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碑碣上的故事】 吴金甫与“义和碑” ☆ 刘庆庆 “泽郡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前家村也”,这段文字出于清嘉靖三年(1528)《补修殿宇金装神像碑记》。古时候,前家村一带山青岭翠,自然风光很美。只是前家村坐落于山梁之上,近云雾而少水源,村民吃水要下到山下的下家村的一口水井担。 虽然担水路险道远,但是井位位于沟底河道处,倒也清水洋溢有得担。只是水井坐落在邻村的界面,让担水者低人一头。好在古时两村即立有合同,每年前家村由社首出面给予下家村银两用于水井的维护管理,多年以来合同得到履行,两村相安无事。当然,做为水井拥有者的下家村,总想得到多一点的利益,特别是后来前家村山后岭上发现了“黑土”也就是后来人说的“露头煤”,村民镢挖车运,富了不少人家,这下家村的村民就心不平了,没有别的办法,就在水井上做文章,想更改原合同,并狮子大张口,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前家村一直没有响应。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乾隆三十六年春天,一个在前家村山岭上为老财挖黑土的外乡人失踪了,第二天就有人发现死在两村交界的这眼水井里。这下下家村的人可是抓住了前家村的把柄,立即把这口井做上井盖封住,不让人去担水。 水井封住了,下家村的村民可用到村东南的另一口担水吃。前家村的人可苦了,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水源,这如何生活。有的人不顾一切地跑到更远的下家村东南担水,但是下家村没说不可以,但是按担收费,概不讲情面。 这如何是好?吃水路远不说,这按担收费的沉重负担是村民无法承受的啊。前家村社首贾光祖亲自出面找到下家村社首贺从贵,几次好言好礼未果。无奈,又请年高德劭乡饮介宾王守才也不行,对方说人投井而亡是不吉利之事,起码要封井三年。 正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贾光祖想到了邻村吴沟的大善人吴金甫。吴金甫祖上曾跟随吴王泰伯在吴沟开荒拓土,深得泰伯宽宏谦让的美德真传,传到吴金甫一脉,仍然与人为善,加之曾致仕为官,当地百姓信任之,遇到危难之事常请他来说合,被称为“和事佬”。 贾光祖以及王守才等村中头面人物找到金甫祖说明来意,谁知吴金甫早听说此事,也知双方的纠结所在,便满口答应出面调解此事。 吴金甫对贾光祖说:“你们村的人投入别人的水井之中,本是不容之事,今后务必管好本村村民加以避免。而水井在下家一侧,村民为求补偿也是理所应当。” 贾光祖求计:“那您说咱该如何破解此难题?”吴金甫说:“你们原有合同今已过时,为求长远之计,可在近来多有发现的黑土上做文章。尔等大社有公田,可引进下家脚力同为营生,所得做为用水之补偿,可否?”吴金甫一番话令贾光祖茅塞顿开,一个以土换水的方案就此形成。 后来,在吴金甫的说合下,几经谈判,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合同,并刻“义和”碑一方。碑的后面复制了合同文本,正面记载了这场纠纷的来源和处理结果,双方社首各担责任,而这“义和”的“中同人”就是吴金甫。吴金甫以他的智慧善心,又为乡里化解了一次纠纷,此后前家村的村民担桶汲水,下家村村民扛镢挖黑土,双方各取所需,和谐相处。 如今这方刻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的义和碑仍镶嵌在前前家村玉皇庙中西耳殿的廊壁上,距今已经252年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