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发!这个一线城市,松了?!

 金之桥 2023-04-25 发布于广东
4月中下旬,楼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之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在变成现实。
比如在杭州,临平区这样靠近核心城区的二线区域,取消了限购。
在深圳,银行发放贷款已经可以不执行“二手房成交参考价”。
今天(4月25日)从广州传来一个大消息:南沙的限购松动了!
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天上午,已多个开发商陆续收到官方“面对面的单独指导”。指导内容,正是关于南沙楼市政策的调整:
图片
不少人看了上述报道,第一反应是:5年社保改为3年,这门槛不还是很高吗?人家上海,临港新片区都从5年社保改为1年了!
奥妙在“南沙本地企业工作员工”这一条。如果你在南沙工作(可以开具南沙企业的就业证明),而且是大专以上学历(或者具备初级以上职称或高级技能),就可以购买南沙住宅了。
如果是私企开具的工作证明,这个私企需要在南沙注册1年以上。如果是央企、国企,不需要注册1年以上。
看到了吗?如果你走“本地员工”的渠道,获得南沙购房资格的门槛,其实是很低的。
如果上述消息是真的,那么南沙的限购门槛其实就回到了几年之前,深圳、东莞等周边城市居民,或者内陆居民过来买买买的局面,将有可能重现。
我最近刚刚去过一次南沙,走马观察式地看了横沥岛尖和灵山岛尖,这两个岛尖,就是广州南沙副中心的CBD。当地江景房的价格,一般在3.8万元到4万元左右。
图片
上图是两个岛尖规划的项目图,灵山岛尖标志性建筑是越秀国际金融中心、南沙大剧院,横沥岛尖规划的是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
下图是南沙CBD在大湾区的位置。
图片
南沙核心区距离广州传统的市中心直线距离在40公里以上,有点类似天津滨海新区跟市区的关系。
但南沙CBD跟滨海新区“于家堡—响螺湾CBD”的最大区别是,“于响CBD”远离北京、天津方向,独自面对茫茫的渤海湾。
“灵山—横沥岛尖CBD”是被深圳的新区、东莞的新区、中山的新区环绕着的。南沙是大湾区事实上的地理中心,它并不孤独。
南沙目前的确存在人气不旺的问题。毕竟,南沙区的面积达到了803平方公里,接近深圳陆地总面积的一小半,相当于两个宝安区。
宝安区的常住人口是448万人,南沙区目前刚刚突破90万,南沙的人口密度只有深圳宝安区的十分之一左右。
南沙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大量吸引企业进驻、吸引人口进驻。
南沙虽然是广州头号、唯一的副中心,但说实话,广州人对南沙的热情似乎没有深圳人高。
几年前,南沙限购门槛最低的时候,南沙新盘开盘往往超过一半是深圳人在买。而南沙也被深圳人看作“临深最有价值的片区之一”。
也很容易理解:想想看,当深圳企业家必须把企业外溢到周边的时候,同等条件下他会选哪里?
南沙肯定非常有吸引力,这里仍然是一线城市的地界,而且是广东省、广州市非常重视的片区,承载国家战略,基础设施更新迅猛,大量的钱砸到这片土地上,城市界面迅速更新。距离深圳也不远,不仅有虎门大桥、南沙大桥联通,深中通道也有南沙连接线。
未来,连接南沙中心城区到深圳中心城区的轨道交通,也规划了多条。所以,只要南沙对深圳的限购门槛降低,一定会有很多人到南沙置业、创业。
我对南沙的期待是,光明正大地以大湾区的名义放开:正式宣布:拥有大湾区内陆9城连续3年以上社保的居民(含非户籍),都可以在南沙购买1套房子。
最后说一下南沙哪些片区有价值。
南沙面积很大,如果买房不能乱买。最有价值的是灵山、横沥岛尖,以及广州地铁四号线金洲、蕉门、南沙客运港三个站点1公里范围内。
未来广州也将在南沙兴建一个类似深圳一环(深圳地铁15号线)的地铁环线,同样命名为15号线。这个15号线的站点及其附近,也都有价值。广州地铁18号线和15号线交汇点——万顷沙交通枢纽也不错。
如果你有广州核心区购房资格,就未必一定选南沙了。天河、海珠、越秀、黄埔的很多区域都更有价值一些。不过,广州天河沿江的不动产价值,目前有点透支未来。这些房子短线或许会滞涨,或者微跌,但长线也没有问题。
有深圳购房资格,尚未在深圳购房的人,先不用考虑南沙或者广州其他区域。
广州南沙放松限购,是预料中的事情。即便这一波被证伪,未来也肯定会松动。因为南沙的发展需要海纳百川,尤其是需要深圳的人和钱来捧场,而且深圳人也乐意捧场。
从上海放松临港限购、北京试行“一区一策”、到深圳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制度发生变化(银行不必执行),再加上广州南沙放松限购,都意味着楼市的新一轮宽松到来了,一线城市正在全面加入。
图片
这些新政的出台,意味着楼市必须回暖,否则很多问题无解。比如地方债务负担加重的问题,消费投资乏力的问题,通缩预期强化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