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渝先生:终南山下的楼观台和重阳宫 龙虎山与天师府 道教上清宗坛茅山|楼观|终南山|茅山|道教|重阳宫|龙虎山

 青禾hzwqx5vmmg 2023-04-24 发布于山东

终南山下的楼观台和重阳宫

终南山近古都长安。在汉唐时期,长安是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都城。距长安百十里的终南山,历代都有逸人羽士隐居,地灵人杰,精英荟萃。道风两起于斯地,因而也有楼观台和重阳宫建于终南山麓。

楼观台在陕西周至县,相传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的故宅。尹喜在此结草为楼,以观天象,因名草楼观,道庙称“观”,即源于此。据说尹喜仰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有圣哲临关,时老子由楚地西人秦国,经过函谷,尹喜乃延请老子至楼观,请著书以传后世,老子为说《道德经》,这就是楼观说经台的来历。

有史可考的楼观道教,兴起于魏晋,时有道士梁谌师事郑法师于楼观,又称得尹喜的从弟太和真人尹轨降授《日月黄华上经》等,此后道流闻风而至。北朝时,以楼观为中心的终南山一带道教学者中传太玄经系的《道德》、《妙真》、《西升》等经以严达为首的“田谷十老”,则重于隐遁山薮,清修养志灵宝经法也颇流行于终南山一带。楼观道教最炽盛的时期是唐代。

唐初帝王托老子为远祖,李渊父子兴兵时又得到过楼观道士岐晖的资助。所以唐王室大力扶持楼观道教。高祖武德三年,亲诣楼观,改观名为宗圣观,敕令扩建庙宇,此后赏赐不绝。在唐代,古楼观和茅山是道教的两大中心,古楼观还有皇室祖祠的性质,是道教与唐王朝政权结合的象征。北宋太宗端拱元年,曾赐额“顺天兴国观”。迄金末战乱,古楼观尽毁。

元代丘长春的弟子尹志平来居楼观,历时十年,始于旧址修复宫殿,楼观也从此成为全真道教宫观。后来楼观又几遭山洪之灾、兵燹之祸,虽尚存一些碑碣石刻,但中心建筑,宗圣宫,在清末就只见残迹,说经台也变成了楼观道教中心,于是统而言之曰楼观台。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寻本溯源,道教推宗于老子。老子开道教玄义,道教认为始于楼观,所以不管是全真道派还是正一道派,都称楼观为“终南祖庭”。

建在陕西周至县的重阳宫,则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又称“祖庵”。全真道教祖师王重阳始于此隐修。金世宗大定丁亥年(1167年),他自焚其居,东行至山东宁海,得丘、刘、谭、马诸弟子,创全真道教。王重阳卒后,弟子护送其遗骨葬于旧居。弟子王处一因上奏请于其址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改为“重阳宫”。元世祖至元二年乃更名曰“重阳万寿宫”。重阳宫在元代的北方道教中影响很大,居全真道三大祖庭之首,全真道徒往往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殿阁房舍凡五千余间。有碑刻遗世,称“祖庵碑林”。

龙虎山与天师府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道教称为第三十二福地。由龙山和虎山组成,山形有若龙虎之状。据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山中修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故改旧名锦山曰龙虎山。第四代天师张盛遵其父嘱,携祖传印剑自汉中迂回“龙虎山祖师玄坛”,后子孙世代居于此,传道布教,为正一天师道教祖庭。

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始于山中建天师庙,北宋徽宗崇宁中(1102—1106年),敕改名演法观,明嘉靖时又改为正一观。观中供奉张天师及其弟子王长、赵升二真人,又有玉皇殿及玄坛等。这些殿堂都只剩下残垣断壁,隐然于青峰碧水之间。山色经年苍翠,清溪潺潺,幽隐静谧,是修道怡情、洗心涤念的好地方。宋王安石曾有诗赞龙虎山云“一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近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东去龙虎山十余里,有“嗣汉天师府”座落于上清古镇。天师府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乃历代天师起居之所,旧时被誉为“南国第一家”,是罕见的世家大府第。天师府的建筑布局,依八卦方位,以三省堂为中心,府门、万法宗坛等环绕之。

府门濒临上清溪,正中双柱上有抱柱联句“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沿中路进入二门,有古“丹井”当路,又称灵泉井或法水井。三省堂乃历代天师住宅,是天师府的最高建筑物。天师供奉诸神灵,则在“万法宗坛”里,旧时有天兵天将一百三十八尊,现时奉三清、四御、三官及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左右两侧有配殿,东奉护法王灵官、西供财神赵玄坛。天师府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上清镇东还有上清宫,相传为张道陵草堂旧址。汉末,张盛于此处设坛传诸符篆。唐武宗会昌年间,始建真仙观于其地,宋代再建,先后更名上清观,上清正一宫,素有“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的称号。上清宫尚存“镇妖井”遗迹,据说《水浒传》里的天罡、地煞,就是从这口井中“放逸”出来的。

五代以前,龙虎山及天师府在道教中并不甚显,南朝刘宋对陆修静的南天师道,传诸南梁陶弘景,以江苏茅山为中心地,是唐代道教的大宗派。但自北宋以后,龙虎山天师道教影响日著。一方面,历代帝王封号赐爵,利用它在江南民间的广泛影响,以诱掖人心。尤其是宋元之际,形成江南符篆派道教归宗龙虎山之势。

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赐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观妙先生”号,命提举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篆并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其后历代天师皆为正一道振领袖。另一方面,天师府出现了如张宗演、张宇初等很有影响的道教学者,著书立说,弘扬其教,因此,在道教教义建设及民间传播两方面,龙虎山及天师府都占有特殊地位。

道教上清宗坛,茅山

道教符篆派有三大宗坛,出三山符篆。一是江西龙虎山的“正一宗坛”,创始于张陵四世孙张盛一是江西阁皂山的“元始宗坛”,后人推始于三国葛玄另一个就是江苏茅山的“上清宗坛”。

茅山在江苏省西南部,原名句曲山,句与勾古字通用,因山的形状弯曲故名。句曲山因道教更名茅山,被列为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七十二福地的第一福地。据说,古有神仙茅初成得道于此。西汉时,陕西咸阳人茅盈,先入北岳恒山习道,后来句曲山华阳洞隐修,接着他的两个弟弟茅固、茅衷也同隐句曲山。茅氏三兄弟善医道,精药物病理,常行医民间,扶危济困,深受民众爱戴,句曲山遂更名茅山,以纪念其恩德。茅氏三兄弟被道教尊为“三茅真君”,曾传大茅、二茅、清微等道派。

东晋时,南岳夫人魏华存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建“上清宗坛”,道流始以经篆符法相传授。东晋暨宋、齐、梁、陈建都南京,南京成为当时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茅山距南京百余里,有不少名士逸客隐于山中,遂使茅山也成为当日道教重镇。南梁时,著名道士陶弘景隐茅山,称华阳隐居,他既经孙游岳得南朝刘宋时的著名高道陆修静所传“三洞”经书,又搜集杨羲、许谧手迹及所传经篆,并甄别整理,汇集了不少道书。

陶弘景是当时的大学者,性好著述,美辞章,著书二百余卷,广及各门学科,又精通医药、铸造、炼丹等方技,声望甚隆,深受梁武帝礼敬,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据说,从陶弘景受经法的门弟子达三千余人,影响盛极一时。隋唐时,茅山成为道教第一大宗,当时著名的道士、道教学者,很多都出自茅山上清派。道门领袖人物,也多是茅山上清经篆的法嗣。他们除本之于《黄庭经》等,习练爱精宝气诸道术外,又好《易》学,且喜《老》《庄》之言,往往有著作传世。

唐代各名山道教,多是由茅山直接或辗转传授来的,如陶弘景再传弟子潘师正居嵩山,潘师正弟子司马承祯居南岳衡山、桐柏山,杜光庭也是茅山上清经篆传人,后居青城山,等等。宋元时,茅山道士依然不失善著述的优良传统,有的发明教理经义,有的记述道史仙踪,大都成为今人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

元时北方全真道兴起,南方三山符篆乃共由正一天师统领,合流为道教正一派,与全真派并列为最大的两个道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