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吃瓜。

 乱爬的壁虎 2023-04-24 发布于江苏


2022

AUTUMN

母秋

立秋,是个让人盼望的节气,意味着再坚持一阵子就可以迎来凉爽舒适的初秋了。自从今年关注二十四节气并坚持写公众号以来,首先能感受日子过得充盈,每两周就有新的节气款款而来;其次也涨了不少知识,包括历史、人文、传说 、美食、习俗等等,当然深度还是欠缺一些,毕竟之前懂的太少了,即使浅显的知识,也让我倍感欢愉。

比如,今年才知道立秋居然还分为公秋与母秋。至于公秋&母秋到底谁厉害?相信都知道“母老虎”一词,就知道是母秋厉害了,区分的标准有三条。

一、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是单数,那么就是公秋,如果对应双数就是母秋。今年七月初十立秋,很明显今年是母秋。

二、如果白天立秋,那么就是公秋,晚上立秋就是母秋了。今年立秋的时间在8月7日晚上8点28分,晚上立秋,所以是母秋。

三、立秋对应的农历,六月是公秋。七月是母秋。

2022年的立秋在七月,农历日期是双数,且是晚上,所以妥妥的母秋。但是我有一个大大的疑问,如果立秋在六月双数日的白天,该当如何?

或许历史上区分的方法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管用哪种方法来判断,都可以自圆其说。也不管哪种说法,总之立秋后必有一伏的。

蒸茄脯

如今大棚已经乱了季节,气温的上升也影响了植物的生长期,小暑前就已经吃上婆婆种的茄子了,已经快接近尾声了。立秋这个节气吃蒸茄子,虽说时令,但不算尝鲜。

想到《笑林广记》里有个小故事。有个教书先生看到东家满园的茄子,却从来没吃过。于是题了两句诗:“东家茄子满园栏,不予先生供一餐”。东家看到了,感觉怠慢了先生,于是餐餐改吃茄子,终于把教书先生吃腻了,于是又题两句诗:“不料一茄茄到底,惹茄容易退茄难”。

其实,我吃婆婆的茄子也吃腻了,青椒炒茄丝、油焖茄子、茄盒子、蒸茄子轮番上阵。不吃可对不起老人家的辛苦和一片心意。有次突然想到红楼梦里写到的“茄鲞” ,刘姥姥吃了都不信是茄子的一道菜。是不是可以将吃不完的茄子晒成茄干,日后慢慢消耗。

翻阅一番网络资料,主流观点认为这道菜只是曹公的意想,一根茄子经不起又腌又晒又蒸的,作者只是想表达豪门的厨房游戏。但是苏州吴门人家硬是不服输的研究开发“红楼宴”中茄鲞,茄干煮鸡汤,捞出后晒干,再煮三次鸡汤而成,这也难怪刘姥姥说:我的佛祖,这得多少只鸡配他。咱也不能为了舍不得茄子搭上无数只鸡。应节气海报,做一道“虎踞龙蟠茄”,说人话,嘿嘿,肉末蒸茄子。

立秋·蒸茄

二十四节气

香薷饮

盛夏难免贪凉饮冰,三物香薷饮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立秋时,古代民间有服香薷饮清除夏季带来的暑湿,预防感冒的民俗。典籍中的三物为:香薷、白扁豆、厚朴。后来有的方剂中增加甘草、土茯苓两物,故为五物香薷饮。

因为是中药方剂,外行不能贸然过多的服用。只为了应节气的景,万能的妖姐托朋友从中药房抓了几克。立秋前一天晚上急火煎好,立秋日凉饮。

立秋 

啃秋

所谓啃秋,就是立秋之日吃瓜。提到吃瓜似乎约定俗成指的是西瓜。前些日子朱博士讲了一个冷知识,所谓的“吃瓜群众”,吃的并非西瓜、香瓜等,而是瓜子。最早在论坛发表贴子,后面会有网友跟贴盖楼: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前排吃瓜、吃瓜群众、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由此得名。

还有一个反朔求源的说法,在《礼记》里是这么说的:为天子切瓜,削皮后要切成四瓣,再从中间横断,用细葛布盖着呈上去;为诸侯国君切瓜,削皮后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间横断,用粗葛布盖着呈上去;给大夫只削皮就够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瓜,削皮后把瓜蒂去掉直接啃着吃。所以,自古以来,自己吃瓜的,都是普通的“群众”。

立秋,群众吃瓜啦!


·啃秋 快乐·

立秋节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