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池乡村旧事】行走在村间地头的桐城补锅匠

 群帆孤舟 2023-04-24 发布于浙江

上个世纪70/80/90年代在贵池的农村会季节性的来几波来自桐城的补锅匠。我们村庄经常来的是两组人。来的次数多了,和乡亲们都混熟了,晚上就在某家落脚打地铺。

我们家就曾经好几次留宿过他们当中的其中一班人。他们的班头比我父亲小一些,现在大概70多岁,他的徒弟与伙计大概给我哥哥差不多,现在也60多了。
他们一般都是一个班子结伴出行的,一个被称之为师傅的班头,年纪大一些,挑一个轻一点的工具箱担子,2-3个大徒弟,1-2个学徒工,师傅负责高难动作与技术辅导,大徒弟负责常规修补,小徒弟打杂学艺。


他们一般人进村之后一般选择一个在村庄方便的地方落脚,一般是选择在路边或村口、场地宽阔且在池塘附近。家伙什摆开,班头师傅坐下休息。大小徒弟们开始以这个落脚点为中点向这个村庄分散开去吆呵。三十年过去了,那久远的声音还在耳边“铜锁配钥匙!茶缸子脸盆补!补锅接犁头啊!染衣染布啊!换伞骨伞布!”这五句抑扬顿挫的吆呵声里包含了他们所有的服务项目。

【铜锁配钥匙】就是给挂锁配钥匙,最早的挂锁是中式的是铁匠铺打出来的铜锁或铁锁,钥匙是一根带钩的铁片。后来才是供销社和小店里卖的有锁芯的挂锁,新锁一般会搭配两把钥匙,记得有个“红心”牌的挂锁很出名。乡亲们不小心钥匙弄丢了,就拿来配钥匙,经过师傅们的敲敲打打,锉刀锉锉,钥匙配好了,又是一把好锁。
【茶缸子脸盆补】就是以前搪瓷茶缸和脸盆破了,漏水了拿来补窟窿。这里还包含脸盆和铝锅换底的活。也包含瓦缸瓦罐打补丁。还有瓷器茶壶的修补。过去瓷器茶壶的茶壶嘴子和上面拎铁丝筐的地方容易坏,他们用铁皮做成茶壶嘴和茶壶耳子,修好了又可以用了。
【补锅接犁头】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一般是老师傅亲自操刀的。把收集的碎贴块或他们买的的铁石,放在炉子里,炭火拉风箱冶炼成铁水,接犁头是先把破损的犁头插在模具里,再倒入铁水成型,补锅是铁锅放在一个专用的垫子上,往窟窿里倒铁水,用工具刮平。
【染衣染布】80年代中期以前很多老人穿的大都是白老布做的斜襟褂子和大腰裤,这做好的衣服白色不直接穿,要染成黑色或藏青或蓝色才穿;还有一些涤卡的中山装等衣服穿旧了也会拿来染色;有时候也会把白老布先染色再做衣服;除了衣服还有大围裙、床单也有染色的;染衣染布除了染色的功能还有上浆的功能,让衣服更挺括有型。

白老布染过之后裁缝师傅裁剪缝制更方便。一些穿过的旧衣服拆成碎料,染过之后做成鞋面,过年穿新鞋时美滋滋的。上面写到他们落脚需要靠近水塘就是染衣染布的需要,在池塘边生一口大锅,水和颜料、衣服、面料,按照一定的工艺在里面煮,不停的搅拌,最后捞出来在水塘里漂,晾晒。
【换伞骨伞布】这个最早是修补油纸伞,木制的伞骨伞柄,伞布是桐油浸过得,古铜黄色,也叫黄伞,是有钱人家才有的。关于这个伞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后来的现代钢丝雨伞称作洋伞,经常需要修理伞骨,换伞柄或伞布。

这些补锅匠的结算方式也很有特色,上门收破旧东西时说多少钱,或者给多少米加点小炭(就是冬天烧硬柴时收储的用于火桶里的小炭),最后取东西时就给米和小炭就可以了,现金很少。也有给蔬菜的。
他们是季节性的,大约一年来三次,春耕前来一次,有乡亲们需要接犁头,夏天前来一次为了磨镰刀,秋天来一次染衣染布。他们一般上午进村,中午干活完烧中饭,吃完饭再去下一个村庄吆喝揽活,干完活吃晚饭找个地方落脚。他们这些师傅很能吃苦,晚上睡觉不论春夏秋冬都是打地铺,夏天带席子,秋天带棉被,问东家找点稻草铺地下。

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小男孩很喜欢看补锅的来,因为他们的工具箱里很多工具和小零件,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很好奇,就像一个百宝箱。还有那个风箱,顽皮的小伙伴有时灰趁他们不注意偷偷拉一下,然后把腿就跑。还有他们露天炒菜,用一个吊起来的汤罐煮饭露天吃饭也是我们好奇的。
九十年代中期,我出门打工了再也不曾见过这些能工巧匠了。随着现在物质丰富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修修补补的需求也很少了。曾经的这些师傅也老了.....,如今这些精湛的手工艺也渐渐失传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