨得志将军为朱程烈士题词“铁军将才”】

他决定按时开会,误了转移时机,在此战中负有责任,但并不影响官兵对他的爱戴敬仰。

司令员牺牲的消息传来,军分区指战员哭成一片,没有一个人吃得下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