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社区,读活书,让孩子成为有“根”的人 ——联和吴汉小学带来融阅读新体验

 健康之家你我他 2023-04-25 发布于广东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间学校是这样带领学生读书的:参观叶问纪念馆,听专家介绍咏春文化,看叶问成长经历,看叶问系列影星宣传海报,与乡土文化专家交流,看咏春传承人打木人桩,跟咏春拳推广老师练习咏春拳……

这一场《读叶问·识咏春》融阅读分享会在学校师生、社区文化站、本土文化传承者之间进行,一起探讨“融阅读如何与本土文化相融”的问题。活动由联和吴汉小学的王红梅老师主持,该校校长蔡阳合、老师杨年辉主讲,狮山镇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江南、狮山镇文化发展中心罗村工作站站长潘静雯、叶问咏春第二代传人、佛山市南海区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师傅以及罗村实验小学老师严有胜等作为嘉宾参与了分享会。

融阅读是让阅读者做一个“有根”的人

联和吴汉小学的师生们,在叶问纪念馆馆长陈铭杰的引领下,参观了叶问纪念馆,通过叶问的成长经历、咏春文化的传播以及叶问系列电影、相关资料文献和文物,对叶问及咏春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

随后,师生和嘉宾们就探讨“融阅读如何与本土文化相融”的问题展开探讨。

带队的校长蔡阳合认为,阅读要链接自然,要链接社会,要链接自我,更要链接乡土文化。融阅读能解决小学生阅读与现实脱节问题,能解决外地人融入本土文化问题。他认为融阅读要有“大阅读”概念,要让孩子们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既要读好书,也要读生活、读自然、读世界、读人生。融阅读是要鼓励孩子们将阅读和本土历史文化相结合,一些孩子作为新本地人,却对自己成长的地方不了解,归属感不强,有情感上的空缺。所以要鼓励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读一读自己所生活地区的文化,让孩子成为有“根”的人。

杨年辉老师作为融阅读的积极践行者,他认为融阅读能解决文化认同感的问题。他举了自己为例,说在一首诗里写到“我和儿子,没有同一个故乡”,他在根子里把自己当一个外乡人,而儿子本地生本地长,本应该是典型的本地人,但却不了解本地文化。所以作为新罗村人和他们的后代,应该在融阅读带领下走进社区,了解作为本土文化重要符号的叶问咏春文化,在了解的同时取得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豪与自信,这样就能完美地解决外地人归属感这个问题。

本土文化是文化传承的“根”

狮山镇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江南向嘉宾和同学们介绍了咏春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镇上对咏春文化的推广策划活动。同学们也在他的介绍中了解了更多的咏春文化信息,如狮山镇已举办五届世界咏春拳大赛,创造过吉尼斯世界纪录,咏春文化已经推广到世界各地,咏春已成为狮山罗村的文化符号,是全国文化遗产,叶问咏春传承基地也成为全世界咏春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而狮山镇文化发展中心罗村工作站站长潘静雯,则以故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咏春拳的创立者五枚师太和她的徒弟严咏春的传奇经历,以及咏春拳既具备精深巧妙的中国文化内涵,又十分实用和科学化的特点。

如何理解电影中的叶问形象以及真实的咏春文化

蔡阳合校长认为,《叶问》的电影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它们树立起来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核是有迹可循的。从这个角度讲,影视中的叶问和现实中的咏春文化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咏春拳是一种内家功夫,风格细小绵密,讲究柔中带刚,以滴水不漏的防守功夫见长,其精神内涵跟儒家思想中的修身、典雅、温和、内敛、谦恭等是一致的。所以叶问的扮演者甄子丹在这些《叶问》电影系列中的角色形象,跟他以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以往他可以张扬外向,英勇豪爽,但在《叶问》里,他是温和的,谦逊的,低调的,传统的,在几部《叶问》电影中,他也是小人物式的英雄形象出现,也就是说,他是被残酷的现实生活逼出来的。了解这点,才会理解这个电影中的叶问形象以及咏春文化。

杨年辉老师认为,经过《叶问》的系列电影,叶问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他爱国,正直,勇敢,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精神的圆满,不恃强凌弱,对责任勇于承担,对压迫敢于反抗,就成了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文化。并且这种文化,又很奇妙地附身于咏春文化中,成为我们通过练习咏春拳就可以继承的文化信息。

我们如何传承咏春文化

叶问咏春第二代传人、佛山市南海区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师傅跟同学们分享了他和咏春结缘的历程。把自己一路上通过努力,汗水,失败,伤痛,到拿了许多冠军。从咏春拳的学习者成为一个传播者,到后面成为咏春拳的传承人。再到现在做电影电视以及舞台剧的武术指导,他认为都是咏春圆了自己的最初的梦想!

他希望同学们以后更加努力去习文练武,传播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做一个自信阳光、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之材。

蔡阳合校长提出,在融阅读体系里,老师、家长可以与孩子共读一些包含本地文化的书籍,观看一些咏春的纪录片和叶问的电影,也可以去当地的博物馆和社区文化馆参观,比如联星的叶问纪念馆,祖庙的叶问堂,去这些标志性的建筑、寺庙、古迹、祠堂,甚至一些有咏春文化的老街、雕像、牌坊,每一处景观的背后或许都有许多的故事,浓缩了当地的精神文化。我们带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介绍,观察文物,听相应的解说,看表演等等。还可以参加当地的民俗活动,比如舞狮,比如乐安花灯、集市等等来培养家长和孩子对咏春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杨年辉老师则介绍了他作为学校文化活动的辅导老师,参加过的宣传咏春文化的活动。如罗村每年都举办的孝德文化节,需要每个学校出节目,节目内容还要包含作为罗村四大文化支柱的咏春文化。多年来,他编写了许多个这样的剧本,然后由学生排练演出。相关咏春文化的就有诗歌朗诵、小品、咏春表演、歌唱等形式,因为内容丰富新颖,表演性质强,也取得挺不错的成绩。

他相信,咏春文化是不会式微的。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罗村社区竟然还拥有这样堪称伟大的文化,我们有责任把它的影响扩大,把它的传承延续下去,并让更多的人乐于参与这种传播与继承。

罗村实验小学的体育老师严胜有就分享了自己十几年来从咏春爱好者到咏春推广者的经历。他当初选择2008年从深圳辞职,来到罗村学习叶问咏春文化,是罗村叶问咏春文化激励着他前行,他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觉得罗村叶问咏春是一本让他读不完的书,越读越有味道的一本好书,建议大家一定要读读这本充满激情和信仰的一本书。

他还介绍了自己代表广东援疆,负责咏春文化的传播工作的经历。他组织了三间学校咏春大课间训练以及组建了三间学校的咏春队,编撰了《咏春拳法》校本教程也捐赠给三间学校,让新疆的孩子感受到国家非遗佛山咏春拳的魅力和影响力,成了当地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沉浸体验咏春拳,树立文化自信心

交流会完毕,董崇华师傅示范了木人桩击打技术,同学们也在严有胜老师指导下,一起学习咏春拳。

303班的莫筱涵同学说:“以前我以为学武术是保护自己,听了老师们对咏春文化的介绍,我才明白,咏春文化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懂得如何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包容。”

而朱祎可同学说,咏春文化中的许多智慧都值得学习,如小念头,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抛开心中的所有杂念,一心一意,做到心到、意到、气到、手到。这些精神都可以用到学习以及做其他事情上。

带着班上同学来参加分享会并兼主持的王红梅老师说,作为新罗村人,她也在这场分享会上,更加了解、熟悉、理解咏春文化了,不仅深深地为我们拥有这样灿烂的本土文化而自豪,也为有这样的融阅读方式而感动。有心做事的人,必是深情的人。相信在这样的文化引导和传承下,我们的新老罗村人,都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张琳、刘军、周林秀报道)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联和吴汉小学 杨年辉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